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实验学校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16 20:02: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实验学校
2016—2017第二学期第一次月检测八年级语文试卷
一(31分)
1、下列加点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3分)
A.畸形(qí)
诘责(jié)
文绉绉(zhōu)
眼翳(yì)
B.胡髭(zī)
黝黑(yǒu)
一绺绺(liǔ
)
颔首(hàn)
C.直戳(chuō)
解剖(pāo)
诱惑(yòu)
摹画(mó)
D.滞留(zhì)
粲然(càn)
庶祖母(shù)
脊背(jí)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组(
)(3分)
A.敦实
野蛮
生疏
匿名
B.枪毙
貂皮
心慰
禁锢
C.粗劣
酒肆
锁事
器宇
D.托辞
脾气
奥密
落弟
3、古诗文默写(13分)

,松柏有本性。(刘桢《赠从弟》)
⑵海内存知己,

,儿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⑶念天地之悠悠,
。(
《登幽州台歌》)

,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
》)
⑹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中含蓄地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以及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语句是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春,总是和雨脱不了干系。雾,像一条腰带,缠在山头;雾,

。这个时候,一场连绵的春雨就会
A
地来到你的世界。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尽管初春时节,说不冷也是假的。当
B
的雨丝飘落在你的肌肤上的时候,你就会感到一阵阵透心的凉意。
雨,
C
得下个不停。那雨,细细的,密密的,轻飘飘地落下,让你没有一丝感觉,朱自清形容它像牛毛像花针,一点也不假。只有你停下来,屏住呼吸,才能听见雨伞上微微的沙沙声。那雨声虽小虽细,也能轻柔地敲打你的心,使雨中的你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愉悦的释然。
⑴为文中A
B
C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序号)(3分)
①缠缠绵绵
②飘飘洒洒
③淅淅沥沥
⑵根据上下文文意在文中空白处仿写一个句子。(2分)
雾,


⑶修改画线句的语病,写出正确的句子。(2分)
5、下面关于名著《海底两万里》和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潜艇上的人用来写字的笔是用鲸的触须做成的。潜艇上的人用的墨水是用墨鱼或乌贼的分泌物做的。潜艇上的人睡的床是用大叶藻材料做的,潜艇上的人穿的衣服是用贝壳类的足丝做成的。
B.
主人公尼摩船长会说四种语言,分别是法、德、英、俄。他富有同情心,性格阴郁、知识渊博、带有浪漫、神秘色彩。
C.《与朱元思书》《五柳先生传》的作者分别是南朝梁的吴均和东晋的陶潜。
D.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散文集有《朝花夕拾》。
6、阿顺是顺丰快递的快递员,今天中午他上门取客户要寄送的快递,由于客户临时有急事走得匆忙,并未告诉他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你根据快递的两个箱子上的标志,告诉他寄此次快递有哪些注意事项 (2分)
二(14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日: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 葛天氏之民欤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
不详其姓字(

亲旧知其如此(

造饮辄尽(

曾不吝情去留(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B.每有会意
宾客意少舒
C.或置酒而招之
或以钱币乞之
D.既醉而退
既出,得其船
9、翻译下列语句(4分)
⑴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10、选出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讲究门第出身的晋代,诗人以“五柳”为号,表现了他敢于藐视门第出身的可贵精神。
B、“好读书,不求甚解”说明诗人读书只是为了打发无聊时光,所以读书并不仔细。
C、“闲静少言”中的“少言”不是“无言”,而是对于黑暗现实的“不屑于言”。
D、“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晏如也。”一句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
三(20分)
(一)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
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
,
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
——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1、
从选文来看
,
造成作者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是
__________

__________
这两件事
。(
每一道横线上不超过
6
个字
)(4分)
12、“呜呼,无法可想!”什么让作者无法可想?(2分)
13、“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原因(
)(3分)
A、日本青年无视社会公德,“我”十分气愤

