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巍巍中山陵》课外阅读(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巍巍中山陵》课外阅读(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17 08:19: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1课《巍巍中山陵》课外阅读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不是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而是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1.在作者看来,中国园林建筑除了应该循
的思想外,尤其应该满足
的要求。
2.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用简短的话说说中国园林建筑中的窗子主要具备那两种功能?
3.说说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4.根据本文所提供的相关知识,说说为什么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丹诏名胜九侯山
①被誉为“南闽第一峰”的九侯山位于诏安县金星乡,总面积226平方公里,中心景区25平方公里,主峰西山岩海拔1120米。据《漳州图经》记载,“大禹后裔,九人入闽,殁而为神,各主一峰,尊若王侯,故名九侯山”。
②九侯山以“峰峻、水秀、树奇”闻名,景观瑰丽,置身其间,如临仙境。
③九侯之峰,雄伟险峻。九侯山云雾迷蒙,群峰如苍龙穿行于云海,峰顶有数十块巨石,叠簇而立,这些巨石姿态万千,情态各异。有的峭然独立,如金鸡护蛋;有的端庄安详,似金蟾蛰伏;有的憨态可掬,犹老牛卧眠;有的二石对立,像“大圣拜观音”;有的二石偎依,若“八戒娶妻”……
④九侯之水,秀美神奇。九侯山主溪流全长近20公里,最具特色的是松涧泉飞瀑。每逢夏季,一泓清泉从天柱峰飞流直下,与鲤鱼巨石撞击后形成三叠飞瀑,远看如一尾巨鲤冲波击浪逆流而上。相传开漳圣王陈元光平定“靖安之乱”后,带领将士来到这里,见泉水清澈,就取剑在石头上用泉水磨砺,顿时剑光逼眼,以剑劈石,石头裂成两半,后人在石壁上刻下“试剑”二字作为纪念。若将泉水置于瓶中,水终年不沉淀、不生苔,清冽甘美。
⑤九侯之树,荣茂奇丽。山上原始森林密布,落叶覆盖,厚达一尺。“阴阳树”则是九侯山的标志景观。所谓“阴阳树”,乃为两棵高山榕。其中一棵的树根生长在一块状若花瓶的巨石下,树干紧贴着石壁,树冠茂密,宛如开在瓶中的花朵,距花瓶石约2米处生长着另一棵高山榕。不可思议的是,这两棵树在同样的土壤环境中却是此消彼长,一枯一荣,互为阴阳。
⑥“鸣鸟穿岩唱孟秋,浮云绕树画中游。洗心圣地添新景,试剑清泉依旧留。”九侯山虽然不如武夷山闻名遐迩,但是其秀丽的风光,神奇的传说仍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来此驻足品赏,使它具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⑦南宋理学家朱熹任漳州知县期间,曾察访九侯山,见九侯山钟灵毓秀,立刻用茅草临时扎成一支大笔,当场书写“西斋”二字,如今这块牌匾依然悬挂于千年古刹九侯思禅房的竹门楣之上。明代大儒黄道周题写的“洗心之藏”的匾额也悬挂于寺中正殿。福胜岩左侧石壁上刻着清代贡生吴泰来题的“谷神玄牝”,这四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九侯山并不大,却有佛、道、儒三家在此共生共荣,和谐相处,真正体现了有容乃大的哲学思想。
⑧九侯山上还散落着众多的摩崖石刻。元朝高僧无碍手书的“九侯名山”、明朝云南参政罗汝芳镌刻的“天开”、清朝举人林天翔题跋的“万山第一”等30多处珍贵的摩崖石刻,无疑是最好的证明。
⑨九侯山风光旖旎,景色秀丽,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山上的每一棵奇树,每一块异石,
无不诉说着神奇的故事……来吧,让你我走进翰墨飘香的丹诏大地,拥抱这梦幻如诗的九侯山水!
(选自《闽南风》2015年第1期,有删改)
1.阅读第②-⑧段,文中从哪几方面介绍丹诏名胜九侯山?
2.选文多处采用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3.文中划线部分与下面改后的句子语言各有特点,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改句】这些巨石形态各不相同。有的兀自独立,有的二石并立,人们根据石头的形状和情态特征,把它们叫做“金蟾石”、“牛眠石”、“八戒娶妻石”……
4.根据诗文内容,运用对偶知识填写句子。
龙江水水光潋滟,

