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家》的序和跋语文版九年级下册巴金作者·简介巴金,我国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家》的故事:
1931年2月,巴金发表长篇小说《家》,是作者“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中的第一部。作者以自己的家庭为素材,描写“五?四”时期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大家庭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小说围绕高家长房觉新、觉民、觉慧三兄弟的爱情,展开了高公馆内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专制统治势力对青年一代的迫害和新旧两种思想斗争的描写。觉新本是个有理想的聪慧青年,因高老太爷想早抱重孙,让他成婚。觉新本与表妹梅芬恋爱,由于姨蚂反对,加上两人八字不合,不能相配。由父亲用抓阄办法决定,与不相识的瑞珏成婚。三方陷入痛苦之中。不久梅芬抑郁而死。觉民、觉慧比大哥接受更多的新思想,更具有反抗精神。觉民不服从高老大爷的指婚命令逃婚在外,与志同道合的表妹琴自由恋爱,取得胜利。知识·链接觉慧爱上了善良纯洁的丫头鸣凤,高老太爷却把17岁的鸣风送与60岁的豪绅冯乐山做小妾,致使鸣凤投湖自杀,从此,觉慧更加仇恨这个家庭,萌发离家出走做家庭“叛徒”的思想。高家第二代克安、克定私蓄娼妓,变卖家产,赌博闲荡,致使高公馆坐吃山空,露出分崩离析的征兆。高太爷在绝望中死去。服丧期问,陈姨太以”血光之灾”为由,把瑞珏赶到城外一座破房里生产,结果云儿出生,瑞 珏葬送生命。一系列残酷的打击使觉新对自己“不 抵抗主义”的孱弱态度有所觉悟,更使觉慧鼓足勇气,愤而出走。高家在沉没,新一代在崛起。
知识·链接⑴四大古典名著,作者,朝代?
《三国演义》罗贯中 元末明初
《水浒传》 施耐庵 元末明初
《西游记》 吴承恩 明代
《红楼梦》 曹雪芹 清代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为主线,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囊括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 ⑵通过描写封建家族由盛转衰反映时代特征的是哪一部书?☆巴金的《家》也是类似的一本书,然而他表现得更多的是青年一代的觉醒。知识·链接序和跋:⑴序:放在书的正文之前,说明书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请别人写的称“代序”,作者自己写的称“自序”。本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为“激流三部曲”总序发表的,表达作者生活态度,反映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⑵跋:放在书的正文后面,叙述书的内容或作补充说明,一般由作者自己撰写。本跋写于1953年3月,比序晚22年,交代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知识·链接zhǎolù shuōtuǒ残怜饰赘基础梳理字·词·音2.词语识记
激流:湍急的水流。
魔爪:比喻凶恶的势力。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降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序跋:序文和跋文。
序文: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
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字·词·音 《家》的序和跋序 跋 生活不是悲剧,是一场搏斗 生活象激流动荡,要征服 用文学展现生活,与黑暗搏斗 做生活激流中
搏斗的勇士为了控诉垂死的制度而写 太重视个人爱憎没有指明道路 美丽的青春是鼓舞“我”的源泉 冷静的思考
思想的提高整体·感知1、课文中列出几个文学家,他们对生活有怎样不同的看法?
托尔斯泰: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罗曼罗兰:为的是来征服它;
鲁迅: 是一条道路。
2、作者认为“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理由是什么”?
新课·讲解“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自已的道路”。“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我也曾参加在这个‘搏斗’里面”。3、从此,你可以看出早年的巴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一个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战士。新课·讲解1、请找出《序》的中心句 “在这里我所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 作者用文学展示生活的图画,让读者看生活的激流如何在动荡。新课·讲解2、 引用罗曼.罗兰的“为的是来征服它。”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 表明作者自己的生活态度,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论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在生活激流中搏斗的战士。新课·讲解3、“事实并不是这样。”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 过渡
“这样”指上文几年前我对生活的悲观认识,下文写“事实”,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态度。 新课·讲解 4、《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新课·讲解中心句:
“像这样的作品当然有许多缺点。”
作者22年后,再为作品写“跋”,经过“冷静思考”认识到了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这是作者思想提高的表现。 5、“跋” 的中心句是哪句?新课·讲解 6、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从文中找出最能够诠释这句话的语句,并结合“《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这句话,说说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
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家》的创作意图:
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经历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新课·讲解 8、“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为什么作者始终记住这句话呢? 青春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充满着激情与活力,而在生活的激流中勇于搏击的激情,一往无前的精神正是作者创作的源泉。新课·讲解 9、“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比喻,把过去的生活内容比作坟墓,生动、奇特,一方面写出了这些东西已埋葬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这多是一些惨痛的记忆。新课·讲解问题·探究开发性题目:“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
这本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发散角度1. 可以重写,因为随着作者思想认识的提高,新的作品会有一个更为明确的主题,回忆年轻时的生活会多一份冷静的思考和怀恋的韵味。总之,如果重写,或许会有一篇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的《家》来。
发散角度2. 不能重写,巴金先生是明智的,尽管二十余年后看到了作品的年轻幼稚,主题十分鲜明,但作者年轻时的激情、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只有那个时代才具有的,是二十余年后的作者所不具备的,若再重写往往会写出一部得不偿失的作品,“《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还是“保留着它的本来面目”好。
启示:同一个作者,虽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风格不可能一成不变。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借鉴的地方?(1)文章充满激情。
序文不长,但充满激情,一个意思反复表述,就像一个急于把事情告诉别人的孩子,想一口气把所有的话说出来,滔滔不绝,热情洋溢,使读者深受感染。
(2)形象生动的比喻。
把生活比作激流,虽然不敢断言是巴金先生似的首创,但至少他是这一修辞的最著名的使用者。“生活的激流”,既形象,含义又深刻。生活就是像激流那样一往无前,充满了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有清流,有泥沙,也有沉渣 ……我们来做什么?我们“为是来征服它。”这就是序文要表述的意思。写法·指导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