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 解决问题(1) 导学案
课题
解决问题(1)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会用表内乘法解决简单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掌握了题中数量关系的特点,本节课的任务是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会如何实现知识的迁移。选材范围的扩大,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的扩大是这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特点如下:
1.注重复习铺垫,实现温故知新。
在教学中,先出示两道情境相同、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再提出问题:如果把两题合二为一,变成一道题,你能解决吗?这样的设计既为进一步学习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注重数量关系的梳理,形成深刻烙印。
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思路,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印上深刻的烙印,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对数量关系的梳理,使学生明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算,然后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找出这类问题数量关系的特点,从而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印象,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应用连乘的方法解决相关的生活问题。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学习重点
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初步掌握解决“连乘”问题的策略。
学习难点
运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 案
学 案
达标检测
一、复习导入。(6分钟)
1.解答下列问题。(课件出示)(1)三(1)班一部分同学为布置教室折纸鹤。每两个同学一组,每个同学折3只纸鹤,每个小组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2)三(1)班一部分同学为布置教室折纸鹤。每个小组折6只纸鹤,8个小组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2.如果将这样的两道题合在一起,你能解决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1)
1.观看课件,独立分析,口述答案。
(1)根据“每个同学折的只数×人数=每个小组一共折的只数”得出:3×2=6(只)。
(2)根据“每个小组折的只数×小组数=8个小组一共折的只数”得出:6×8=48(只)。
2.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看图列算式。
(1)
(2)
答案:(1)3×4=12(枝)
(2)5×3=15(个)
2.填一填。
学校教学楼有4层,每层有12间教室,每间教室里装6盏日光灯。一共要装多少盏日光灯?
解法一:列式为4×12×6,这里先求( ),再求( )。
解法二:列式为12×6×4,这里先求( ),再求( )。
答案:4层有多少间教室一共要装多少盏日光灯每层数学楼装多少盏日光灯一共要装多少盏日光灯
3.江南小区有32幢楼房,每幢楼房有6个单元,如果每个单元每月节约用电8千瓦时,那么江南小区每月一共节约用电多少千瓦时?
答案:方法一:8×6×32=1536(千瓦时)
方法二:6×32×8=1536(千瓦时)
答:江南小区每月一共节约用电1536千瓦时。
二、迁移类推,探究新知。(20分钟)
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后出示文字。
引导学生交流例题中存在的数学信息。
2.引导学生理清题中的数量关系。
3.组织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4.汇报,订正答案。
5.总结归纳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
6.小结这一部分学习的内容。
1.先观察情境图,再读题,交流题中的数学信息,明确要解决的问题。
2.小组讨论,要求出“一共卖了多少钱”,应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要用到哪些已知条件。
3.在练习本上根据自己的思路列式解答。
4.汇报自己的解题过程,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生1:我先求每箱卖了多少钱,列式为45×12=540(元),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列式为540×5=2700(元),综合算式:45×12×5=2700(元)。
生2:我先求5箱一共有多少个保湿壶,列式为12×5=60(个),再求一共卖了多少钱,列式为60×45=2700(元),综合算式:12×5×45=2700(元)。
5.观察、比较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不同。知道卖出的保湿壶数量和每个保湿壶的价钱,就可以求出总钱数。数量关系式为:单价×数量=总价。
6.师生共同总结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中间量。
三、巩固练习。(11分钟)
1.完成教材第52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4页练习十二第2、3、4题。
1.独立思考,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2.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然后小组选代表口述答案,交流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3分钟)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乘法两步计算,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在教学时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以教材为依托,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探究数学问题的情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信息提出想要解决的问题,目的是想激起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和欲望,进而促使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和提出的数学问题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能以一种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学会用数学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师点评和总结:
4.2.3 解决问题(2) 导学案
课题
解决问题(2)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会用表内除法和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意在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本节课教学设计在以下几方面有所侧重:
1.引而不替,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只呈现给学生一些相关的已知条件,让学生自己分析数量关系,提出相应的问题,进而独立解决问题。然后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体验,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注重合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教师提出探究的内容后,便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学生通过与他人讨论交流,拓宽了自己的思路,吸取了别人的长处,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同时也提高了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学习目标
1.学会用连除或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经历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学习重点
用连除或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难点
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明确解决问题过程中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 案
学 案
达标检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3分钟)
谈话:1.同学们,你们组织参加过集体活动吗?参加集体活动过程中有遇到分组的情况吗?这节课我们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生活中关于集体活动的数学问题。
2.板书课题:解决问题(2)
1.回答老师的提问。
2.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1.选一选。
三年级同学去春游,把144人平均分成6个队,每个队平均分成3组。
(1)144÷6表示( )
A.每个组有多少人
B.每个队有多少人
(2)3×6表示( )
A.一共有多少个组
B.一共有多少个队
(3)144÷6÷3表示( )
A.平均每队有多少人
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C.6个队一共有多少人
答案:(1)B(2)A
(3)B
2.
照这样计算,6辆这样的车3次可以搬多少台?
答案:120÷(4×2)=15(台)
15×6×3=270(台)
答:6辆这样的车3次可以搬270台。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20分钟)
教学例4。
1.课件出示例4情境图后出示文字,引导学生交流题中信息。
2.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3.听取汇报,板书记录。
4.师生共同选出符合题意的问题。
5.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思考:哪些问题可以用一步计算解决,哪些问题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用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还有其他的的解决方法吗?解决这样的问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观察比较,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和用乘除混合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有什么区别?讨论交流。
7.对此部分内容进行小结。
1.观察情境图,再读题,弄清题中提供了哪些信息,缺少什么。
2.小组合作讨论,组长记录小组成员提出的问题。
3.各小组组长口述本组的几种答案。
4.发表见解,指出哪些问题是符合题意的。
5.小组讨论,探究解题方法,将解题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方法一:先求每个队有多少人,列式为60÷2=30(人),再求每组有多少人,列式为30÷3=10(人),综合算式:60÷2÷3=10(人)。
方法二:先求一共有多少组,列式为3×2=6(组),再求每组有多少人,列式为60÷6=10(人),综合算式:60÷(3×2)=10(人)。
6.讨论交流。
明确:两种方法同样解决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会有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7.明确此部分的学习内容。
三、巩固练习。(13分钟)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55页第7、8题。
3.完成教材第56页第9题。
1.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2.独立列式,小组交流。
3.独立列式,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4分钟)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学习体现了数学知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教学这一课,我选择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场景作为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逐步感知,使他们产生好学想学的欲望。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尽量引导学生去解答、去验证问题。
学生全面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去解决,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对于习题的选择,我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提取,使学生感到数学的亲切感。练习紧扣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