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3.24
雨落到了地面、流水的力量、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案
课
题
22.雨落到了地面+23.流水的力量+24.自然界的水循环
总课时数
1
第
1课时
教
学目
标
1、科学知识目标:(1)能说出雨水降到地面会有下渗和地表流动等现象,知道不同的地面对雨水下渗的影响。(2)能说出流水有侵蚀地表和搬运泥沙的作用,认识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沙又会沉积下来。(3)会描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知道促使水循环的原因是温度的变化。2、能力培养目标:(1)会通过模拟实验探究雨水在不同地面流动的情况。(2)会做模拟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河床和河岸的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地形地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能关注城市大量使用水泥、沥青覆盖地面导致的不良影响,意识到科技的过度应用有可能会破坏环境。
教材分析
重点难点设计方法
重点:能说出雨水降到地面会有下渗和地表流动等现象,知道不同的地面对雨水下渗的影响。难点:能说出流水有侵蚀地表和搬运泥沙的作用,认识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沙又会沉积下来。设计:提问——观察——交流—实验—分析小结方法:观察法、交流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课前整顿纪律。二、教学导入出示任务驱动图,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会流到哪里去呢?(板题:雨落到了地面
)三、讲授新课活动一:雨落到了地面(一)雨水的流动1、讲述:降雨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当雨水降落到地面时,一部分雨水会蒸发到大气中,其他的雨水会渗入到泥土中,或者从地面上流走。2、活动:观察雨水落到不同地面时的流动情况,描述雨水是怎样流动的(观看视频)。
3、实验:利用喷壶模拟降雨现象,观察并记录雨水是怎样在小瓷砖、带草的小土块和一些沙石表面流动的。4、思考:观察常见的停车场地面(水泥地和不影响草生长的带孔地砖),思考雨水降落到这些地面时,水的流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分析哪种停车场地面更适合城市发展的需要。(二)雨水的汇集1、提问:如果雨水落在山上,顺着山势,流动的水会怎样汇集?2、活动:在课本的图中,用箭头画出雨水汇集的方向和路线。3、交流:学生代表汇报意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4、总结:雨水降落到地面后,无论是顺着山脉流动,还是顺着地面流走,大部分的水会在地势较低处汇集,形成溪流。溪流汇集在一起,形成大江、大河,最后流入海洋。活动二:流水的力量(一)流水的力量1、提问:流水有什么作用呢?2、交流:学生代表汇报意见,其他同学进行评价。3、总结:不管是奔腾的河水,还是涓涓的溪流,都会夹带着泥沙甚至砾石向前移动,这就是流水的搬运作用。4、提问:川流不息的河水除了夹带淤泥、沙石等沉积物移动外,还会对地表产生什么影响?5、追问:在流水的冲刷下,河岸会被侵蚀吗?河道里的泥土和沙石会被流水搬运到哪些区域呢?6、任务:利用身边的材料模拟河道,探究流水会对河岸和河道造成怎样的影响。7、实验:用长条塑料板,泥土、沙子和细石的混合物模拟一条上窄下宽的河道。将河道较窄的一端垫高,从河道最上端缓缓注入清水,观察现象。8、学生交流汇报。(二)流水对地形的影响1、讲述:流水的力量很大,不仅会侵蚀地表,还会搬运泥土和沙石。流水的这些作业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地形景观。2、任务:观察流水影响地形的示意图,观察弯曲河道两侧的水流速度。思考不同的水流速度对河岸的地形有什么影响。3、讨论:水在河道拐急弯时,河道两侧的水流速度哪边大?水流速度越大,水流的力量就越大,侵蚀情况会怎样?4、分析:当河道中的水流速度变慢,水流挟带的泥沙会逐渐沉积下来,在一些地方形成三角洲。查阅资料,了解三角洲的成因。5、师生讨论总结。活动三: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水的循环1、讲述:自然界中的水会在地球表面和天空中不断地往复运动,形成水循环。通过水循环,河流或海洋的水会不断地得到补充。2、提问:水循环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包括哪几个过程?3、任务:模拟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推测自然界的水是如何循环的。4、实验:取几粒沸石放入烧杯,再将模拟陆地的塑料模型放入烧杯。向烧杯内注入20毫升水,然后将盛满冰块的冷却皿放置在烧杯的上端。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教师演示)5、记录:根据模拟实验,思考自然界中水循环的过程,并用文字或简图进行描述。6、媒体:出示水循环图。7、讨论:小组进行讨论水循环的过程活动。8、总结归纳水循环的过程。(二)水循环的意义1、讲述:水循环不断更新着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它不仅对生态、气候、地貌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将水、空气、土壤和生物很好地联系起来,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2、任务:查阅资料,举例说明水循环对自然界的意义。四、学生练习思考水循环的过程。五、教学评价你这节课学习到了什么?你的感受?六、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到了流水的作用和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七、拓展延伸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
布置作业
三角洲是如何形成的。
板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
教学后记
本活动可以用讨论比较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水流与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要求学生结合实际的例子回答。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经验先进行讨论然后汇报交流。讨论中,学生可以观看水流影响人们生活的各种投影图片或视频资料,也可以结合学生的汇报,教师展示各种图片或视频资料,便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水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水流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是辩证的,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需要注意的是,应把讨论探究的重点放在如何趋利避害上,把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科学自然观融入教学中,真正启发学生从科学的角度认识水流力量的两面性。"相互联系的水体"该部课标虽未做要求,但它是水循环知识的铺垫,因此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水圈构成图",找出我们平常用到的淡水类型及其占水圈的比例培养学生科学的资源观。"读图思考"是让学生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是怎样相互联系的,并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河流量如何随补给水源变化而变化。然后再让学生完成读图思考,学生能很快地掌握知识。根据"相互联系的水体"来说明水循环过程,并注重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绘图、导入水循的意义,并据此分析"人类对水循环的哪些环节可以施加影响?水循环持续不断更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我先让学生从书中找出相应的概念,学生再用自己的话复述具体的水循环过程,然后师生共同画三种水循环的示意图,并标出每种循环的各个环节,学生能快速高效地掌握这一重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