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环境问题
第一节
环境概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理解一些概念:环境、环境因素、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指数、
环境问题。
(2)了解一些分类:环境的分类、环境因素的分类、环境问题的分类。
(3)分析理解本质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4)总结了解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过程。
(5)分析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6)归纳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各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分布地区、影响、解决措施。
(7)分析理解促进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三个观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必修2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入认识理解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相关内容。
(2)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各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探究、课堂展示交流,深刻理解环境和环境问题的相关理论及要点知识。
(4)借助课件教学手段,教师对重点及难点内容进行强调和点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理解环境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2)增强学生对资源环境的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责任感,以养成良好的有助于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本质上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2)分析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3)了解当前人类所面临各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分布地区、影响、解决措施。
(4)分析理解促进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三个观点。
教学难点:
(1)分析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实质。
(2)分析理解促进人类与环境关系和谐的三个观点。
二、学情分析:
本章内容在前面必修2第四章中已接触过,另外环境问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
所以相对来说本章内容较容易学习。但是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们普遍都学的比较肤浅,仅仅停留在对现象的认识上,并不能从本质上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而本章正是要求学生要从理论上根本上再学习认识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所以在本章的教学中要注意组织学生对知识进行讨论探究,引导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本章知识。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探究学习、课堂展示交流学习。
课件教学。
教师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和归纳。
四、结合所读教材内容与学案,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节《环境概述》
1、要求学生通读教材内容,预计时间10min
2、依据学案,学生独立完成以下问题:预计15min
(1)什么是环境?环境的内涵有几层含义?(写出概念的关键词)
(2)环境根据属性可划分为哪两类?试举例说明
(3)什么是环境因素?可分为哪几类?试举例说明环境因素的组成。
(4)什么是环境质量?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环境质量可分为哪几类?试分析环境因素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小组探究讨论
(1)探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联系与区别(提示:从概念入手分析)
(2)探讨环境质量与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
(提示:上网查阅环境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内涵,分析二者的关系)
(3)举例说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展示课设计
展示任务:
抽查复述基本概念: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因素、环境质量、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评价指数。(预计10min)
分析、归纳基本概念的关系
(1)分析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说出环境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3)举例说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
各小组展示后,教师及时点拔、补充
4.
课堂总结:梳理知识体系(共14张PPT)
第一节 环境概述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分类:按属性
自然环境:自然物质、能量、生存
空间、自然现象
如:
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物环境等
社会环境: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创造
生产、交通、聚落
自然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
水文
地貌
土壤
大气
生物(
植被)
人口、工业、农业、交通、科学技术
列表分析
概念
举例
良性
恶性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
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
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
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自然环境
加利福利亚树林
澳大利亚艾尔斯岩
人工环境
例1:下列环境属于自然环境的是
A.城市
B.农田
C.原始森林
D.三峡大坝
二、环境因素
1.概念: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相互作用的基本成分,包括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两大类
自然环境要素:
水、空气、生物、土壤、岩石、阳光等
社会环境要素:
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
三、环境质量
1.概念:
是指环境因素受到污染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这种状况的形成,可能是自然原因,也可能是人为原因,人为原因是更为重要的原因。
2.分类:
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
空气污染指数及对应的空气质量日报
河北沧州市位于河北平原东南部,黑龙港流域的下游.属严重缺水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工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需水量与日俱增,工矿企业和生活废污水排放量相应增加,球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影响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加强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应当引起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关注。1.1
