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未来》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相信未来》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12 20:59:57

文档简介


课题名称
《相信未来》(食指)
版 本
主备课人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本诗的韵味。(重点)
解读诗歌意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四步十六字”课堂教学模式
课 时
2课时
节 次
第1节
课堂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思路调整




一、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幻灯片展示《行路难》),请大家大声朗读。“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体现出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壮志。翻开中国历史的画面,(幻灯片展示文革时期的照片),当你处在这段灰暗的历史里,你的理想被现实吞噬时,你会怎样去面对?(找3-5位学生回答)
青年时代的食指面对那段灰暗的历史却怀着一份热情和憧憬发出了一声尖利的呐喊——相信未来,给当时的人们的心灵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段历史,感受作者对未来坚定的信念。首先明确一下学习本首诗歌的目标及难点、重点(幻灯片展示教学目标)。
二、指导诵读,整体感知。
(一) 放录音《相信未来》(濮存昕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本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一、随境入课,明确目标。
1、一起大声朗读《行路难》,感受诗人的雄心壮志。
2、看幻灯片展示的图片感知中国60年代末的社会状况,假如你处在那个年代会有怎样的感触?
3、明确学习目标。
二、诵读文本,把握基调。
(一)听录音,思考问题。
1、此部分时间有点长,导入可以直接由文革时的画面进入
课堂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思路调整




2、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现状是怎样的?诗人又是怎样去面对的?
(二)(听完录音后)你觉得濮存昕读得怎么样(好在什么地方)?(找学生回答,并让其试着朗读)
(三)这首诗应该怎样来读?(组建小组,看哪组读得最好)
1、首先我们要读准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多节拍艺术效果。(每小组找一名学生朗读)
【明确】(教师范读)当/ 蜘蛛网/ 无情地/ 查封了/ 我的/ 炉台,当/ 灰烬的/ 余烟/ 叹息着/ 贫困的/ 悲哀,我/ 依然/ 固执地/ 铺平/ 失望的/ 灰烬,用/ 美丽的/ 雪花/ 写下:/ 相-信-未-来。(全班再齐读)
★难点:第三节该怎样划分节拍(幻灯片展示两种划分方法,小组讨论)
【明确】第三节要按照第二种方法划分“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这样划分的原因有三:一,情感抒发的需要,这样断开,与后面的“排浪”“大海”读出壮阔的气势,开阔的境界;二,比喻关联性的要求,“手指”与“排浪”,“手掌”与“大海”是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三,音节统一和谐的要求,本节中的第三句物象有“曙光”,“笔杆”都是双音节词,所以前两句也要用双音节词的物象。
2、其次我们要读出字词本身具有的情感色彩,进而读出诗歌的基调。
(1)你对作者选取的物象“蜘蛛网”“灰烬的余烟”“深秋的露水”等有什么感觉?应该怎样来读?(找学生回答,并作出朗读示范)
【明确】这些物象都具有灰暗色彩,在朗读时要显得沉重、忧伤,语速要稍慢些,流露出作者对残酷现实的无奈和痛苦。
(2)“无情”“叹息”“贫困”“凄凉”与“依然固执”“美丽的雪花”“孩子的笔体”“相信未来”这两组词语在朗诵时有什么不同?该怎样朗读?
(找学生回答,并作出朗读示范)
(二)感受濮存昕朗读的效果并作出评价。
(带着自己对诗歌基调的初步感知结合第一节作出朗读示范)
(三)小组间进行朗读比赛
(1)①试着读出诗歌的节奏(停顿)
②讨论第三节的节拍划分。
(2)(1)你对作者选取物象有什么感觉
(2)试着读出诗歌中词语的感彩,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
2、录音也可以不要直接由背景提示指导学生朗读的情感基调
3、为节约时间,此部可以分节分组来读
4、这是朗读基调的重要依据,此部分要重点讲,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堂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思路调整




【明确】前一组词语要读得低缓、深沉,后一组词语要读得饱满庄重些,“相信未来”字字顿开,铿锵有力。
疑点:诗人为什么在第3节改变了诗歌的句式?此节朗读的基调和前
两节相同吗?(小组讨论,并作出朗读示范)
【明确】这一小节改变句式,冲出了前两小节压抑狭窄的意境,转而变得开阔明朗起来,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如果说雪花写下的“相信未来”会化掉,地上的字体会被风蚀,那么诗人用孩子的笔体用大海般的巨手以曙光为笔写下的“相信未来”则在天地之间,更在他的心里,永远无法被抹去。孩子纯真,他们有一种简单的执著,诗人对于未来的信念正是如此。所以这一节要读得高亢,豪迈些。
3、结合对前三节的诵读分析分组讨论四五六三节及最后一节的朗读基调
4、整首诗歌朗读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作出总结,学生朗读示范)
【明确】前两节的无奈和痛苦(深沉、低缓)→第三节的高亢和激昂(庄重、饱满)→第四五六节的自信和希望(坚定、有力)→最后一节的坚定和热烈。(响亮、昂扬、短促有力)
5、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全体一起朗读)
三、深入探究,把握情感
(一)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学生找出意象,分组讨论意象的含意)
【技法点拨】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分析诗歌意象时分三步走:①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意象)②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③总结意象意义,即分析其中的情感或哲理。
(3)讨论“诗人为什么在第3节改变了诗歌的句式”
3、分组讨论后面几节的朗读基调
4、结合以上分析总结整首诗歌朗读的情感基调
三、深读文本,体会情感
(一)体会诗歌中意象的表达意思
1、了解意象及分析意象的方法
2、讨论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
5、疑点问题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体现交流合作展示的作用
6、情感把握是难点要让学生多读,教师要多在方法上加以指导
课堂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思路调整




