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面》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一面》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18 15:14:2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一面》同步练习
【模拟练习】
1.
“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这部分文字属于什么描写?衬托什么?
(
)
A.
属于景物描写,衬托书店生意不景气。
B.
属于环境描写,衬托“我”当时的心情。
C.
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衬托鲁迅先生的热情。
D.
属于社会环境描写,衬托出鲁迅先生对进步青年的关心。
2.下列几个句子,顺序排列合理的一项是(

①孩童时期就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
②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
③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就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一个人读书怎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
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缀,怠以枕,餐以怡。”
⑥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
A.④⑤③⑥②①
B.④①⑥②⑤③
C.①②③⑥⑤④
D.①⑥②③④⑤
3.
根据情境,写出你要说的话。
(1)在《一面》中,假如买书的是你,当你第一眼认出是鲁迅先生时,你激动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你“一翻那定价:一元八角!”可自己口袋里只有一元钱,于是你羞愧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我向里面望了一下,阴天,暗得很,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五十上下的中国人,穿一件牙黄的长衫,嘴里咬着一枝烟嘴,跟着那火光的一亮一亮,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我把帆布袋、夹剪、票板放在一个角落的地板上,开始翻看南面一排社会科学杂书。翻了一会儿,觉得没有什么合意的,就踱到北面。
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
【乙】我摩挲着那本书,舍不得丢开,不说买,也不说不买。
内山老板大概看出点什么苗头,就笑着回头对里面说了一句日本话,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嘴走了出来。
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
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丙】什么?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这时,我忽然记起哪本杂志上的一段访问记——
“哦!您,您就是——”
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里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
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
(1)三段文字中的外貌描写都提到“瘦”,这样写的目的是
(
)
A.
强调鲁迅先生有病,身体很不好
B.
表达作者对鲁迅先生身体的担心
C.
衬托了鲁迅先生艰辛劳累的工作
D.
暗示了鲁迅先生的生命已经不多了
(2)从观察的角度比较分析,三次外貌描写有何不同?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三段外貌描写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三段文字中对鲁迅肖像的描写可以看出鲁迅是一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
【中考真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陌生人交流
铁凝
①从前的我家,离我就读的中学不远,上学的路程大约10分钟。每天清晨我都要在途中的一家小吃店买早点。
②那年我13岁,念初中一年级。
③每日的清晨,我都带着一副空荡的脑子走在上学路上。走到那家小吃店门前,我要在这里吃馃子和喝豆浆,馃子就是人们所说的油条。这个时间的小吃店,永远是热闹的,(A)一口五印大锅支在门前,滚沸的卫生油将不断下锅的面团炸得吱吱叫着。当年,能吃到这油炸
子已是欢天喜地的事了。我排在等待保子的队伍里,看炸馃子的师傅麻利、娴熟的操作。
④站在锅前负责炸的是位年轻姑娘,她手持一双长的竹筷,不失时机地翻动着油条,将够了火候的成品夹入锅旁那用来控油的钢丝笸箩。当年油是珍贵的,控油这一关就显得格外重要。她用不着看顾客,只低垂着眼睑做着属于自己业务范围的事——翻动、捞起,但她的操作是愉快的,身形也因了这愉快的劳作而显得十分灵巧。当她偶尔因擦汗把脸抬起来时,我发现她长得非常好看,她那新鲜的肤色,那从白帽檐下掉出来的栗色头发,那纯净、专注的眼光,她的一切……
⑤在我当时的生活中,她几乎就是美丽的代名词——一种活生生的可以感觉和捕捉的美丽。她使我空荡的头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以后的早晨,我站在队伍里开始了我细致入微的观察,观察她那两条辫子的梳法,她站立的姿态,她擦汗的手势,脚上的凉鞋,头上的白布帽。当我学着她的样子,将两条辫子紧紧并在脑后时,便觉得这已大大缩短了我与她之间的距离。