环境概述
【学习目标】 1.理解环境、环境因素的概念及分类。2.学会分析某一地区的环境质量,理解各种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
知识清单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①________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2.环境的分类
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1)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②________物质、能量、生存空间和③________现象的总和,如大气环境、④________、土壤环境、⑤____________等。
(2)社会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所创造出的⑥________环境,如⑦________环境、交通环境、城市环境等。
3.内涵
(1)相对的概念:不同的主体,环境的⑧____________不同。
(2)发展的概念
二、环境因素
1.概念:指构成人类环境⑩________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并且与环境整体发生____________的基本成分。
2.分类:环境因素又称环境要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两大类。
(1)自然环境因素:通常是指水、空气、________、________、岩石、阳光等。
(2)社会环境因素:通常包括人口、工业、农业、________、科学技术、民风民俗、____________等。
三、环境质量
1.概念:指环境因素受________影响的程度,是对环境状况的一种描述。
2.影响因素:包括自然和人为两种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________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
3.评价
(1)环境质量评价:即对________________的评价。
(2)环境质量指数:即评价环境质量的指数。
4.分类:根据环境因素的不同,可分为大气环境质量、______质量、________环境质量等。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下列关于环境概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
B.环境是指相对于某项中心事物周围的所有事物
C.中心事物不同,环境的含义也不同
D.人类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所有事物
2.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是指( )
A.由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自然环境
B.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社会环境
C.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D.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生物圈
考查点2 环境因素
3.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社会环境要素的是( )
A.土地、岩石、矿物
B.社会、村落、动物园
C.丘陵、缓坡、梯田、水产养殖
D.阳光、空气、水
4.下列事物中属于自然环境因素的是( )
A.科学技术
B.生物
C.生产力
D.足球场
考查点3 环境质量
5.现在全球环境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是( )
A.自然原因
B.泥石流等灾害频发
C.人为原因
D.大力植树种草
6.下列能降低环境质量的自然原因是( )
A.地震、火山爆发
B.煤炭资源的滥采乱挖
C.农业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
D.围湖造田
如何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云南省的哀牢山中,一层层梯田不停息地漫向四野,朝着天际跋涉。它的形象莽然巨大,占据天地,却宁静安详,无声无息,精致到绝美,那磅礴大气与细腻爽洁的点线相谐,堪称真正的世界奇迹。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红河州哈尼族多处于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人民群众遭受着多重压迫和剥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尼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在哈尼梯田这个环境中有哪些环境要素?
(2)哈尼地区的自然环境要素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
(3)哈尼地区的哪些社会环境因素对人类的生活产生了有利影响?
1、1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社会 ②自然 ③自然 ④水环境 ⑤生物环境 ⑥人工 ⑦生产 ⑧内容和形式 ⑨人类活动领域 ⑩整体 相互作用 生物 土壤 交通 宗教信仰 污染 人为 环境污染程度 水环境
土壤
基础达标练
1.B [环境是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中心事物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以人类为中心,与人类相关的其他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是人类的生存环境。]
2.C [环境是指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B [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是通过人类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创造形成的,因此社会、村落、动物园、梯田、水产养殖是社会环境。而土地、岩石、矿物、丘陵、缓坡、阳光、空气、水属于自然环境。]
4.B [自然环境因素是指人类没有干预、改造,或很少干预、影响,或影响不明显的环境因素。科学技术、生产力、足球场都是人类创造或改造的。]
5.C [环境质量是指环境因素受到污染影响的程度。现在全球环境质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但人为原因是更重要的原因。]
6.A [地震、火山爆发影响环境质量,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自然原因。其他三项都是人为原因。]
方法技巧练
(1)自然环境要素:阳光、大气、生物、土壤、水和岩石等。
社会环境要素: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
(2)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作和取水不便;粮食的产量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
(3)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等。
解析 第(1)题,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的主要环境要素是土壤、岩石、大气、水、生物等加上阳光,共同构成了环境的自然要素;哈尼梯田是人类活动改造地形要素而成的人工景观,在修建梯田的过程中,不仅有人类的劳动,而且加入了农业生产技术,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规模庞大的梯田是人类群体劳动的结果。第(2)题,从图中信息可以看出当地为地形崎岖的山区,坡度较陡,修建梯田的劳动量大,耕作和取水不便;云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第(3)题,理论上,坡度较陡的山区不适合发展耕作业,但这里长期的封建领主制经济和封建地主制经济阶段为大规模的群体活动(修筑梯田)提供了可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解放了生产力,梯田的建立,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粮食,闭塞的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