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本文的寓意。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4.在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迁移、深化,学习愚公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词语,培养语感。
2.学习本文的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
3.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
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1.播放音乐《愚公移山》。
2.这首歌曲改变自家
喻户晓的《愚公移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故事。1945年毛泽东在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致闭幕词时,也提到过愚公移山故事,他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胜利。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还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二、展示目标
三、预习检查
四、自主学习
1.听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字音,并作勾画批注。
2.结合注解,逐字逐句理解字义、句义,并将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每一段的意思,并在书上做批注。
五、合作交流
第一步:就“自主学习”中自己不能理解字义、词义、句义等,与同桌讨论解决。
第二步:与同桌讨论,还不能理解字义、词义、句义等,在组长的组织下,小组讨论解决。
第三步:组长归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安排小组成员,在全班“展示”时提出来。
六、展示点评
1.质疑释难。
分小组逐段,提出不能理解的字义、词义、句义,由其他组解答。安排如下:
(1)第一段:第1、7组;
(2)第二段:①“北山愚公者……杂然相许。”第2、8组;②“其妻献疑曰……始一反
焉。”
第3、9、12组;
(3)第三段:第4、10、11组;
(4)第四段:第5、6组。
前一组提出疑难,后一组(也不仅限于指定的小组)解答。教师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的点拨。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归纳每一段的意思,并在书上做批注。
第一段:极言太行、王屋两座山的高大,交代它们的位置。
第二段:具体写愚公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段:写愚公和智叟的对话。
第四段:写愚公移山的胜利。
【教师把握】课文有四个自然段落。
第一段:写故事背景。句句都与下面的情节有关
( http: / / www.21cnjy.com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说明山又高又大,移山很艰难,其中“方”和“高”,极言移之不易;“本在”这一句为后文山被移埋
下伏笔。
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这一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和发展,可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段首到“隐土之北”)这部分是故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开端。由“面山而居”,引出“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说明愚公移山的原因。“聚室而谋”说明愚公想到就做。“杂然相许”说明众人是坚决支持并积极为愚公献计献策的。“杂”突出众人热情之高,场面之热烈。“杂然相许”后的“献疑”是情节中的“微波”,愚公之妻“献疑”:“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都是她的真实想法。她虽“献疑”但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妙就妙在众人的答疑,“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从中突出了路途的遥远。
第二层:(至段尾)略写移山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情景,是故事情节的发展。移山的人少,只有五人,月老的老,小的小。“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说明运土的工具简陋落后。移山行动中,邻人孤儿“跳往助之”,“跳”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和热心参与的态度。写幼童参加移山,有深意,这也与后文中的“智叟”形成了对比。“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说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以“一返”作结,还从侧面写了移山之艰难。由此看来,要搬走两座大山,确实困难重重。
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观点,是故事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的高潮。智叟“笑而止之”,自作聪明之态。智叟出语句句都是讥笑与责难,“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出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语气很重,则简直是讥笑愚公无能了。愚公闻智叟之言“长息”,说明他早已是胸有成竹。他在批驳智叟的话里说得十分清楚。这段话是用“顶真”的修辞手法写,一句顶一句,层层紧扣充分说明了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最后用“无穷匮也”结束肯定了人力的无穷无尽,很有说服力。接着用“而”字一转,又指出山只能是越挖越少,不会“加增”。这样得出“何苦而不平”的结论就十分自然,令人信服。
第四段:神话的结尾。这故事的结局也
( http: / / www.21cnjy.com )照应了故事的开端。以神话结尾更能突出愚公的精神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人类的伟大力量。“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说明了移山的结果。
第二课时
一、导入设计
二、作业讲评
三、自主学习
(一)逐段阅读课文,思考并完成下列各题。
1.首段一开始极言两山的高大,用意何在
写两山的高大,为下文移山的艰难作了铺垫。
2.课文第二、第三段:
①请排出移山的人物表。
②作者这样介绍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移山的人物有年近90岁的愚公,荷担
( http: / / www.21cnjy.com )者三夫,还有始龀的遗男,总共五个人,并且是老的老、小的小,要移走两座大山,的确千难万难,但越是艰巨的任务面前,就越能显示人们的精神面貌。
③不同的人物对待移山有不同的态度,愚公妻子与智叟的话差不多,他们的态度一样吗 孙子和“遗男”态度又怎样
愚公妻子认为丈夫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动不了,能拿大行、王屋怎么办呢 智叟则认为凭愚公这把老骨头,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还想动土石吗
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
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 ”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
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
( http: / / www.21cnjy.com )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
而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
④愚公是移山的积极倡导者,他对移山的态度自然很坚决,那么,他和智叟的分歧在什么地方 各用什么观点来看待移山这个问题
智叟认为人力是有限的,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改变自然,因而嘲笑和阻止愚公移山;而愚公认为人定胜天,山虽庞大但它是死的,不会随时间流逝而加增;而个人力量虽然有限,但生息繁衍则有无限潜力。智叟只用短浅的停滞的观点看待问题;愚公用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3.分析课文第四段。
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
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是恰恰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二)深入探讨。
1.有人说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也有人说愚公“很愚”,智叟“很智”,你的看法如何呢
愚公所以要移山,是痛感“迂”“塞”之苦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移山之后,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见其做事有很明确的目的,而且他也深明可移山之理,他认为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他的志气,他移山的决心,将会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就这样一点点“啃”,终能将山移平,何况“山不加增”,这些足见其移山的行动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盲目行动,可见其并不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很聪明,因为他既自知不能享受移山之利,却还要移山,实乃造福子孙的聪明之举。而智叟却自作聪明,目光短浅,毫无远见,只不过智于其表,愚在其中罢了。
2.本文的艺术特征。
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这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
3.用几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什么是“愚公精神”?
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
四、合作交流
五、展示点评
六、课堂小结
七、结束学习
(恰当运用多媒体能给课堂教学带来更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的效果,这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激昂的歌声中再一次体会愚公那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受愚公精神的伟大。)
再次欣赏歌曲《愚公移山》,并呈现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
( http: / / www.21cnjy.com )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八、课后作业
学完课文了,写一篇读后感,题目自拟,5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