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试题(17年4月21日)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5题,50分)
1.战国时期,土地的直接耕作者已获得了一定的自由,农业产量也有很大程度提高,社会贫富差距也明显扩大。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根源是
A.各国税制的改革
B.土地买卖的加剧
C.铁犁牛耕的推广
D.井田制度的瓦解
2.汉武帝时“杨可告缗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皆遇告。……得民财物以亿计,奴婢以千万书;田大县数百倾,小县百余顷,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汉武帝这样做的直接目的是
A.抑制大商贾的发展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巩固西汉王朝的统治
D.维护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
3.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4.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该诗句能够反映出当时
A.耕犁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B.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C.筒车已经用于农业灌溉
D.水排冶铁提高生产效率
5.明朝湖州市某农户家庭一年的经营状况如下表
从材料最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这是典型的小农经济
B.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C.商品经济比较发达
D.湖州地区丝织业较发达
6.以下各项表述,能体现出对明代“朝贡贸易”的相对准确理解的是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
B.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
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
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7.下列关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发生的变化,表述有误的是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
B.通商口岸出现外资企业
C.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退
D.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
8.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
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 试举例明之”
9.实业救国是近代社会的进步思潮,受此影响,甲午战后兴办的企业是
A.发昌机器厂
B.继昌隆缫丝厂
C.贻来牟机器磨坊
D.大生纱厂
10.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9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弊。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
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业
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
C.金融业形势发生变化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11.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
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
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12.下图为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中所占比例变化情况表。据此可以得出
A.民族工业逐渐陷入绝境
B.美国企图独占中国市场
C.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D.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
13.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这种合作主要带来了企业
A.生产力大幅提高
B.管理制度的加强
C.生产关系的改变
D.公私矛盾的化解
14.1957年底到1960年,我国职工人数从3
101万猛增至5
969万。这主要是因为
A.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
B.“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
C.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
D.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
15.1961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的一份报告指出:现在部分干部和农民对集体生产信心不足,以致发展到变相恢复单干,有的地方出现了“父子队”“兄弟队”式家庭作业。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当时土地所有制发生改变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
D.当时国民经济调整成效显著
16.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产品。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崩溃
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
D.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17.1869年万国邮政联盟建立,该组织的建立使邮政事业实现了全球系统化。这主要得益于
A.交通工具的发展
B.资本输出的加强
C.福利国家的出现
D.互联网技术的推动
18.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A.商业繁盛的地区
B.盛产煤炭的地区
C.邻近河流的地区
D.电力充足的地区
19.观察下面的图表,其中乙国是
A.英国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20.在美国胡佛政府后期,人民群众特别是失业工人斗争十分激烈。唯一的希望在于代议制度似乎无力提供的、具有力量和意志的政府领导。有些人以羡慕眼光看着莫斯科,有些人看着柏林和罗马。”人们的“希望”“羡慕”所折射出的共同信息是指( )
A.
改变资本主义代议制度
B.
借鉴苏联管理经济模式
C.
建立国民经济军事化体制
D.
渴望扩大政府职能
21.1931年9月底,英国宣布停止黄金支付,停止纸币兑换,放弃金本位,英镑贬值31%。1933年春,美国又有4000家银行倒闭,引起资金外逃,联邦储备银行黄金储备锐减,于是美国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其它国家也纷纷宣布货币贬值。这些国家宣布货币贬值是为了( )
A.
刺激出口
B.
强化美国金融资本的私人所有制
C.
缓和危机激化的社会矛盾
D.
恢复银行信用
22.1932年6月,美国东北各名牌大学的应届毕业生步21974名老学长的后尘,也在拼命找工作了。那时连在纽约百货公司开电梯也要有学士学位,而且对他们当中好些人说来,这已是最好的差使了。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 )
A.
教育发达,人才过剩
B.
新政开展,以工代赈
C.
经济萧条,失业严重
D.
产业更新,技术升级
23.富兰克林·罗斯福在首次总统就职演说中表示,如果他提出的议案不能迅速获得通过,“届时我将请求国会采取应对危机的唯一手段——赋予我紧急状态下迅速发动战争的权力,这种权力等同于国家遭遇入侵时国民授予我的权力”。该材料表明,罗斯福正在敦促国会( )
A.
废除“中立法案”
B.
发动战争转嫁危机
C.
立即对日本宣战
D.
迅速通过新政提案
24.下表是1983年英国一个四口之家的家庭收入数据统计,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
①政府注重保障儿童权益
②国家承担全部的福利开支
③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影响
④福利制度消除了社会贫困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5.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针对过去过分注重需求而忽视供给的政策倾向,强调运用刺激生产的方法来解决经济发展停留的问题,这一理论的实践有利于( )
A.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需求
B.
扩大工程建设,增加就业
C.
降低企业税率,刺激投资与生产的积极性
D.
