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科学与艺术》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科学与艺术》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16 08:45: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0张PPT。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1946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物理学大师费米教授。因发现宇称不守恒现象而与杨振宁教授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李政道教授至今一直活跃在物理学的前沿,在物理学上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成就。 李政道院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国际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意大利科学院(Academia Lincei)院士。
祖籍:江苏省苏州市。1926年出生于上海。抗日战争期间曾在浙江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学习。李政道教授曾获得:
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爱因斯坦科学奖(1957)、法国国立学院布德埃奖章(1969, 1977)、伽利略? 伽利莱奖章(1979)、意大利共和国最高骑士勋章(1986)、埃. 马诺瑞那爱瑞奇科学和平奖(1994) 等。文章背景? 2004上海科学与艺术展上,李政道做了《科学与艺术》的演讲。他旁征博引,从李白的《把酒向月》、苏轼的《水调歌头》,到迈克尔逊和莫雷1887年的光速试验,普朗克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从科学与艺术对称和不对称的表现方式到欧几里德和非欧空间、超弦理论等方面,对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作了精彩的阐述。?阐(chǎn):讲明白。
婵(chán):1.姿态美好,如:蝉娟。
2.指月亮,本文取此义。
奠(diàn): 1.奠定;建立。
2.用祭品向死者致祭。
辐(fú):车轮中连接车毂和轮辋的直棍儿。生字识记意识: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
潜意识:又称下意识。心理学上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有机体对外界刺激的本能反映。
抽象: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叫抽象,它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
自然定律:自然科学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词语识记整体感知: 李政道先生多年致力于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认为两者的融合必将促进、加速文化的进展,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规律。科学家站在科学的立场看艺术,充分思考和研究后,李政道提出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构想。他告诉人们,无论是正在从事科学或艺术事业的人,都要具备创造精神和提高创造力,都要以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这样我们科学和艺术才会有大的发展。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什么?
2、本文论述的是什么问题?
3、科学与艺术有哪些相同点?
4、本文的论点是什么?论述的是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的问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预习效果反馈 议论文包含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 论点就是文章所要议论、阐述的观点,是作者要表达的看法和主张。阅读议论文,首要的就是寻找、提取和理解文章的论点。段落层次第一部分(1 )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2 ~ 10)具体论证论点。
第三部分(11~ 12)综合论述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和情感智慧方面的异同。 ①第2~6段:谈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
②第7~10段:讲科学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课文结构图示 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问题探讨: 1、找出点明艺术的“创造力”和“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并谈谈如何来理解它们。 强调艺术的创造力句子: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地情感。 理解:就是说,只有用创新的手法,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问题探讨: 2、说说什么是科学的“创造力”和“普遍性”?如何来理解它们。 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问题探讨: 3、找出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它们的关系。? 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问题探讨: 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 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重难点句子 此句意思是科学的自然定律,由人的创造性概括和抽象而成,各种艺术品更是人的创造力的体现,没有人的创造力就谈不上科学和艺术,因此,它们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所谓“真理的普遍性”,对艺术来说,超过时空限制,接受和欣赏的人越多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对科学来说,解释的对象越多,应用得越广泛,就越具有“真理的普遍性”。 科学与艺术 共同基础:
共同目标: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真理的普遍性 课文小结 表达方式:议论中夹有一定的说明,是本文最突出的表达方式。
词语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准确而科学的说明,使得本文在词语的运用上具有平实、准确、严谨的特点。
中心表达:科学与艺术是意识形态相对的两大门类,作者独具慧眼,学力超人,谈到了艺术与科学的两大相同点,共同的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围绕这个中心进行了具体的论证。写作特点背记知识随堂笔记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2.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就越广泛 ,艺术就越优秀 。
3.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是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4.文学(文体)常识:李政道,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 ,诺贝尔 奖获得者,《科学与艺术》选自《散文》 。延伸拓展? ?链接生活? 仔细观察生活,从中找出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事例。(例如:“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杂技、魔术、戏法里有许许多多物理、化学、心理学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