【明确】第1节: 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 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5节: 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6节: 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难点:从这些意象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现状是怎样的?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了解背景,全班作出讨论)
【知识拓展】1968年正是文革从开始走向深化的年代,在那个疯狂动荡、人性泯灭的时代,狂热、血腥、暴力、贫困、迷惘、绝望充斥着整个中国。著名作家秦牧曾这样评述文革:“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百万人颠连困顿,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进行!”
【明确】从诗中前两节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贫困、落后、混乱的。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有对生活的痛苦悲伤,有对现实的失望甚至绝望,有对未来的惆怅迷惘和困惑,也有面对不公正待遇的无助、无奈等等。(结合作者创作心语又可以看出)诗人在绝望中依然用纯洁、质朴的情怀憧憬美好未来,依然怀着未来的坚定执著的信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
四、迁移提升,当堂达标
(幻灯片展示食指的《热爱生命》)
(一)有感情地朗读本首诗歌(先让学生说说本首诗歌的情感基调)
(二)(小组讨论)诗歌中这些意象所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1、深入了解时代背景
2、小组谈论并作出交流展示
(主要结合前两节和前三节的最后一句话,以及最后一节)
四、迁移运用,拓展阅读
结合本诗的诵读指导,把握情感基调朗读食指的《热爱生命》
7、要让学生看到作者心里情感的矛盾性,积极性
课堂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思路调整