再谒中山陵
嘎尔迪
第一次去南京,是1984年10月。那时,我应邀赴苏州参加一个政治理论研讨会,在会前两天于途中在南京下车,当时想参谒的,就是中山陵。
时光荏苒,如今我已年近花甲。今年5月,我有幸再赴南京。这是我第二次去南京,我首先想到的,依旧是紫金山上的中山陵。
陵门前有一个很.大的平台。平台的左右两边,是修葺整齐的绿色草坪,两边草坪上相互对称地分布着十个近两米高的球形大叶黄杨。其间,还有六棵其状如伞名贵的千头松。在这些造型特别的树木和碧绿色草坪的衬托下,让人感受到的是平台周围异常优美的娴雅景观。
陵门坐北朝南,有三个拱门,每个拱门都装有一扇对开的镂花铜门。陵门南面正中门的上方,镶有一方石匾,上刻有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四个金字。
陵门之后,是一座用花岗石建造的方形碑亭。碑亭内竖立着高大的石碑,上书三行镏金的文字: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石碑的顶端,正反两面各有一枚中国国民党党徽。
环亭四顾,亭的四面各有一个拱门,但只有北侧的拱门下装有石栏,不能通行。游人到此可以凭栏眺望中山陵祭堂的雄姿。
再往前就是孙中山的祭堂。祭堂正面开着三个拱门,中门大,两侧门略小,都装有镂空花格紫铜门。门楣上方从东到西分别刻有“民族”“民权”“民生”六个字。中门的上下檐之间,还嵌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地正气”四个金字。
祭堂正中,是一尊由大理石雕琢而成的孙中山先生坐像。孙中山坐像身着长袍,双脚并拢,膝上摊着展开的文卷,双目凝视前方,神情沉思,显示出一代伟大思想家的渊远睿智。
在整个参谒过程中,我注意到游客大都含着神色凝重的表情。在这里,没有嬉闹与喧哗,有的是那相机此起彼伏、频频闪现的光影。
我曾游览过北京的明十三陵。即使在那样陵园众多而庞大的皇陵区,也很难感受到在参谒中山陵时的崇仰甚或有些敬畏的心境。我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孙中山的民主与天下为公的高尚人格。
从孙中山祭堂前的平台拾级而下,我自觉脚步轻盈了许多,仿佛从参谒中山陵中获取了灵气。出得博爱坊,站在陵前广场上回望中山陵,在紫金山的环抱里中山陵显露的恢宏气势,那一泻而下的石级和墓道,陵园四周瀚海汹涌的林涛,游人如织的匆匆身影,这一切构成了浑然天成的中山陵陵区的秀美景观。它的灵秀与凝重,会永远留存在每个参谒者的记忆中。
(选自《文苑》,有删改)
选文按照空间顺序依次介绍了中山陵哪些景点
作者再谒中山陵,感受最深是“它的灵秀与凝重”,“灵秀”与“凝重”分别指什么
作者在介绍中山陵的时候,为什么要写游览北京的明十三陵的经历与感受
4.“从孙中山祭堂前的平台拾级而下,我自觉脚步轻盈了许多,仿佛从参谒中山陵中获取了灵气”一句中的“仿佛”能否去掉 为什么
参考答案

1.可行、可游、可居
2.一是透气功能;二是审美功能。(摘抄文中原句作答亦可)
3.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答“过渡作用”亦可)
4.因为民间老式房子的天井、院子,既“可居”,又“可望”,符合园林艺术的特点,所以,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意近即可)

1.①九侯山自然景观瑰丽(九侯山峰峻、水秀、树奇);②九侯山东文化底蕴十分艰巨深厚。
2.示例一:第①段引用《漳州图经》的记载;作用:说明九侯山名字的由来,使说明的内容便宜加充实可信。
示例二:第④段引用陈元光率领将士来到松涧泉试剑的传说;八作用:说明九侯山之水洗脱秀美神奇,使说明的内容更加充实,文章的趣味性
示例三:第⑥段首句引和诗歌;作用:说明九侯山风肖秀丽、传说神奇,使说明的内容更加充实,增添诗情画意(富有文学色彩)。
3.示例一:我喜欢文中的句子;文中句子采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九侯山的山石姿态万千、情态各异,使人们对此特征有更直观的了解,语言生动形象。示例二:我喜欢改后的句子;改句采用简洁的语言,说明九侯山山石不同的形态特征,语言平实明了。(4分)
4.示例一:九侯山山景瑰奇
示例二:九侯山山色空蒙

1.平台周围、陵门、碑亭、祭堂。
2.“灵秀”是指陵园四周的环境;“凝重”是指人们拜谒中山陵时的气氛。
3.通过比较,突出表现参谒中山陵时的崇仰甚或有些敬畏的心境。
4.不能去掉。“仿佛”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如果去掉,就变为真的获取了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