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观看时事片的情趣,所以觉得特别“刺耳”。
C、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D、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兴灾乐祸,严重地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二)二月惊蛰抱蚕子
惊蛰之后不久,几声春雷如约而至,震醒了有些睡眼惺忪的春天,一场细雨过后,春,浓了起来,深了起来:树儿绿得更透更亮,花儿开得更多更艳,春风也更加温暖和煦。惊蛰里的雷声,又像是冬眠的虫儿定的闹钟,轰隆隆几声,便叫醒了蛰伏的虫儿,而同样被叫醒的,还有那沉睡的记忆。
民谚有“二月惊蛰抱蚕子”的说法,是说惊蛰开始,便可以准备孵化蚕卵了,而待到春风时节,树叶新绿渐成浓荫时,蚕儿刚好孵出。记忆中,每年惊蛰过后,村里的孩童总会弄到一些蚕种——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布满了蚕子,小心翼翼地将其撕成碎片,装在巴掌大铁盒子里,再用棉花布片包起来,概念中认为孵化蚕子也是需要增加温度的——像母鸡孵小鸡需要保暖一样。而最令人惊喜的事情,莫过于某天清晨被大人唤醒后,说,蚕出来了。
于是也顾不得穿衣服,急忙钻出被窝去察看。但等接近铁盒时,却又变得小心翼翼起来。轻轻拿起铁盒,慢慢打开盒盖,只见盒子里,一团小如针尖,黑黝黝如蚂蚁的小东西在蠕动。那一刻,满怀激动却又屏息静气,生怕粗重的呼吸将这些小东西吹得不见了踪影。那端详的神情,那静穆的气氛,也许比叩拜神灵、拜祭祖先时还要圣洁得多。而大人早已弄来了榆树叶子,撒在铁盒中,只见它们已经津津有味地大吃起来。
是的,那时养蚕不都是喂桑叶的。在村里,只有一户人家有棵桑树,而且树高攀摘艰难。即便如此,蚕的食材却从来不成问题,随处可见的榆钱树叶子可摘,满地蔓延的苜蓿新芽也可采。于是,养蚕的时节里,经常都会看到有小孩子拉低一枝榆树,挑拣鲜嫩的树叶摘,也能看见放学后的两三孩童蹲坐在苜蓿地里,掐采苜蓿芽儿。他们挑得仔细,采得认真,那种神情,那份耐心,俨然一个个最合格的劳动者。
可不正是这样?就像大人们尽心尽力地打理农事一样,孩子们全心全意地打理蚕事。
清晨起床,急匆匆洗漱完毕,来不及吃饭,便开始清理蚕粪、残叶,摘新叶喂蚕。晚饭饭桌上,会一边看着蚕儿咀嚼叶片,一边也有滋有味地嚼着饭。甚至于有些时候因为蚕的事而忘了看书,但相比逮蛐蛐斗蚂蚱的贪玩,父母对养蚕的事儿从不真正生恼,顶多笑骂几句。晚上睡觉前,还得再添点新叶,生怕饿着了蚕。养蚕的时间里,侍奉蚕儿几乎成为了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也成了晚上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情。
课堂间,趁着老师板书的时间,偷偷掏出藏在书包里的铁盒,轻轻打开,悄悄瞄两眼蚕儿,那情状,仿佛一个母亲惦念孩子一般,要时刻关注着才行。待蚕儿大些的时候,铁盒子就光荣地退居二线,交由文具盒接班了。虽然这时可以光明正大地将其放在课桌上,但马总有失蹄时,终于有一天,被老师“人蚕并获”,“一盒端”掉了。结果心怀惴惴,念念不安,再无心思听讲。待到放学时,踌躇一阵,便硬着头皮去找老师讨要。令人心安的是,老师不仅没有将蚕丢掉,而且还新添了榆树叶子。也正因如此,对老师愈发恭敬起来。
小伙伴之间,也经常会聚起一堆儿,各自拿出自己的蚕,相互展示,品头论足。当然,可以用自己的两条小蚕换人家一条大的,关系好的兴许还会送你一两条。不知不觉中,因着蚕这个纽带,友谊的种子在小小的心田开出花,酿出了香甜的花蜜。
那时候,农村物质还不富足,小孩子没有几人能有像样的玩具,养蚕无疑极大地丰富了童年的生活。此外,要说还能从养蚕中得到什么的话,想来一定是蜕变与成长。蚕的一生,要蜕皮,要成蛹,还要化蛹成蛾。这对蚕来说是蜕变,而对孩童来说,应该是成长,是由粗野到细腻的升华,是由顽劣到温柔的纯化,小小的蚕儿,能让那个撵过狗,捕过鸟,逐过鸡,逮过青蛙的顽童,变得谨慎、温柔、细腻,变得充满爱心和仁慈。
