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题
相信未来
课
型
现代诗歌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给词语注音、释义(略)2.
认识食指,了解他在当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能力点
1.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朗渎体悟,理清思路,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教育点
了解作者面对残酷的现实,始终不逾地热爱祖国,相信未来的爱国情怀和乐观精神,培养学生不管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都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向命运挑战。
重难点
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和培养新诗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第三届人民文学奖的诗歌奖颁发得有点古怪。媒体报道时称之为“自杀者和精神病人”获奖。自杀者,是指1989年在山海关卧轨自杀的海子,海子的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另外那个精神病人,是指近十多年来一直生活在精神病院的食指,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他的《相信未来》。
(PPT)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灰烬( ) 瞳孔( ) 阻挠( )
果脯( ) 游弋( ) 摇曳( )
2、食指原名郭路生。食指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1948年11月出生于河北,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长诗《海洋三部曲》第一节写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岁。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紧接着,在那年的冬天他又写下了那首有关冰层下求索阳光与真理的鱼的长诗《鱼儿三部曲》。可以说食指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定向的基石。他被人们称为“新诗第一人”。无疑食指是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
二、
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学生自主阅读诗歌,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学生自主朗读:
明确:
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1、 集体诵读《相信未来》
问题:食指生活的时代,“现在”是怎样的?诗人用哪些诗句来表达?
明确: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问题: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义?
明确: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问题:第一、第二诗节中其他意象所表达的意义?
明确: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灰暗的色彩,残酷的现实,诗人的无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理想,在绝望中,诗人诞生了新的信念,给人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2、 齐诵第一、第二诗节,体会诗人的情感。
3、 第三诗节的节奏处理: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这个诗节里,诗人的情绪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他眼前出现的,不再是灰暗的世界,他要用巨手,在海天大幕上,率真而又坚定地写下“相信未来”。
4、 小结:相信未来,是以上3小结反复出现的句子,意在强化诗歌的的主题、主旋律。
5、 个别诵读4、5、6三诗节,思考:诗人站在哪个角度看问题,所以他相信未来?
明确:时间会给历史以公正的评价。这三节同样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
6、 男生读最后一小结,在这个小结里,诗人直抒胸臆,以异乎寻常的坚毅、刚强和执著告诉人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无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热爱生命、相信未来。作品的内在情绪在此得到发展,理想信念也得到升华。
7、 齐诵这首诗,边读边体会。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1.思考: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不必求一致)
2.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
3.第4诗节人称为什么由“我”变成“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
4.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每一节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附:板书设计
相信未来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
教后记:
此诗歌篇幅不长,但现在的学生对文革那段历史知之甚少,要想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把写作背景给学生介绍清楚,然后通过朗读训练等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主题。教学应重点放在品味语句上,体味反复的写作方法对表现思想情感的作用。
设计亮点:
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中,要结合时代背景,通过反复诵读去体味作者的感情,围绕诗歌主旨设计精巧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作者感情,通过对问题的反复吟诵,理解诗人的感情。
高一语文
皮庆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