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版)11.《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年春季版)11.《愚公移山》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17 08:00: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愚公移山》同步练习
一、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
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二、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愚公决定要移走两座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标是:“(
)”。
2.从“(
)”可以看出愚公移山所用工具的简陋。由“(
)”可以看出运送土石的路途遥远。
3.愚公坚信两座大山能够搬走的理由是“(
);智叟认为愚公不能移走大山的原因是“(
)”。
三、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两座大山被天神搬走这个结局?
2.有人说:“愚公真的很愚。大山挡住了路
( http: / / www.21cnjy.com ),竟然带着屈指可数的几个人去挖山,要不是天神发了慈悲,就是挖到猴年马月还不知能否挖完呢。其实何必去挖山啊,绕山修路或者干脆搬家不就行了么?”对此,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一、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二、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三、1.以神话结尾,一方面表现了愚公精神的伟大、感人之深;另一方面也寄寓
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反对或认同都可行,言之有理即可。(示例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很切合实际的,其实不然。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这篇寓言所要说明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把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如果绕山修路或干脆搬家,那就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地奴隶了么?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出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