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4.31 导体与绝缘体和用电安全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30-4.31 导体与绝缘体和用电安全 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5-16 09:47: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30-4.31
导体与绝缘体和用电安全
教案


导体与绝缘体、用电安全
总课时数
1

1
课时

学目

1、科学概念:(1)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导线外包着的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2)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2、过程与方法:科学规范的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设计方法
重点: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做一个“电路检测器”,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难点: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设计:提出问题——观察——实验探究——交流汇报——分析小结方法:观察比较,讨论发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到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1、(教师出示一个电路检测器)上节课,我们共同制作了电路检测器,并用它检测了电路中出现的故障,今天老师带来了电路检测器,当两个检测头相接触的时候,检测器中的小灯泡应该怎么样 (亮)(边说边做)老师现在将检测头附近的的塑料皮相接触(小灯泡不亮),我再来一次,现在我将检测头部分的金属丝相接触,(小灯泡亮了)为什么会这样呢?(金属丝可以让电流通过)(塑料皮不能让电流通过)我们也可以说金属丝导电,塑料皮不导电。在这里我们不用能不能而用容易不容易,这样更加科学和准确。板书:(粘贴)容易让电流通过
不容易让电流通过2、像铜丝这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塑料皮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导体与绝缘体。
板书:导体
绝缘体二、检测“橡皮”,明确检测橡皮的完整过程及意义。1、(出示橡皮)老师这里有一块橡皮,橡皮是否容易让电流通过呢?我们先来预测一下。科学工作会把预测的结果记下来,今天我们也来当个科学家,当我们预测物体导电的时候,就画对号,不导电的时候就画错号,有疑问或者不确定的时候就画问号。
橡皮到底容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呢?我们必须进行检测,谁愿意到前面来检测一下,请同学们注意看,他是按什么样的步骤做的?他检测的过程是否规范呢?三、检测身边的20种物体的导电性(一)检测每一组材料1、老师为大家准备了10种常见材料,接下来就请同学样按照预测是否导电——检验检测器——反复检测材料——得出结论的规范的检测程序检测它们的导电性,并把检测结果记录下来。检测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哦,检测完的材料要放进旁边的空盒内,全部检测完后,要整理实验记录。2、交流汇报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来汇报一下?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们小组的检测结果与你们的是不是一样?有不同的吗?(二)检测第二组材料1、老师还为每个小组准备了10种常见物品,请同学们按照前面的方法对这10咱物品进行检测。2、交流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来汇报一下?其他小组仔细听,你们和他们的检测结果有什么不同?我们来看看,插头、剪刀、螺丝刀分别由几种材料制成的?制成他们的材料有哪些是我们检验过的?(塑料,铁)(如果我们两个检测头都接触塑料,或者一个接触塑料,一个接触铁的部分,小灯泡就不会亮,如果都接触铁,小灯泡就会亮。)(三)引导学生认识导体和绝缘体这两个概念。前面我们说过,像铜丝、铁这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导体。像塑料,木片这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体,我们称它为绝缘体。谁愿意说说,通过检测,我们知道了哪些物体是导体,哪些物体是绝缘体呢?四、安全用电教育1、生活有很多的物品就是由导体和绝缘体材料共同制成的,比如插头、剪刀、螺丝刀,想想它们是做什么用的,怎么用?谁愿意说说为什么制做他们既要用导体材料,又要用绝缘体材料?板书:安全用电2、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的导体和绝缘体,你现在还想检测什么呢?
人体和水都是导体,那在我们使用电的时候为了自己的的安全,要注意什么呢?3、我们来找一找,教室中和电有关的物体,哪些地方用到了导体?哪些地方用到了绝缘体?这样选择材料有什么好处?五、总结人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为保障我们的安全,我们在生活中要做到安全用电,保护好绝缘体。
布置作业
了解导体与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容易让电流通过
不容易让电流通过导体
绝缘体安全用电
教学后记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于《导体和绝缘体》一课的教学来说,不只是让学生记住两个抽象的概念——导体和绝缘体,引领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这两个概念“诞生”的过程,才是重中之重。
鉴于此,我是在上节学习的基础上和学生一起回顾电路检测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点。之后的“检测材料的导电性”的教学环节,为了通过尽可能多的实物的检测让学生在检测的过程中,亲身体验到材料的导电性。我在材料包中给学生准备了14种材料,除此以外我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身边的物体进行检测。在检测之前,为了使学生更规范地开展实验活动,我首先安排了提出实验要求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中着重强调先预测后检测。在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中实现了由具体实物到抽象概念的过渡,学生的探究认真投入,有趣有序,学得轻松活泼效果好,对概念的理解更自然。我想,这应是我以后上课努力追求的境界。
课堂上有机地融合了“安全用电”的思想教育,引导安全用电。这部分设计的活动是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和应用。通过学生的讨论,例证,懂得了导体和绝缘体各有什么作用?强化了学生们对导体和绝缘体的理解。明白了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形成安全用电的生活意识。而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就是让学生知道并且理解人体和水也是导体。当我问到人体、水到底是导体还是绝缘体时。学生立刻就想到用刚才实验用的电路检测器来进行实验。于是,有的学生用自己的手去连接电路了,……但是,无论他们怎样试小灯泡还是不亮,许多学生们似乎确信人体是绝缘体了。这时一位学生说:“水以及人体都是导体。在下雨时,人站在树下躲雨会遭雷击,所以水是导体;一个人触电时,另一个人直接用手去拉他时,也会触电。所以人体也是导体”。用事实说话,这是科学的态度。“但是我们怎样做实验来证明呢?”学生们不禁陷入了苦思之中,我趁机提出:“家里的电流是不是比干电池的电流高出很多呢?我们在安全用电的前提下,我们增大干电池的电量比如说100节电池去“进行实验行不行呢?”这时学生的思维又异常活跃起来了。他们理解了人体和水也是导体只是电路检测器中电池电量太小,而家里的220伏电压对人体而言很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