课件24张PPT。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古有一人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
苏轼(1037—1101)
字____,号________,____(朝代)四川眉山人,与其父_____、其弟_____,并称“三苏”,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
子瞻东坡居士北宋苏洵苏辙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
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
丰二年(1079年),因
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
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
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
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者耳。苏轼随笔式小品文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承天寺甬道承天寺庑廊陀罗尼经幢(宋) 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比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积水空明
藻荇交横 竹柏影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月光如水夜游过程中,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欣然”
“念无与为乐者” “遂”、“寻”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欣喜之情
有点遗憾
不假思索中有点激动
心有灵犀的喜悦
从容 闲适 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领悟文章主旨。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你说出它的深刻含义?
(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够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意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结尾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则又感到文章因此而意味更深一层,是不可缺少的,十分精彩的一笔。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的无穷愉悦,是那些追逐名利的世俗之人所无法领受的。苏轼得到一种世人难以得到的满足和愉悦,这是身处逆境的苏轼聊以自慰的。
本句话是抒怀。略带凄清的月夜美景与作者旷达而幽冷的心境浑然一体,达到完美和谐的至境,令人回味不已。确实做到了文短而意深。 王国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李白)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小结 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