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信息给予题
【题型概述】
信息给予题是根据题中提供的新材料、新知识,使考生利用已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阅读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如比较、分析、归纳、类别、推理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此类试题的来源主要是初中知识的延伸或扩展、高中知识及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平时学习中不易碰到或从未遇到,对考生来说都是陌生的,且由于这类习题不仅能考查学生
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而且能检查学生接受新知识,对新知识的提取、加工和知识迁移能力,因而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故此类试题已成为近年来的中考热点。
【解题方法】
此类试题的基本结构是由“题干”和“问题”两部分构成。解答好此类试题应注意以下三个环节:一是认真审题,获取信息;二是结合问题,处理信息;三是根据知识,应用信息。解题不是机械模仿,也不是随意发挥。要求学生能把现场自学所得概念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抓住信息特征,将“新”“旧”知识衔接,问题便迎刃而解。
【真题精讲】
类型一
物质性质信息类
例1(
2015·内蒙古呼和浩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钢铁表面涂油漆可以防止铁生诱
B.
10
mL酒精和10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是因为分子变小了
C.扑灭森林火灾时,可开挖防火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D.用铅锑合金制作保险丝,是因为熔点低
【解析】在钢铁表面涂油漆,隔绝了空气和水,从而防止铁生锈,A正确;分子间有间隔,故10
mL酒精和10
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
mL,而不是因为分子变小了,B错误;扑灭森林火灾时,可开挖防火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防止火势蔓延,C正确;用作保险丝的金属合金,熔点需低,D正确。
【答案】
B
1.
(2015·江苏苏州)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苏打能作发酵粉,是因为小苏打能与面粉反应
B.洗洁精能洗去碗筷上的油污,是因为油污能溶于洗洁精
C.浓硫酸可用作干燥剂,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D.液氧可用于火箭发射,是因为氧气具有可燃性
2.
(2016·江苏宿迁)某些金属氢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CaH2+2H2O=Ca(OH)2+2H2↑,NaH与CaH2的化学性质相似,则将NaH放入足量的稀盐酸中,生成的新物质为(
)。
A.
NaOH和H2
B.NaOH和NaCl
C.
NaOH、H2和NaCl
D.
NaCl和H2
3.
(2015·黑龙江哈尔滨)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A
B
C
D
需区分的物质
矿泉水和蒸馏水
空气和呼出气体
氯化钠和硝酸铵
纯棉制品和涤纶制品
方案一
加肥皂水搅拌
带火星的木条
加适量水溶解后测温度变化
观察颜色
方案二
观察顾色
澄清石灰水
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灼烧闻气味
【考情小结】此类试题主要考查新信息获取、处理及灵活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要认真阅读题干内容,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所学的
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即可。从物质的性质及其应用,掌握物质的性质,学会从题干所给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类型二
化学与社会发展信息类
例2(
2015·山东潍坊)“绿色化学”有助于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下列做法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
A.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风力发电
B.废旧电池集中回收,并填埋处理
C.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
D.使用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解析】废旧电池应回收利用,不能填埋,B不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答案】B
4.
(2016·内旅古呼和浩特)烟气脱硫的工艺不仅能消除二氧化硫污染,还能将其转化为石膏,其主要物质的转化关系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步骤①喷淋水能脱去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程式为SO2+H2O
=H2SO3
B.步骤②中加入硫酸钙的目的是将H2SO3转化为Ca
SO3
C.步骤③反应前后只有硫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步骤④属于化学变化
5.
(1015·湖北襄阳)2015年3月22~28日是第28届“中国水周”,其主题为“节约水资源,保障水安全”。
(1)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填序号)。
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②清澈、透明的泉水是纯净物
③合理施用农药、化肥,以减少水体污染
④将活性炭放入硬水中可使其软化
⑤洗菜、洗衣后的水用来浇花、冲洗厕所
(2)自然界中的水一般要净化后才能使用。吸附、过滤、蒸馏等三种净化水的操作中,单一操作相对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
(3)下图表示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发生的一个反应的微观
过程:
①写出上述物质中单质的化学式
。
②物质D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考情小结】此类信息题所提供的信息较多,题目的答案需要通过信息的对比、分析后来回答,考生需要通读题目,本题考查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点。根据题中的问题,将题中信息进行筛选,找出有用的信息。作出正确判断,达到解答题目的目的。
类型三
实验信息类
例3(2015·江西)实验中,小红误将氢氧化钠溶液当成酸滴加到金属铝中,结果发现也有气泡产生,为了解该气体的成分,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猜想】小红猜想是氧气。
小敏猜想是氢气。
小雨猜想是二氧化碳。
其他同学认为小雨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
【进行实验】利用图I所示装置分别进行实验;
(1)小红:反应一段时间后,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a处,观察到
,则她的猜想错误。
