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初三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历史
2017.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32小题,满分50分,考试用时5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2.所有题目必须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上,在试卷和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联合国将中国的安阳殷墟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根据是该地发掘出重要的文物。该文物应该是
2.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商鞍
张謇
B.荀子
秦始皇
C.墨子
老子
D.韩非子
董仲舒
3.古代中国科技文化成就灿烂辉煌。下列选项中表述均正确的是
①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
②蔡伦发明造纸术
③隋唐开凿敦煌莫高窟
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⑤宋应星编写《齐民要术》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4.下面四幅我国东南沿海的历史地图中,与元代台湾情况相符的是
5.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
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右图所示的
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
A.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
D.断绝中外经济交流
6.“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上述的“这次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山东亡,是中国亡矣”“我同胞有不忍于奴隶牛马之痛苦,亟欲奔救之者乎!则开国民大会、露天演说、通电坚持,为今日之要著”。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最有可能是
A.公车上书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北伐战争
8.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说:“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根据这一说法,中国抗日战争应始于
A.九一八事变
B.西安事变
C.八一三事变
D.七七事变
9.下图是我军某一战役的作战形势图,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B.结束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C.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战役
D.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
10.下面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最能表明我国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社会主义工业化己初步实现
C.正在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
11.
1972年2月,敌视中国的日本首相佐藤(同年6月辞去首相职务)在观看某一电视实况转播时,称自己仿佛在做一场噩梦,并不加掩饰地说:“他(美国总统)自己不是说了吗 这是本世纪的伟大事业。他自己说了别人还说什么!”随后,他歪着嘴一声不吭地离去了。佐藤的这一反应是针对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日邦交正常化
C.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
D.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板书是浓缩的教学案。孙老师在讲授“祖
国统一大业”一课时,设计了如下板书。
其中方框空白处的内容应是
A.“一国两制”
B.“改革开放”
C.“民族团结”
D.“九二共识”
13.“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他奋力要成为和上帝同样的荣耀者。”上述材料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
A.神权主义
B.科学思想
C.人文主义
D.主权在民
14.“他是一个阶级的引领者,……也是另一个新型社会的预言者。他的学说,抛弃了空想的成分,以其填密和严谨展示了无产者的前程”。材料中的“他”应该是
A.资产阶级民主的倡导者
B.共产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
C.法国巴黎公社的建立者
D.英国宪章运动的领导者
15.英国学者韦尔斯在研究日本发展的历史时这样说:“1866年,它还是一个中世纪的民族……1899年,它己经是一个完全西方化了的民族。”促使日本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完成重大跨越的根本因素是
A.君主立宪,议会权力至高无上
B.发动战争,开拓海外殖民市场
C.解放奴隶,维护国家完整统一
D.明治维新,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16.观察下面美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示意图,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工业发展变化主要特征的是
A.垄断组织产生发展
B.石油行业竞争激烈
C.企业规模保持稳定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17.“比较”是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小周同学在比较巴黎和会和雅尔塔会议之后发现,两次会议的共同点不包括
A.大国操纵
B.限制日本
C.惩处德国
D.确立战后世界格局
18.观察下图所示,你认为造成①②两个阶段状况的原因有
①朝鲜战争
②罗斯福新政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
④马歇尔计划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19.
2016年6月24日,英国就是否留在欧盟举行全民公投,投票结果显示支持“脱欧”的票数以微弱优势战胜“留欧”票数,英国在加入欧盟43年后,或将最终与欧盟“分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英国的国际地位大大降低
B.欧洲一体化进程由此中断
C.世界贸易自由化受到冲击
D.欧盟的发展道路面临挑战
20.
