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3.21 空气中有水吗、网络课堂:调查各地的空气湿度、水降下来了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9-3.21 空气中有水吗、网络课堂:调查各地的空气湿度、水降下来了 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5-17 05:33: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9-3.21
空气中有水吗、网络课堂:调查各地的空气湿度、水降下来了
教案


19.空气中有水吗+20.网络课堂:调查各地的空气湿度+21.水降下来了
总课时数
1

1课时

学目

1、科学知识目标:(1)了解云、雾、露、霜等天气现象的成因。(2)知道空气湿度常用相对湿度表示。(3)会描述雨是如何形成的。2、能力培养目标:(1)能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饮料罐外壁水珠的形成条件。(2)会做模拟实验探究雨是如何形成的。3、情感态度价值观:(1)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与同伴交流,批判性地思考不同的观点。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设计方法
重点:了解云、雾、露、霜等天气现象的成因。难点:会做模拟实验探究雨是如何形成的。设计:提问——观察——交流—实验—分析小结方法:观察法、交流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课前整顿纪律。二、教学导入出示任务驱动图,妍妍、波波和彬彬发现从冰箱取出的几罐饮料外壁出现许多小水珠。你们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吗?(板题:空气中的水
)讲授新课活动一:空气中的水(一)罐子上的水珠从哪里来1、提问:罐子外壁的小水珠来自哪里,是怎样形成的?2、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做出解释或假设。3、任务:取两罐未开启的饮料,一罐放在常温环境中,另一罐放入冰箱冷冻室。一段时间后,把两罐饮料都放置在桌子上。4、观察水珠都附着在什么物体上,这些物体表面的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比,有什么不同?5、活动:观察两罐饮料的外壁,
记录现象,对现象做出解释。6、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呢?7、总结: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滴,这样的过程就是凝结。8、阅读:回南天资料。(二)云、雾、露、霜1、媒体:出示教科书上有关云、雾、露的图片和文字介绍。2、提问:云、雾、露这几种现象的成因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3、交流:学生代表汇报意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4、提问:霜与云、雾、露有什么不同呢?5、媒体:介绍什么是霜及模拟霜的实验。6、提问:在模拟霜的实验中,烧杯外壁出现了什么?它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如何形成?7、交流讨论。8、总结:许多自然现象都和水的形态变化有关。水蒸气以气态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当温度降低时,水蒸气可能在空中、地面物体的表面变成小水滴或小冰晶,这时,水的形态就由气态转变成液态或固态。活动二:网络课堂:调查各地的空气湿度1、讲述:湿度是指空气内含有水分的多少,它反映了空气干湿的程度。空气湿度常用相对湿度来表示。天气预报常会发布空气湿度的信息,它反映了降雨、有雾等的可能性。2、活动任务:明确本课的活动任务是调查当地一个月的空气相对湿度。3、搜集信息:知道搜集空气湿度数据的方法,会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记录当地一个月的空气湿度。4、上传资料:登录小,把整理好的当地一个月空气湿度统计表上传到资料库。5、分析交流:阅读并对比大家分享的空气湿度资料,分析各地一个月空气湿度的差异。6、拓展应用:调查资料,了解对人体健康而言,空气相对湿度多少为最佳,生活中有哪些改变空气湿度的方法。活动三:水降下来了(一)云里的水变成了雨1、讲述:天空中经常漂浮着各种各样的云,其中雨层云、积雨云常会带来雨水。2、提问:雨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有的云会形成雨,有的不会形成雨呢?3、交流:小组讨论。4、活动:模拟雨的形成的实验,在烧杯里装约2/3的热水,然后把盛有冰块的铁盖盖在烧杯上。一段时间后,观察铁盖底部出现的现象,并作记录。5、交流:小组讨论,解释形成雨的原因。6、提问:为什么天上有时候是下雨,有时候是下雪呢?(二)冰雹1、讲述:降水有许多中形式,除降雨、降雪外,有时还会降冰雹。冰雹常出现在夏季,是一种伴随雪暴大风的强对流天气而降落的冰粒。冰雹是在冰雹云里形成的。冰雹云是一种特殊的积雨云,它的垂直高度达8000米以上。2、提问:根据冰雹的形成路径示意图,推测冰雹是如何形成的。3、小组讨论交流。4、观看相关影片。5、总结形成冰雹的过程。四、学生练习思考雨的形成过程。五、教学评价你这节课学习到了什么?你的感受?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到了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滴,这样的过程就是凝结和雨及冰雹的形成的原因。七、拓展延伸冰粒在云里不断上升和下降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布置作业
冰粒在云里不断上升和下降时,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板书设计
空气中有水吗
教学后记
通过谈论学生讨论出了结果,并且结果很好,学生的能力我们不可小视,合作探究,新课改的精髓,老师还是要大胆使用,创造条件,给学生创造机会进行思维能力提升的训练和合作讨论的习惯。学生在回答中得到了肯定,提升自信心,对于学生性格上的培养作用也不可小视。通过一次次讨论,形成了习惯,使每位学生都有表达和表现自我的机会,对于学科的兴趣也会大为提高。
我们教师应该进一步研究,如何促进这种交流形式的长期性和多样性,紧随新课改的理念和步伐,目标是能够培养出新时代具备创造性的人才。我们经常在反思我的这节课到底怎么样?经常性的标准是学生是不是把考试的内容学会了,知识目标是不是达到了等等,实际上,我们从另一面想想,我们这节课是不是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是不是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