(2)小敏:①用图Ⅱ所示装置干燥从a导管出来的气体,将管口a与
(填“b”或“c”)端管口连接。②反应一段时间,点燃干燥后的气体,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得出他的猜想正确。
【得出结论】铝、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气和偏铝酸钠(
NaAlO2),反应的化学方程为
。
【交流讨论】有同学认为,小敏的实验方案有欠缺,步骤②存在安全隐患。理由是
。
【反思提升】许多重大科学发现,源自对实验中异常现象的大胆质疑,深入研究。下列科学成果中,有两项是通过对异常现象研究得出的,它们是
(续字母)。
A.波义耳不慎将浓盐酸溅到花瓣上从而发现了酸碱指示剂
B.侯德榜潜心研究制碱技术发明了联合制碱法
C.拉瓦锡深入研究前人忽视的异常现象发现了氧气
D.张青莲主持测定了多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新值
【解析】【提出猜想】反应物铝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都没有碳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生成的气体不可能是二氧化碳;【进行实验】(1)小红的猜想是氧气,结论为她的猜想错误,即生成的气体不是氧气,故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不会复燃;
(2)用浓硫酸干燥气体,气体应通入浓硫酸中,即要长进短出;故导管口a应连接导管口b;【得出结论】铝与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交流讨论】氢气具有可燃性,当氢气中混有一定量的氧气,点燃时会发生爆炸;【得出结论】铝与氢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反思提升】波义耳发现指示剂是通过对异常现象的研究得出的,侯德榜发明联合制碱法是通过长期的精心研究得出的;拉瓦锡发现氧气是对异常现象的研究得出的;张青莲测定原子质量新值是通过长期的精心研究的结果。
【答案】【提出猜想】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或反应物中不含碳元素)
【进行实验】(1)木条不复燃
(2)b
【得出结论】2Al+2NaOH+2H2O=2NaAlO2
+
3H2↑
【交流讨论】若氢气不纯,点燃可能发生爆炸(或若产生的气体是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点燃可能发生爆炸)
【反思提升】AC
6.(2015·贵州黔东南)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苏打(Na2CO3)和小苏打(NaHCO3)在生活中具有何作用,如何鉴别苏打和小苏打进行了如下的探究实验活动,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过程,并回答有关问题:
【查阅资料】
信息①:相同条件下,碳酸钠溶液比碳酸氢钠溶液碱性强。
信息②:NaHCO3在270℃时,完全分解转化成Na2CO3,而Na2CO3不易分解。
【实验过程】
(1)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只观察到烧杯B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小试管内壁出现水珠,写出小苏打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2)充分利用信息知识,区分无色Na2CO3溶液与NaHCO3溶液最简单的方法是
。
A.加热
B.
pH试纸
C.稀盐酸
【实验过程】
(3)可用小苏打治疗轻度胃酸(主要含盐酸)过多的病人,其原因是
。
7.
(2016·山东泰安)实验室开放日,化学小组的同学来到实验室,对酸的性质很感兴趣,向老师提出研究硝酸的性质,老师高兴地答应并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硝酸性质的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
(1)将石蕊试液滴入稀硝酸中,预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
色。
(2)将Zn片投入稀硝酸中,预计将产生氢气。
【实验验证】同学们按上述设计做了实验,却发现石蕊变色后一会儿即褪去,Zn片投入稀硝酸后,溶液中冒出气泡,产生无色气体A,在试管口气体A变成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
【提出问题】
(1)石蕊试液变色后为何会褪色
(2)上述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 硝酸具有哪些特性
【查阅资料】看到如此异常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上网查到了下列资料:
(1)硝酸可与Zn、Cu等多种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硝酸盐,但不生成H2。
(2)含氮元素的某些气态物质的物理性质。
【猜想与分析】
(1)小明同学认为石蕊变色后又褪色的原因是由于试管不干净,含有其他杂质造成的,要证明小明的观点,应进行的操作是
。
(2)大家一致认同了红棕色气体B是NO2,但对于无色气体A及变化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
①小丽同学认为A是NH3,但遭到了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
。
②小强同学认为A是N2,也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
。
③经讨论,最终大家获得了A是NO,NO在试管口遇氧气生成NO2的共识。
【实验探究】
小红同学对硝酸与Cu反应很感兴趣,便取了一小块Cu片投入稀硝酸中,发现Cu片溶解,也出现了上述Zn与稀硝酸反应的类似现象,确认生成了NO,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测出恰好反应的Cu和硝酸的质量比为8:21,由此获得了Cu与稀硝酸的反应化学方程式:
。
【交流与反思】
根据探究结果,请你解释稀盐酸跟Cu不反应而稀硝酸却能跟Cu反应的原因:
。
【考情小结】此类试题往往高起点低落点,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分析信息并运用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我们正确分析信息,运用信息进行问题的解答。本题的考点是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运用,内容包括金属与盐溶液之间发生的置换反应、滤渣成分的推断和检验方法,考题的出发点是考查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应用以及实验设计能力。
参考答案
1.
C
2.
D
3.
C
4.
C
5.
(1)
②④
(2)蒸馏
(3)
①Cl2
②+1
6.
(1)
(2)
B
(3)
(或碳酸氢钠碱性较弱,服用以后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并且可以与胃酸反应,消耗部分胃酸,从而起到治疗胃酸过多的作用)
7.【实验设计】(1)红
【猜想与分析】(1)取一干净试管重复该实验,观察现象
(2)
①NH3极易溶于水,会溶解在溶液中而看不到气泡
②氮气化学性质稳定,常温下不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3Cu+8HNO3=3Cu(NO3)
2
+2NO↑+4H2O
【交流与反思】铜与稀盐酸不反应,是因为铜排在H的后面,而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是因为稀硝酸具有较强的氧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