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人教版2.2.3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表格式导学案(含答案,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三年级下人教版2.2.3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 表格式导学案(含答案,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5-11 13:39:16

文档简介

2.2.3 商中间有0的除法(1) 导学案
课题
商中间有0的除法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有关0的除法,它是学生学习了口算除法、笔算除法以及除法验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学生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算理,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本节课分两个层次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新课伊始,我创设了让学生分桃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充分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为什么还等于0。
2.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享受学习的乐趣。
在此前的学习中,学生对笔算除法的竖式写法都很熟悉,所以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采用交流、讨论的方式自己学习计算方法。学生在汇报中明确了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学习目标
1.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仔细检查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掌握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及计算方法。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5分钟)
1.组织学生读题,明确数量关系,有6个桃,平均分给第一小组的6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到几个桃?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3.提出问题:如果第一小组的同学把桃吃掉,还能不能将桃分给第二小组了呢?你能用算式表示这种情况吗?
1.理解题意,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2.发现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列出算式:6÷6=1(个)。
3.第一小组的同学把桃吃掉后,一个桃也没有就用0表示,要把0个桃平均分给第二小组的6名同学,列式为0÷6。
1.育英小学的学生收集废饮料瓶,三年级共收集了432个。如果每8个废饮料瓶放一个袋子里,需要准备多少个袋子?
答案:432÷8=54(个)
答:需要准备54个袋子。
2.笔算下面各题。
(1)408÷4=
(2)735÷7=
答案:(1)102 (2)105
3.判断。
(1)0除以任何数都得0。( )
(2)被除数的中间有0,商的中间一定有几个0。( )
答案:(1)× (2)×
4.
答案:618÷3=206(节)
答:三年级一共回收了206节旧电池。
二、尝试探究,感知方法。(23分钟)
1.课件出示例5。
(1)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解题方法。
(2)反馈练习。
0÷2=( ) 0÷8=( )
2.引导学生探究0不能作除数的原因。
3.师生共同小结。
4.出示例6情境图,交流从情境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5.出示第1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
6.组织学生笔算208÷2,讨论交流: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是0,0除以2等于多少?在哪一位上面商0,为什么?这个0不写行不行?
7.出示第2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列出算式。
8.引导学生想一想商是几位数,尝试列竖式计算,讨论: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时,十位上的1除以2不够商1怎么办?
9.组织学生观察例6这两道题的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并归纳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1)想乘算除:因为0×5=0,所以0÷5=0。
(2)独立计算,交流订正。
0÷2=00÷8=0
2.小组讨论,然后汇报。例如5÷0,根据乘除法的关系,0和任何数相乘都不可能等于5,所以5÷0不可能得到商。
3.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4.仔细观察,了解到光明书店正在搞促销活动,中国古典名著1套120元,2套208元;世界名著1套125元, 2套216元。
5.分析题意,列出算式:208÷2。
6.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中间用0除以2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但商十位上的“0”不能省略,它起到占位的作用。
7.独立分析题意,交流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216÷2。
8.同桌交流,明确商是三位数,除到被除数的十位不够商1,且前面没有余数,就在商的十位上写0,把十位上的数落下来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9.仔细观察,发现这两道题的商的中间都有0。与老师共同总结方法:在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笔算过程中,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不够商1,就在这一位上商0。
三、应用新知,巩固方法。(8分钟)
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3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采用尝试、探究、讨论的方法,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明白了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一是当除到被除数的中间那一位是0,且前一位没有余数时,这一位上的商为0,同时在用竖式书写时,这一过程可以省略。二是当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商1时,商0占位。
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师点评和总结:
2.2.3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2)导学案
课题
商末尾有0的除法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商末尾有0的除法, 因为有了上节课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基础,针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分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教学:
1.留出思维空间,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创造的起点。学生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思考才会有发展。教学例7时,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自己解决问题,扩大思维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
2.给学生更大的探究空间。
在教学例7第1个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列式,再列竖式计算。笔算时让学生自己独立去做,根据学生笔算的情况,把正确的竖式和错误的竖式,简便的竖式和不简便的竖式进行对比,学生在对比中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例7第2个问题时,先引导学生思考,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个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让学生探索不够商1,用0占位的道理。在列竖式时,启发学生用简便写法。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2.掌握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学习重点
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
进一步理解商0占位的作用。
学前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趣。(3分钟)
1.同学们,你们喜欢跳绳吗?你们玩的是长绳还是短绳?你们知道自己一分钟能跳多少个吗?
2.如果学校开展跳绳比赛,你愿意参加吗?体育老师在购买长跳绳和短跳绳时遇到了问题,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1.学生相互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2.倾听老师的谈话,表达自己的想法。
1.水果店运进416千克苹果,是运进的梨的质量的4倍,水果店运进多少千克梨?
答案:416÷4=104(千克)
答:水果店运进104千克梨。
2.计算下列各题。
(1)910÷7=
(2)543÷9=
答案:
(1)130
(2)60……3
3.希望小学的422人分3天去参加植树活动。平均每天去多少人?还剩多少人?
答案:422÷3=140(人)
……2(人)
答:平均每天去140人,还剩2人。
二、尝试探究,感悟转化。(22分钟)
1.课件出示例7情境图,引导学生交流从情境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
2.课件出示第1个问题:650元买短跳绳,可以买多少根?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个问题还要用到哪个已知条件?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笔算650÷5,讨论交流: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是“0”,且前面没有余数,怎么办?
4.对比不同的竖式,掌握简便写法。
5.课件出示第2个问题:245元买长跳绳,可以买多少根,还剩多少钱?引导学生讨论解决这个问题还要用到哪个已知条件?怎样列式?
6.组织学生笔算245÷8,讨论交流:除到被除数的末位不够商1,且前面没有余数,怎么办?验算计算结果。
7.组织学生观察例7这两道题的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8.引导学生自由交流并归纳商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1.仔细观察,了解到每根短跳绳5元,每根长跳绳8元。
2.分析题意,明确解决这个问题还要用到“每根短跳绳5元”这个已知条件,列出算式:650÷5。
3.学生尝试笔算,小组内交流笔算的过程,归纳总结:除到被除数的个位是“0”,且前面没有余数,直接在个位商0占位,这个0不能省略。
4.学生观察对比两种不同的竖式,理解简便写法。
5.分析题意,明确解决这个问题还要用到“每根长跳绳8元”这个已知条件,列出算式:245÷8。
6.小组讨论交流,根据上节课学的商中间有0的笔算除法的经验,归纳总结:除到被除数的个位不够商1,且前面没有余数,直接在个位商0占位,这个0不能省略,被除数个位的数就是余数。利用“商×除数+余数=被除数”验算。
7.仔细观察,发现这两道题的商的末尾都有0。
8.与老师共同总结方法:当除到被除数的十位正好除尽,(1)被除数个位是0时,直接在个位商0占位:(2)被除数个位上的数是小于除数的非零数时,直接在个位商0占位,被除数个位的数就是余数。
三、应用新知,巩固方法。(12分钟)
1.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7页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2.学生观察后找出错误的地方,再进行改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堂小结。(3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五、教学板书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探究学习走入课堂,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索的过程,获得丰富的数学体验,使学生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教师点评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