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语文(下)《马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九年级语文(下)《马说》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13 09:23: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来源:21cnj*y.co*m】
1、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过程与方法:21·世纪*教育网
1、通过小组合作,能辨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 2、熟读课文,了解文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朗读磁带。  ?【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教学过程】21教育网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讲故事: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一篇唐代韩愈写的古代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二、 作者及文体简介21cnjy.com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西)人。早孤,由嫂抚养。贞元进士。贞元十九年(803年),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天旱人饥,上书言京包百姓穷困,请求缓征摇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今广东省阳山县)令。效还后曾任国子博士、邢部侍郎等职。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因上表谏迎佛骨,几乎招来杀身之祸,后被贬为潮州(今属广东省)刺史。赦还后任吏部诗郎,曾权京兆尹。卒溢”文”。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六朝以来的骄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www.21-cn-jy.com
2、写作背景 韩愈初登仕途时,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请求重用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3、文体简介?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彩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由此可见,韩愈写《马说》这篇文章是不是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他是有其用意的。
4.关于伯乐和平里马 伯乐本来是神话中掌管天马的星名。春秋时秦人孙阳因为善于相马,世上就称他为伯乐。《战国策·楚策四》中有一段文字记载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原文如下: 夫骥(千里马)之齿至(年老)矣,服(拉)盐车而上太行,蹄申(伸)膝折,尾湛(沉)胕(脚背)溃,漉(马口鼻中流出的白沫)头洒地,白汗交流,中阪(山坡)迁延(步履艰难),负辕不能上。伯乐道(遇)之,下车辕而哭之,解紵(苧麻织成的布)衣以幂(覆盖)之。骥于是俛(俯)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金石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三、整体感知
1、语音: 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 2、重点词语解释 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2·1·c·n·j·y
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21*cnjy*com
?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 4、特殊字 (一)、通假字 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5、重点语句翻译 1)、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来源:21·世纪·教育·网】
5.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2-1-c-n-j-y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就第一自然段不理解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疑问。 (3)请同学翻译第一自然段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4)提问: A、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C、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5)思考巩固: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也就是说,这些千里马早些被伯乐发现了,它们的遭遇还会那样悲惨么?(不是会的)这说明了什么呢? (6)概括段意: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7)小结:文章一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见解,这就说明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即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的作用,因为除伯乐以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既然如此,千里马的命运就决定于是否有伯乐来发现它了,而实际的情形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千里马的悲惨命运简直就具有必然性了,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一般水平的牧马人,而且“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尽无知小人的气,更令人悲愤的是,这些宝马竟然成双成对地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之不幸,结局之惨痛,真非笔墨所能形容,从字里行间可见作者的痛惜之情。 ???????我们不禁要问:造成千里马如此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千里马被埋没了呢?下节我们来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2)????以竞赛的方式解决难字词 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食(Sì):通“饲”,喂;??能:能够;??是:这样;??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见:通“现”,表现;?且:尚且;??等:等同;??安:疑问词,怎么。 (3)????请同学翻译第二自然段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4)????思考巩固: ???A、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 B、本段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什么? 无能、无知、目光短浅。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对千里马的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5)????概括段意:提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6)????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着力刻画了“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作者先从千里马的食量说起“一食或尽粟一石”,这是夸张的说法,但这正突出千里马的食量大大超过普通马,而这一点决非是那些“食马者”所能知道的,他们只是按照普通马的食量来喂养它,所以千里马“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作者最后发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把作者对“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的感情发展到高潮。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女同学朗读第三自然段 (2)????请同学提出疑问,其它同学帮助解决 (3)????点明几个重要的字词的解释:策、道、材、通、临、其、邪 (4)????请同学翻译这一自然段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5)????思考巩固: A、那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B、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C、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人才埋没的愤懑之情。 再齐读一遍,大家有没有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怎样的语气在说? (6)????概括段意: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 (7)????小结:作者先用揭露矛盾的方法刻画执策者的形象,把“真无马”与“真 不知马”对照起来,生动地提示了执策者的愚蠢和荒唐,最后又以“其真不知马也”结住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痛切之感。 ?四、三读课文,推究文理 1、齐读课文 2、理解文章结构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作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被终身埋没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去,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最后又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屏幕显示版书) 3、理解文章的深层寓意???? 提问: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不是,“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表达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屏幕显示版书) ?五、写作方法 本文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文相似。本文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特点: 1.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2.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www-2-1-cnjy-com
六、拓展延伸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同学们自由讨论、发言) 七、练习【出处:21教育名师】
八、课后反思
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在课堂45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而这种传达不应该是“灌”,而是基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细节理解,关键句周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结论,否则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因为是篇古文而忽视了这点,扮演了“拔苗助长”的角色,其结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其精湛的描写技艺,更是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绘的典范。 一堂课总是有得有失的,虽然有些不完美的遗憾,但是我们从中收获的才是最重要的。相信我会在这之中总结更多的教训,得到更多的提高。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