【明确】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的1979年,堪称是《相信未来》的姊妹篇。它们影响了整个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诗人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值。这一切都昭示了诗人那崇高而严正的命题:“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因此,这首诗歌要读出诗人的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之情。
(二)这首诗选取了很多意象,如“攀附的葛藤”。请从文中再选取几个相似的意象,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点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小组讨论,作出交流展示)
【明确】如“凄风苦雨”“荒草野径”“顽石棱角的坚硬”“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等。这些意象都带带有痛苦和悲哀的色彩。有了这些意象,使诗歌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感情的内蕴以及独特的诗美空间。
1、齐读本首诗歌。
2、讨论本首诗歌的情感基调,作出范读。
3、组内讨论回答问题。
8、随堂检测处理得较仓促,可以作为课下作业
教后反思: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从节奏上、语速上、情感上作出指导,但学生们反映不太强烈,朗读时放不开,朗读基调上把握不准,个别词语的轻重及情感读不出来。我想这也是作为高一新生在课堂上体现出来的共性:不适应开放式课堂,不重视语文的阅读,没有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采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现,要充分预设课堂问题,要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走进文本、感受文本、挖掘文本,进而养成主动阅读文本、体验文本的习惯。
2012-9-18
课件27张PPT。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天。
闲来垂钓坐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疯狂岁月——大字报大字报不知是否为文革的发明,但肯定在文革发展到了极致。从城市到乡村、从大街到小巷,铺天盖地,势如潮涌。 疯狂岁月——批斗会大到成千上万的群众集会,小到车间、班组的现场会,各式各样的批斗会层出不穷;上至国家主席,小到一个平民百姓,都可以成为批斗会的对象。 疯狂岁月——个人崇拜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在文革中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致于一代伟人变成了全国人民顶礼摩拜的神。
疯狂岁月——红卫兵当红卫兵象流星般划过中国的政治天空之后,留下的,是对中国文化遗产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对几代中国人(也包括他们自己)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 相信未来 食指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味本诗的韵味。(重点)
二、解读诗歌意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难点)
三、体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听录音思考以下问题:
1、本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现状是怎样的?诗人又是怎样去面对的?怎样读好这首诗歌首先我们要读准诗歌的节奏,体会诗歌的多节拍艺术效果。 【明确】(教师范读)当/ 蜘蛛网/ 无情地/ 查封了/ 我的/ 炉台,当/ 灰烬的/ 余烟/ 叹息着/ 贫困的/ 悲哀,我/ 依然/ 固执地/ 铺平/ 失望的/ 灰烬,用/ 美丽的/ 雪花/ 写下:/ 相-信-未-来。第三节前两句该怎样划分?第一种方法:“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第二种方法:“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 【明确】第三节要按照第二种方法划分这样划分的原因有三:一,情感抒发的需要,这样断开,与后面的“排浪”“大海”读出壮阔的气势,开阔的境界;二,比喻关联性的要求,“手指”与“排浪”,“手掌”与“大海”是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三,音节统一和谐的要求,本节中的第三句物象有“曙光”,“笔杆”都是双音节词,所以前两句也要用双音节词的物象。 其次我们要读出字词本身具有的情感色彩,进而读出诗歌的基调。 1、你对作者选取的物象“蜘蛛网”“灰烬的余烟”“深秋的露水”等有什么感觉?应该怎样来读? 【明确】这些物象都具有灰暗色彩,在朗读时要显得沉重、忧伤,语速要稍慢些,流露出作者对残酷现实的无奈和痛苦。 2、“无情”“叹息”“贫困”“凄凉”与“依然固执”“美丽的雪花”“孩子的笔体”“相信未来”这两组词语在朗诵时有什么不同?该怎样朗读? 【明确】前一组词语要读得低缓、深沉,后一组词语要读得饱满庄重些,“相信未来”字字顿开,铿锵有力。讨论:诗人为什么在第3节改变了诗歌的句式?此节朗读的基调和前两节相同吗? 【明确】这一小节改变句式,冲出了前两小节压抑狭窄的意境,转而变得开阔明朗起来,力量之大,范围之广,气势之猛,表现了诗人的满腔豪情。如果说雪花写下的“相信未来”会化掉,地上的字体会被风蚀,那么诗人用孩子的笔体用大海般的巨手以曙光为笔写下的“相信未来”则在天地之间,更在他的心里,永远无法被抹去。孩子纯真,他们有一种简单的执著,诗人对于未来的信念正是如此。所以这一节要读得高亢,豪迈些。总结整首诗歌朗读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明确】前两节的无奈和痛苦(深沉、低缓)→第三节的高亢和激昂(庄重、饱满)→第四五六节的自信和希望(坚定、有力)→最后一节的坚定和热烈。(响亮、昂扬、短促有力)深入探究: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技法点拨】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分析诗歌意象时分三步走:①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意象)②结合诗句分析其特征③总结意象意义,即分析其中的情感或哲理。 第一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生活上
贫困
但保持乐观意象分析第二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泪水鲜花美好的事物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孕育着新的希望心理上
失落
但一往情深第三节手指——涌向天 边的波浪气魄恢宏手掌——托起太阳的大海志向远大曙光——温暖漂亮的笔杆追求光明孩子的笔体憧憬美好目标上
用尽全力
执著追求第四节深入探究:从这些意象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现状是怎样的?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知识拓展】1968年正是文革从开始走向深化的年代,在那个疯狂动荡、人性泯灭的时代,狂热、血腥、暴力、贫困、迷惘、绝望充斥着整个中国。著名作家秦牧曾这样评述文革:“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百万人颠连困顿,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进行!”【明确】从诗中前两节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贫困、落后、混乱的。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有对生活的痛苦悲伤,有对现实的失望甚至绝望,有对未来的惆怅迷惘和困惑,也有面对不公正待遇的无助、无奈等等。 《相信未来》写于l968年。关于这首诗,食指曾经说:“‘文革’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面,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后来我写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亡的那一天。“创作心语但诗人在绝望中依然用纯洁、质朴的情怀憧
憬美好未来,依然怀着未来的坚定执著的信
念,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崇高的悲剧感。热爱生命
食指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阅读提示
这首诗写于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
的1979年,堪称是《相信未
来》的姊妹篇。它们影响了整个
一代人,当年的许多知青,在生
活极其艰难和理想接近破灭时,
正是《相信未来》和《热爱生
命》鼓励他们顽强地活下去。诗
人以一种近于悲壮的口吻告诉我
们,不管人生多么艰辛,不论命
运多么坎坷,都必须愈挫愈奋,
坚忍不拔,百折不回,忍辱负
重,向命运挑战,实现生命的价
值。这一、切都昭示了诗人那崇
高而严正的命题:“相信未来,
热爱生命”!
因此,这首诗歌要读出诗人的
坚毅和刚强,执着和热烈之情。迁


升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这首诗选取了很多意象,如“攀附的葛藤”。请从文中再选取几个相似的意象,并说说它们的共同特点以及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问 题【明确】如“凄风苦雨”“荒草野径”“顽石棱角的坚硬”“拦路的荆棘”“冬天风雪”“夏天毒日”等。这些意象都带带有痛苦和悲哀的色彩。有了这些意象,使诗歌借物载情,寓理于形,极具内质和张力,充分构筑了全诗的沉郁悲慨、深沉丰沛的思想和感情的内蕴以及独特的诗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