甚而在今天想来,那一种生命之于另一生命的问候和启发,远是冷硬的工业玩具无法替代的,因为它能让你叩开天堂之门,沐浴到上帝的光芒。
14、文章围绕“小小的蚕儿”,写了哪些童年往事?(4分)
15、品味文中两处画线句,任选一处按要求答题。(3分)
(1)分别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课堂间,趁着老师板书的时间,偷偷掏出藏在书包里的铁盒,轻轻打开,悄悄瞄两眼蚕儿,那情状,仿佛一个母亲惦念孩子一般,要时刻关注着才行。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不知不觉中,因着蚕这个纽带,友谊的种子在小小的心田开出花,酿出了香甜的花蜜。
16、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4分)
四、作文(50+5分)
一件小事可以带给我们或感动或启迪或惊喜或悔悟……请以“那件小事真不小”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00
400
600
答案:
(一)
1、B
2、A
3、略
4、⑴②③①
⑵例:像一块纱巾,蒙着田野。
⑶那雨声虽小虽细,却能轻柔地敲打你的心,使雨中的你自然而然产生一种愉悦的释然。
5、B
6、阿力在运送这两箱快递时,第一个箱子要注意防火,远离易燃易爆物品。第二个箱子是易碎物品,运送时要注意轻拿轻放,另外箭头指向的一面应该朝上放置,不能倾斜、倒放。
(二)
7、略
8、D
9、略
10、B
(三)
11、匿名信事件
看电影事件
12、中国人思想的愚昧麻木
13、D
14、①把蚕子装进铁盒,用棉花布片包起来;②为蚕准备榆钱树叶子和苜蓿新芽;③一天到晚全心全意打理蚕;④在课堂上偷看铁盒里的蚕;⑤伙伴们交换蚕培养了友谊(写出一点给1分,写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15、(1)这几个叠词(1分)写出了孩子们动作的轻柔,(1分)集中表现了孩子们对蚕儿时时刻刻的惦念与喜爱。(1分)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们之间友情的美好,(1分)表现了小小蚕儿给我们带来的美好甜蜜的生活感受。(1分)
16、在作者看来,儿时养蚕的游戏,极大的丰富了童年生活,是孩子成长蜕变的过程,让孩子由粗野、顽劣变得细腻温柔,充满了爱心和仁慈。(2分)作者认为儿时养蚕这类的游戏远比“冷硬的工业玩具”更能培养孩子关爱生命的意识,让人得到精神的滋养。(2分)
(四)作文(55分,含书写5分)
  从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综合评价,参照下列标准评分。(不包括书写)
  一类卷:45-50分(90-100分)(以47分为基准分)
  中心明确、思考深入,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语言流畅、生动。(内容有新意,构思有创意,语言美感强的,可以得满分)
  二类卷:38-44分(75-89分)(以41分为基准分)
  中心明确,内容比较充实,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
  三类卷:30-37分(60-74分)(以35分为基准分)
  中心比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基本完整,调理基本清楚,语言基本通顺。
  四类卷:30分以下(60分以下)
  或内容空泛,或结构残缺,或思路混乱,或语言极不通顺,却确属抄袭之作
姓名
班级
考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