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12 21:08: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枣庄三中西校高一三部语文组


相信未来


现代诗新授课


第1、2课时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2.
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能力点
1.
学会鉴赏诗句,掌握一些鉴赏的方法和技巧。2.
探究与活动,走近食指,走进食指的心灵。
教育点
1.
加强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永怀对未来的执著、对生命的热爱、对真善美人生追求的教育。
重难点
1.
学习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体味本诗的韵味。
2.
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文本研习与对话)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PPT)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阳光就有阴霾,有欢乐就有痛苦,有幸福就有苦难,因此挫折和困难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的必修课。
师:大家说一下你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是什么?生1:考试成绩落后生2:运动会上的失利生3:精心准备的制作落选了师:大家所经历这些时是怎样做的呢?生:大吃一顿,大哭一场师:呵呵!吃过、哭过之后,困难仍然挡在我们面前,所以我们还要坚定信念,去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不能因为一次的失利或者一时的不如意就自暴自弃。所以,我们要像本文的作者食指一样坚定信念,相信未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这首诗歌《相信未来》。(板书)。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预习的成果:1.(PPT)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灰烬(

摇曳(

睫(
)毛
瞳(
)孔
惆怅(

脊(
)骨
给(
)予
不屈不挠(
)2.作者简介: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下面就请大家认真欣赏一下课文的录音(播放录音),并注意语句的节奏,注意断句位置二、
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PPT展示教学目标)1.(教师预设)播放录音,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后文本研习,请回答:文中最能触动你的语句是
。理由是

