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长沙
制作人:
枣庄二中
刘士东
课题
沁园春
长沙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1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了解“词”这种诗歌题材意象和意境
能力点
品味诗歌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育点
领略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重难点
诗人写景的方法感悟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全国各地工农活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同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头,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先了解词的相关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词的分类: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按结构分为:单调只一片(阕)、双调→两片、三叠→三片 四叠→四片。
毛泽东便是填词的高手,下面我们来学习下这首词。
(PPT)播放录音和画面。,听范读正音: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抒情朗读,每读一次解决一个问题。 1、初读:朗读上阕─→注意字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等,排除方言影响。
2、二读:朗读全词─→熟悉上、下阕的内容。
3、三读:朗读上阕─→把握层次。
⑴ 第一层:交代时间、地点、环境。 朗读提示:用叙述语气,平和、舒缓。 ⑵ 第二层:由“看”统领,展示湘江秋景图。
朗读提示:想象美的画面,情绪饱满,有热情。读出抑扬顿挫。
由“看”领起的内容: 远
望─→“万山红遍”(高)[群山] 近
望─→“漫江碧透”(低)[江水] 仰
视─→“鹰击长空”(高)[长空] 俯
视─→“鱼翔浅底”(低)[水面] ⑶ 第三层: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 朗读提示:语速稍慢,既是思索,又含肯定答案。四读:朗读下阕─→注意读出感情。领悟革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
提示:
(1) “忆往昔”的“忆”统领:革命青年的战斗风格和豪情壮志。 朗读提示:语调高,语气强,豪情满怀的。 (2) “曾记否”:既是设问,又是回答。四、重点讲解
深度研习 5、五读:读全词─→读懂意象、深入意境,体会全词气势之宏,语言之美。明确:所谓意象,就是作者把自己的某种主观感受(意)赋予某个物(象)上,形成的一种审美对象。如“鹰击长空”一句,“鹰”即是象,“击长空”即意单独一个“鹰”,它只是一种动物,但加上“击长空”三字,这只鹰就具有了作者的主观感受,自由搏击长空,充满生机活力。百舸争流,鱼翔浅底和鹰击长空相同。意境,多种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意境,即情与景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某种境界。如这首词充满生机的秋景,蕴含作者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写景特点:多角度变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
动静结合,多种色彩结婚
意境壮阔
五、当堂达标
拓展提高当堂背诵,默写
2、布置作业(PPT)
阅读《卜算子·咏梅
》,完成1-----2题。
卜算子·咏梅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1.这是一首(
),(
)是词牌名,(
)是词的题目。
2.这首诗采用什么手法?表现梅花什么样的精神?明确:1、
词
卜算子
咏梅
2、象征
美丽坚贞,不畏严寒,大公无私,积极乐观,充满信心板书设计
上阕写景:红、碧、浅、寥廓─→设问:谁主沉浮 ↓ 回答 ↑ 下阕抒情:挥斥、指点、激扬、粪土─→设问:浪遏飞舟教后记
高一学生对词的常识了解相对薄弱,以后应该增加补充。另外对诗歌的语言的感悟能力也不够理想,随着对诗歌学习的加强,对诗歌感悟鉴赏能力也许会逐渐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