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样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
枣庄八中北校
课
题
相信未来
课
型
现代文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给词语注音、释义(略)
能力点
1初步学会运用诗歌鉴赏方法鉴赏诗歌。
2能背诵课文。
3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教育点
1理解诗歌主旨,加强自己的抗挫折能力,能热爱生命,追求真善美。
重难点
1“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2诗人身上所投下时代的烙印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PPT)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时隔1200年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食指原名郭路生。食指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1948年11月出生于河北,自幼爱好文学,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长诗《海洋三部曲》第一节写于1964年,那一年,食指16岁。1967年红卫兵运动落潮,在一代人的迷惘与失望中,诗人以深情的歌唱写下了《再也掀不起波浪的海》和《给朋友》这首诗的后两节,那是一组催人泪下之作。紧接着,在那年的冬天他又写下了那首有关冰层下求索阳光与真理的鱼的长诗《鱼儿三部曲》。可以说食指的创作为一代诗人的崛起奠定了定向的基石。他被人们称为“新诗第一人”。无疑食指是一位填补了历史空白的优秀诗人。
2.了解背景
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相信未来》是食指的代表作之一,写于l968年,在阴云密布的时代,它给人们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正是有了这种信念,诗人才能在20岁的时候就写下了至今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用朴实平易的文字,将冷静的思考与炽热的感情融人字里行间。三、字词扫描1、
强记字音:灰烬(jìn)
依偎(wēi)
摇曳(yè)
睫(jié)毛
惆怅(
)
轻蔑(miè)
脊(jǐ)骨 给(jǐ)予 不屈不挠(náo)2、
辨音辨形:摇曳(yè)——拽(zhuài)拉
睫(jié)毛——捷(jié)报 四、诵读鉴赏,把握主旨
a) 指名诵读课文,集体评议是否传达了自己理解的感情?
b) 合作讨论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5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的
第6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4、探讨第3节前三句的断句及理由?说说你的理解和诗歌的精妙之处。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其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位关系。将手指比做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做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做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准确地表达了诗人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表现了诗人奇诡的想象和壮阔的气势。
赏析示例: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作者这样反复强调,在那种灰色的年代里,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和胆识。
设计说明:在品读赏析环节,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积极品味诗歌意象的生活内涵;但又必须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只要学生的理解相近即可。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才是真正地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究氛围,搭建自由、宽松、尊重的对话平台。
5、组织朗诵,加深体验
设计说明: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激发学生发出青春的呐喊。
五、拓展与练习
6、如果把第一节的三、四两句和第二节的三、四句对调,你认为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说明:积极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认识诗歌意境的协调完整,为下一环节仿写诗歌做准备;又比较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内容和语言的和谐美。
7、有人认为“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破坏了意境的完整一致,你怎么看?
设计说明:设计开放性话题,进一步积极引导学生与作者对话,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允许个性化解读。可以认为“鲜花”与“紫葡萄”不相称、不协调,是作者的瑕疵;也可以认为有内在的联系,“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怀抱”糅合了作者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因为作者当时手抄的作品被别人据为己有。教师应充分肯定并鼓励敢于怀疑作者的学生,以激发大家的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8、另选意象,仿写一、二段,并走上讲台朗诵自己的作品《相信未来》
设计说明:青春是激情澎湃的年华,是诗意盎然的年华,是多姿多彩的年华。如果学生被给予机会,展示才情,张扬个性,那么,他们一定会诗情高涨,诗兴大发;而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生成一些有意义的东西,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六、结语
同学们,人生长路漫漫,磕磕绊绊,曲曲折折,在所难免;既然注定要遭遇挫折,那么相信自己,相信未来,是多么重要啊。自信,只有自信,顽强的自信,永远的自信,你就注定不会被打倒,就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