(积累知识,走进文本,触摸语言,形成语感)提示自读要求:用铅笔在不认识的生字词下面画上三角号,借助工具书查出字音或词义(遵循文本自然界顺序回答,逐段解决相关问题。)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对话文本,学会审美) 1.
每节的主要意思及文章的结构脉络是怎样的?2.教师与学生对话:
学生1: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
学生2: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学生3:第4节:相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学生4: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学生5: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3.诗歌意象的运用: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鲜花——收获的果实第4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第5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4.第三小节的前三句的如何断句?并试分析这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关于比喻的用法)学生1:第三节前两句有人读成“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学生2:这里“掌”不好解释,有人说是“拍”的意思,我觉得牵强,读起来也很生硬。学生3:
“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且是本体喻体的关系,是一只长着排浪一般的手指和能托住太阳的大海一般的手掌摇曳着“曙光”这枝“笔杆”,写下了“相信未来”,读来气势磅礴,境界博大。且三句句式一致,意象关联,整饬自然师生共同明确:应该读成: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朗读指导:前三节收尾的“相信未来”要逐次递进的声音表现,与第四节前两句的情感贯通)学生朗读品味5.朗读第四、五、六小节,思考诗人想向我们传达什么内容?明确:向我们说出了相信未来的原因。诗人告诉人们未来有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她”能去掉“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6.诗歌中出现的“我”“我们”“她”三个形象如何理解,她起到了什么作用?明确:诗歌中的“我”是抒情主体即作者本人,“我们”包含作者以及千千万万对生活失望的人们,“她”泛指未来觉醒的人们;“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到现在,现在就变成历史。(朗读指导:第五、六两节,不能阻碍每句诗后都作停顿,以免阻滞情感的表达,要抓住“不管……是……还是……”“我坚信……一定会……”几个关键词,一气呵成,在语气对比中表现坚定地信念)学生朗读展现7.阅读最后一节,体会感悟内容?师生交流明确:直抒胸臆,告诉我们么不管人生多么艰辛,命运多么坎坷,都应该坚忍不拔,百折不回,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朗读指导:句式短促有力,节奏明显加快,用真诚而高昂的语气读出第七节。)学生朗读体会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问题探究:1.
刚才我们诵读中发现,诗歌中频繁出现“相信未来”这句话,思考这是什么表现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通过这种反复的手法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2.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3.我们了解了诗歌背景,又反复朗读了诗歌,你能体会出作者写作这首诗歌时的情感吗?
生1:对现实沉痛的反思,对未来坚定的信念:错的不是“我”,是这个颠倒黑白的时代。
生2:“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相信未来的人们会给予“我”“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生3:也表现诗人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渴盼和坚信。师生共同明确:食指是一个用心灵歌唱的诗人,在承受种种磨难,迎着风雪一步步走来时,他说:我之所以活着/活到现在/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于是,他的诗篇充满生命中最撼人心魄的力量,如山涛般叩响了众生的心灵。课后,大家可以再去读他的《热爱生命》等篇章,进一步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第二课时(练习与反馈)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PPT)(一)话题:你所了解的现当代诗人有哪些?能否朗诵一下他们的名篇名句?同学小组讨论,谈到的话题主要有:1.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2.北岛:
《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3.席慕容:《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我遇见你在这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做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4.徐志摩:《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5.卞之琳
:《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6.余光中:《乡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7.戴望舒:《雨巷》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
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8.
顾城:
《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二)布置作业(PPT)1.
小组竞赛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诵本词(比一比并评出最佳朗诵者)2.阅读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回答以下问题。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那是十多年前,
  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地奔跑,
  我跑到了郊外的荒野上欢叫,
  后来,
  我的钥匙丢了。
  心灵,苦难的心灵,
  不愿再流浪了,
  我想回家,
  找开抽屈、翻一翻我儿童时代的画片,
  还看一看那夹在书页里的
  翠绿的三叶草。
  而且,
  我还想打开书橱,
  取出一本《海涅歌谣》,
  我要去约会,
  我向她举起这本书,  做为我向蓝天发出的
  爱情的信号。
  这一切,
  这美好的一切都无法办到,  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天,又开始下雨,
  我的钥匙啊,
  你躺在哪里
  我想风雨腐蚀了你,
  你已经锈迹斑斑了。  不,我不那样认为,
  我要顽强地寻找,
  希望能把你重新找到。  太阳啊,
  你看见了我的钥匙了吗
  愿你的光芒,
  为它热烈地照耀。
  我在这广大的田野上行走,
  我沿着心灵的足迹寻找,
  那一切丢失了的,
  我都在认真思考。
  1980年8月注: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年新诗会上,梁小斌被评为年度桂冠诗人。推荐理由是“诗人梁小斌,一个磨难时代的诗歌童话,他坚韧而坚持地持续写作,在生活的边缘依然把诗歌完全融入了生命的状态。新时期文学启蒙时这位诗人坚实、清澈、透明而深遂的诗句,在中国所有城市的旷野呼啸而过,他朴素而寓意深切的诗歌依然影响着现代的人们。
朦胧诗派的背景:以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鼓起在艺术形式上多用隐喻象征性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被称为“朦胧诗”。产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后,在中国诗坛及完整的文学界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为历代文学史带来深刻的思想变革。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于坚等。1.钥匙到底指什么?2.文章开头的“十多年前”如何理解?3.诗歌中的抒情主体“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的奔跑”
,“画片、三叶草”,“海涅歌谣”,“整个环境中”等分别指什么,如何理解它的不停转换?4
.请简单概括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1.(提示:诗人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孩子脖子上的钥匙。这是家与温暖,是正常、有序生活的体现。诗人把这一生活用具意象化、精神化,使它的物质功能延伸、扩展到精神世界,这钥匙便成了打开心灵、精神乃至历史之门的象征。有了它,可通向孩子纯洁的心灵之门;有了它,可步入睛朗、宽阔的历史之门,而现在,这一切都失去了)明确:从生活现象上即孩子脖子上的钥匙;从浅层象征上即家、温暖、正常、有序的生活;从精神世界上可以打开心灵之门,精神之门,历史之门
。2.明确:把钥匙与中国并列,把丢失它与在红色大街上疯狂奔跑相连,是将内涵扩展到广阔的背景之中,使人联想到文革的历史灾难,这样诗的深厚的历史内涵就产生了。3.
①明确:抒情主体的不确定性是朦胧诗的一个特点:我沿着红色大街疯狂的奔跑指自己;画片、三叶草指儿童;海涅歌谣指青年;整个环境中指所有青年。
②明确:这样抒情主体不断变换,使抒情性更加强烈。
在朗读中理解并感悟诗歌的感情基调,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4.
明确:诗人用疯狂---失落---怅惘---焦虑---寻找---思考的情感流程灌注到“钥匙”这一复现语上,通过抒情主体的不断变换,揭示文革的历史灾难,展示生命内部的冲突,使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附:板书设计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
痛斥现实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
表明信念
第4节:相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
相信未来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
决心战斗教后记:这首现代诗是反映文革时期的代表作品,也是朦胧诗的代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经历以及朦胧诗的本身的特点,来充分理解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要求学生反复品读并体会由此营造的意境,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情感。设计亮点:由于诗歌本身的特点所决定,所以本诗带给读者最大的感受就是显得“朦胧”和“多解”,因此在教学初始使学生从整体上理清本诗的结构脉络,从整体上把握本诗,对于具体语句的断句要从反复诵读中体会,由此完成对1、2、5、6节意象的把握,突破这一难点,进一步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