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沁园春雪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13 11:1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 古代一种韵文形式,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句子、字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可以唱,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名称叫词牌,如:《浪淘沙》、《如梦令》等。词可以没有题目;如果有题目,写在词牌后面。这首词“沁园春”是什么?“雪”又是什么?词是一种怎样的文体?沁园春·雪词牌名间隔号题目想一想常识介绍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毛泽东还是一位史学家,诗人,书法家。 1936年2月,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他意气风发,一气呵成写下这首不朽的名词。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去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诗人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句”,毛泽东就赠以《沁园春·雪》。随后在《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整个重庆山城都轰动了。蒋介石气急败坏,要求他的御用文人日夜埋头写作以写出一首在气势上和意境上胜过这首词的词。然而,那些御用文人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也没有写出来……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始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1、词的上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2、词的下阕主要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初读初悟 :描写北国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议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今英雄,表达了作者作为人民革命领袖的自信。三、赏析诗词1、词的上阕描写北国雪景,作者抓住了严冬的哪些特征?
2、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进行描写?
北国壮丽的冬令雪景 千里大地坚冰封冻 万里长空大雪纷飞
天空、大地、冰雪、长城、黄河、远山、高原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北方的风光,
千里冰封冻,
万里雪花飘。
眺望长城内外,
只剩下无边无际白茫茫一片;
宽广的黄河上下,
顿时失去了滔滔水势。
连绵的山岭好像银白色的蟒蛇在飞舞,
高原上丘陵好像蜡白色的巨象在奔驰,
似乎都想要与苍天比试一下高低。
要等到晴天的时候,
看红艳艳的阳光和白皑皑的冰雪交相辉映,
分外美好。1、词的上片中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诗句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2、总写雪景的句子,注意了动静结合。试指出写动、静的词语,体会意境。
3、诗人对雪景的描绘,由哪个词领起的?它统摄的宾语包括哪些句子?
4、“望”有登高远眺的意思,但所见的内容却远远超过目光所及,这是为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5、山,这些原本静止的景物作者却写出它们的“弛”和“舞”,这样化静为动,给你怎样的感受?
6、哪些句子是虚景?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总 写具 体 描 写
展开想象雄伟壮阔形象鲜明
动静结合
修辞丰富
生机勃勃先实后虚
意境壮丽赞美祖国大好河山,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上阕描写北国雪景,赞颂河山壮丽秀美。
  冰:封(静态)冰雪弥漫的严冬景象   
   

雪:飘(动态)壮阔雄奇的银装世界
实景
望:登高望远(统领下文,展开画卷)
   
长城、黄河——静态(互文、夸张)
大雪纷飞,茫茫无际 雄伟壮丽
   
群山、高原——动态(拟人) 群山绵延 丘陵起伏
   哪些属于虚写?
须、看:盼望、期待的心情
想像 红装素裹:红日白雪交相辉映态 对美好未来        的展望
   
分外妖娆:艳丽多姿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望上阕千里万里
冰封雪飘长城--惟余
大河--顿失
山--舞—银
原--驰—蜡静态动态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总分实虚(抒情)描写北国壮丽雪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描写)须望降雪冰冻地区之广寒冷程度之烈对偶
夸张对偶比喻比喻拟人对革命光明前途的形象预见,表现了革命领袖高瞻远瞩的十大胸怀和乐观精神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始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惜祖国的江山如此这样壮丽,
引得无数英雄竞相倾倒。
只可惜秦始皇、汉武帝,
略差文学才华;
唐太宗、宋太祖,
稍逊文治功劳。
称雄一世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
只知道弯弓射大雕。
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
数一数真正能够建功立业的人
还要看今天的人们。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始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4、找出这首词的过渡句
5、品味“惜”、“略”、“稍”等词的妙处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略”、“稍”:分别指“略微”、“稍微”委婉地指出历史上封建帝王的历史局限性“惜”字总领,引出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6、应怎样理解“文采”、“风骚”?

7、“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应如何理解?
指用文学才华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以武功著称,在文治方面显得逊色如何理解“俱往矣”的含义,到底谁是真正的英雄?承上启下
浑然一体评史论人
有褒有贬
用词准确、评论精当点明主旨
歌颂当今下阕议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今英雄。评析千秋历史功过,高度赞颂当今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始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过渡翻 史 评 古
抒发豪情下阕江山多娇
英雄折腰秦皇汉武略输稍逊只识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陪衬)过渡评史颂今评论历史人物,赞美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议论、抒情)? 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表现他怎样的胸怀?
又把景色写得如此壮丽,表现了他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如同顶天立地的巨人,他的胸怀博大宽广,他的气魄雄伟旷达。作者的感情充满喜悦,豪迈奋发,充满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上下阕是如何过度连贯起来的?怎样理解“折腰”?
明确:“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 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引”也是个领字,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
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人物,是无数英雄中的佼佼者,都是雄才大略,战功赫赫,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他们都长于武功,短于文治. 找出全词点明主旨的句子
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了高峰,点明了主题。谁是真正的英雄?
明确: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首词借景抒怀,通过描写北国雪景,纵论历代英雄,赞美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上阕:
下阕: 描写北国风光
评论历史人物冰封 雪飘长城 大河
山 原惟 顿舞 驰须 红装素裹 (总写)(分写)(实写)沁园春·雪
毛泽东 热爱祖国河山秦皇 汉武
唐宗 宋祖
成吉思汗略输
稍逊
只识惜 数风流人物赞颂当今英雄(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激
情豪
迈(虚写)结构展示解加点词:
北国: 惟余: 莽莽: 河: 顿: 舞:驰: 蜡象: 欲: 须: 红装:
素裹: 分: 妖娆:如此: 引: 竞: 折腰: 输:
文采: 逊: 风骚: 天骄: 只识:
弯弓: 射雕: 俱: 数: 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练习:
1《沁园春 雪》这首写于( )年( )月,
其中 “沁园春”是( ),“雪” 是( )。
词的上一节又称( ),词的下一节又称( )。
这首词上阕描写( ),
下阕评论千秋历史,赞颂( )。
这首词的上阕总写雪景的句子是( );
写到的景物有( )( )( )( )
句运用了互文、比喻、对偶、拟人的方法;展开想象写
景的句子是( )。
4 下阕评古论今,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
提到的历史人物有( )( )( )
( )( )。词中的“风流人物”是指( )。 1、词的上阕在写景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和哪些写法?
2、请指出上阕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句在词中有什么作
用?
4、这首词的语言凝炼而富有表现力,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准
确并说说你的理由。
先总写后分写,先实写后虚写。动景和静景相结合,虚景和实景相结合。运用夸张、比喻、对偶、拟人手法,达到化静为动。承上启下,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给人完整无隙的感受。 给下面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分( )外妖娆 ( A.fēn B.fèn )
②竟折( )腰 ( A.zhē B.zhé )
③成吉思汗( ) ( A.hán B.hàn )
④数( )风流人物 ( A.shù B.shǔ )
⑤还看今朝( ) (A.zhāo B.cháo)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1925.在深秋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
我独自伫立在橘子洲头,
眺望着湘江碧水缓缓北流.
看万座山变成了红色,
一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
满江秋水清澈澄碧,
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
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
鱼在清澈的水里游,
万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着无边无际的宇宙,
这苍茫大地的盛衰兴废,
由谁决定,主宰?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回到过去,
我和朋友,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
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
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
风华正茂;
大家踌躇满志,
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
评论国家大事,
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
把那些达官贵人,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大家是否记得,
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
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