“19世纪末,许多科学家宣称物理学的大厦己基本建成,留给后人的只是补充和完善。然而,20世纪初,这座经典物理学大厦轰然倒塌。”导致经典物理学大厦倒塌的原因是
A.达尔文发现了人类起源
B.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C.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D.伏尔泰提出了开明君主制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答题纸相应的方框内填写,正确的填写A,错误的填写B(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
21.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请判断下列推论。
史实
推论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洋务运动
清政府“自强”旗号下的自救运动
中共成立
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遵义会议
成功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22.右图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历程示意图,图
中A、B、C分别代表其产生、“黄金时期”和消亡。
与此相对应的历史事件分别是鸦片战争、第一次世
界大战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23.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4.《联合国家宣言》称:“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此处的“三国同盟”是指德意奥。
25.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模式,它在一定历史阶段曾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弊端。
26.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新技术成为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
27.西汉时开通了从长安出发、横穿亚欧的著名陆上通道,被称为“
”;明朝时
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28.1952年底
的完成,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凤阳
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
29.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英国议会通过了《
》,以法律形式制约王权;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享有行政权,国会则掌握
权。
四、材料解析与问答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0.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存在着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划分君、相的权限成了历代政治制度设计中的重要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法令由一统”,“君主言出法随,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一一《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唐代在中央设置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一一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①》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一一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任何一制度之创立,必然有其外在的需要,必然有其内在的用意,则是断无可疑的。
一一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秦朝皇帝制度有何特点 当时中央官职中垂相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2分)
(2)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制度如此设计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1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主要措施。(2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秦、唐、明、清创立制度有何共同的“内在的用意” (1分)
31.鸦片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历史课题,中国各阶级各派别相继提出自己的救国主张,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一一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二
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进中国人开始了“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的漫长历程,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也由最初的排拒,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他们的探索活动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过重大影响。
一一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材料三
一方面是沉重的压力:变局迫来,逼使认识深化;认识的深化又推动改革越出旧界。另一方面是沉重的阻力:新旧嬗递(演变,更替)的每一步,都会遇到被利益和道德召唤来的愤怒的卫道者。近代中国就在这种矛盾中拖泥带水地趔趄而行。
一一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仁人志士因“对民主制度的欣慕”,而提出了什么主张 (2分)
(2)材料二中要求“全盘西化”的是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先进中国人“吸收外国进步文化”的主要特点。(2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近代社会“趔趄而行”的因素。(2分)
32.世界历史是一部人类联系不断加强、交往不断扩大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西洋宽广深邃……多雨而盐度很高,但是经过了人的探索才成为今天的样子
—新旧世界之间的桥梁,东西贸易的高速通道。
一一房龙(美国)著《房龙地理》
材料二
(英国的铁产量)1848年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它一个国家的生产能力比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生产总和还要多的多。……它庞大的远洋船队把数不尽的工业品运往世界各地,再把原材料运回国,加工成工业品,然后再运出去。
一一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德国奔驰公司制造分工图
材料四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共同繁荣。
一一习近平2016年《G20工商峰会主旨演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探索”是指15世纪末~16世纪初哪一重大事件 据材料一概括它对世界产生的影响。(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19世纪40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经济根源。(1分)
(3)材料三所示的这种交通工具最早出现时使用的机械动力是什么 奔驰公司的制造分工情况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 (2分)
(4)据材料四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当今中国发展的主要理念是什么 (1分)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试卷
初三历史参考答案2017.5
一、选择题(2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B
C
A
C
C
A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C
B
D
A
B
C
D
B
二、判断题(6分)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B
B
A
B
A
A
三、填空题(6分)
27.丝绸之路;郑和
28.土地改革;小岗村
29.权利法案;立法
四、材料解析与问答题(18分)
30.(1)特点:皇权至高无上(皇帝总揽一切大权)。(1分)
职责:分管行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1分)
(2)目的:分散相权(削弱相权)。(1分)
(3)措施: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2分)
(4)用意:加强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1分)
31.(1)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实行民主共和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提出新民主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任答两点得2分)
(2)事件:新文化运动;(1分)
特点:由最初排斥到逐步接受甚至全盘西化;经历了由学技术(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的历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任答一点得1分)
(3)因素:民族危机的加深(西方列强入侵);封建势力的强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任答两点得2分)
32.(1)事件:新航路开辟;(1分)影响: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推进世界贸易的发展。(任答一点得1分)
(2)根源:工业革命的完成。(1分)
(3)动力:内燃机;(1分)趋势:经济全球化。(1分)
(4)理念:扩大对外开放;互利共赢;共同繁荣。(任答一点得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