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
二、非选择题(共3题,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1581年,明朝正式推广“一条鞭法”,鼓励民众用白银支付税款,这不仅直辖导致白银成了当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货币,也影响了之后200年全奎世界白银的走向。……沃德·巴特雷在《1450—1800年世界银决流动》中说“整个殖民地时期(1492年到1820年),西班牙从美殖民地榨取的白银超过40亿比索,即14万多吨二”而据厄尔··汉来尔顿的研究,就有约2亿比索通过明朝在马尼拉一带的贸易站流向了中国,36亿比索则流向了西欧诸国,差不多又有一半流向了中国,而西班牙自己仅存2亿比索。
材料二
西方 殖民主义者的入侵,不仅腐蚀了中国的政治肌体,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而且由于白银外流,银贵钱贱,也导数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和金融紊乱。白银外流问题,早在18世纪就成为中国金融财政的突出矛盾,因此嘉庆年间曾多次申禁银两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6至l7世纪世界白银流向变化及其原因。(8分)
(2)结合材料二,总结18世纪以后白银流向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4分)
材料一:
唐长安城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由外郭城、宫城、皇城3部分构成。外郭城从东西南三面拱卫皇城与宫城,是一般群众与官僚的住宅区和商业区。它的南面是皇城,为中央衙署所在地。宫城居全城北部正中,为宫殿区,是皇帝及后宫人员的住处。城内百业兴旺。北宋都城——东京城(今河南省开封市)基本上继承了隋唐以来的传统,有三重城垣围护,外城为商业区和居民区;内城坐落在外城的中央,亦为商业与居民区,皇城在内城的中央稍偏西北,不仅是东京城的核心,更是北宋王朝的中枢。在城市发展上,东京城最重要的变化,是坊市制度的崩溃,北宋初年,东京基本上仍保留古代的坊(里)市制度,市民居住区为坊,商业区则有东市、西市。但是,随着东京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商业活动已不限于东、西两(市),而且三鼓以前的夜市已经合法,市不但突破了区域的限制,而且也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市制开始崩溃。
——宁欣《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城墙》
材料二:
英国的城镇化坚持以城乡规划为主体的公共干预政策。英国在城市化初期,由于人口和产业活动的迅速集聚而城市缺少必要的供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致命疾病的流行。自19世纪中叶起,英国通过了一系列的法案,对环境卫生问题进行管理。1909颁布的《住宅与规划法》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城市规划法,标志着规划成为重要的政府管理职能和引导城镇化进程的公开政策。同时,政府的公共政策在英国城镇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36年,伦敦郡通过了“绿带开发限制法案”,由伦敦政府购土地作为“绿化隔离带”引导城市建设开发,减少对乡村环境和利益的害。
——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l957年5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从l949年的98个增加到l40个;另外中西部也兴起了一系列工业城市,如郑州、包头、兰州、西安、成都等。
——宁克平《城市和人 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唐朝长安与北宋东京布局上的共同特点,并分析北宋东京坊市制度崩溃的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初期存在的主要问题。(8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城市化进程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10分)
28、(10分)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但好景不长。有人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如下:
请依据以上表格,分别找出影响该阶段民族工业发展的另外一个有利和一个不利条件,并分别加以说明。
高一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CBBBB
AAADD
BACBC
CADDD
ACDAC
二、非选择题(26题16分;27题24分;28题10分)
26、(1)首先,16至18世纪大量白银从美洲流向西欧。原因:新航路开辟,发现美洲;西欧诸国进行早期殖民扩张,开采和掠夺了大量金银。(4分)
其次,白银大量从欧洲流向中国。原因:新航路开辟后,东西方交通和商路的发展;白银流入欧洲,促使金银贬值,消费能力提高,.对中国丝绸、瓷器、茶叶等产品的需求扩大;而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外国产品需求量不大等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4分)
(2)变化:白银从中国流向西方;(2分)
原因:①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导致白银外流。
②工业革命使西方列强的生产能力增强,向中国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③列强侵略中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巨额的战争赔款,导致白银外流。(6分)
27、(1)共同特点:都是三重结构;都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和一定的等级观念。
(1点2分,2点3分)
原因:商业贸易的迅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政府的允许。
(1点2分,2点3分)
(2)特点:注重规划,加强政府干预;注重立法。(每点2分,共4分)
问题:城市化进程过快,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导致疾病流行。(每点2分,共4分)
(3)成就: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数量增多;城市的空间布局有所调整;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1点2分,任意2点4分)
原因:
①“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或一五计划的完成)
②三大改造的推进和完成,调动了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③国家对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布局的调整。
(每点2分,共6分)
28、(因素2分,说明3分,两个条件共10分)
示例一:有利因素:民族资本家的努力。
说明:一战期间,受“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民族资本家积极投身近代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示例二:有利因素:各种实业团体的建立。
说明:辛亥革命后,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有利于筹集资金、引进先进技术、规范企业管理,从而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健康发展。
示例三:不利因素:国内政局动荡。
说明: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后,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妥协卖国,对内独裁专制,政局动荡不安,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示例四:不利因素:广大民众购买力低下。
说明:近代中国,中国人民深受几重压迫,大多贫困,购买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