⑥后来我们搬了家,不能再光顾那家小吃店了。又是一些年过去,我又一次光顾那家小吃店。记得是秋天的一个下午,我乘坐的一辆面包车在那家小吃店前抛锚。(B)此时,门口只有一口安静的油锅。于是我走进店内,看见她独自在柜台里坐着,头上仍旧戴着那白帽,帽子已被油烟沤成了灰色。她目光涣散,不时打着大而乏的呵欠,脸上没有热情,却也
没有不安和烦躁,就像早已将自己的全部无所他求地交给了这店、这柜台。我算着,无论如何她不过四十来岁。
⑦下午的太阳使店内充满金黄的光亮,使那几张铺着干硬塑料布的餐桌也显得温暖、柔和。我莫名生出一种愿望,想告诉这个坐在柜台里打着呵欠的女人,在许多年前我对她的崇拜。
⑧“小时候我常在这买馃子。”我说。
⑨“现在没有。”她漠然地告诉我。
⑩“那时候您天天站在锅前。”我说。
(11)“你要买什么?现在只有豆包。”她打断我。
(12)“您梳着两条又粗又长的辫子,穿着白凉鞋……”
(13)“你到底想干什么?”她几乎怪我打断了她的呆坐,索性别过脸不看我。
(14)“我只想告诉您,那时候我觉得您是最好看的人,我曾经学着您的样子打扮我自己。”
(15)“嗯?”她意外地转过脸来。面包车已经修好,司机催我上车。我匆匆走出小吃店,为我这唐突的表白寻找动机。但我忘不了她那终于转向我的脸。
我多么愿意相信,她相信了一个陌生人对她的赞美。
(16)不久,当又一个新鲜而嘈杂的早晨来临时,我又乘车经过这个小吃店。(C)门前的油锅又沸腾起来,还是她手持竹筷在锅里拨弄。她头上又有了一顸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檐里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她以她那本来发胖的身形,正竭力再现着从前的灵巧,一种更成熟的灵巧。车子从店前一晃而过,我忽然找到了那个下午我对她唐突表白的动机:因为一份陌生的感激,唤起了她那爱美的心意。那小吃店的门口该不会有“欢迎卫生检查团”的标语吧?我庆幸我的车子终究是一晃而过,我坚信愿意坚信的:她的焕然一新是因为听见了我的感激。
(17)当你走向陌生人,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
(选自《铁凝散文》,有删改)
1.
本文主要记叙了在不同时间“我”对“炸油条姑娘”的三次不同印象。请分别概括写出。
第一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她使我空荡的头脑骤然满当起来,使我决意要向着她那样子美好地成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头上又有了一顶雪白的新帽子,栗色的卷发又从帽檐里滚滚落下来,那些新烫就的小发卷儿为她的脸增添着活泼和妩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对话,不仅是言语的应答,更应是思想和心灵的互动。仔细阅读第⑧~⑩段,“我”和“她”之间是否实现了真正的对话?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字A、B、C三处都对“油锅”进行了细节描写,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结尾写到,“平淡的生活里处处会充满陌生的魅力”。联系全文,谈谈“陌生的魅力”有哪些丰富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模拟练习】
C【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文章通常是通过环境渲染氛围,为下文做铺垫,含蓄表达某种思想或主题等。这部分文字在文中是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联系上下文内容看,与鲁迅先生对青年的热情形成对比,衬托了鲁迅的关心和热情。
2.B【解析】排列句子顺序时,最关键是要找出语段的总起句。本语段是讲述读书教育和兴趣的培养,因此④句是总起句。①句讲孩童时期是培养读书兴趣的最佳阶段,应紧跟第④句。⑥句中“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提示了⑥句应排在①句后。②句中“就在于此”的“此”指代在孩童时期培养读书兴趣对一个人终生的影响,⑤句和③句举了钱基博的例子论证了②句。
3.
(1)示例:先生,久仰你的大名,你的著作对我的成长影响很大,我一定以你为榜样,做一个热爱祖国的优秀青年。
(2)示例:先生,不好意思,囊中羞涩,这书我暂时不买了。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解答时,要根据题千中的相关提示,如第(1)题中的“激动地说”;第(2)题中的“羞愧地说”。只要围绕“激动”和“羞愧”,语言通顺,符合情境即可。
4.
(1)C【解析】一般地,在文章中,外貌描写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就本题而言,文中三次外貌描写都提到“瘦”,这样写的目的是衬托了鲁迅先生艰辛劳累的工作。
(2)甲:从远处粗线条地勾勒。乙:从近处细描。丙:面对面仔细地观察(或特写)。
【解析】一般地,人物外貌描写的方法有:①有序观察,即从整体到局部,或从上到下进行;②深入了解,即抓住人物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等;③细致描写,即选好描写角度,浓墨淡彩相结合。解答本题,可围绕这三方面来思考。
(3)突出鲁迅的外貌的主要特征——瘦,表现了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解析】要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明确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段,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就本题来说,三段外貌描写,其目的是突出“瘦”,以此歌颂鲁迅先生为革命呕心沥血的精神。
(4)为革命(为民族、为国家)忘我工作,痛恨反动派,意志顽强
【解析】人物外貌描写是为揭示人物内心服务的。解答本题,可先从文段中找到外貌描写的语句,分析这些描写揭示了人物哪些方面的精神品质,然后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中考真题训练】
1.
第一次:美丽
第二次:漠然、邋遢
第三次:妩媚、灵巧
【解析】通读全文,在文章找到情感变化的句子,然后提炼相关词语来概括。如第一次可围绕“愉快、灵巧”和“纯净、专注”两组词语,第二次和第三次可分别以“疲惫、不修边幅”“焕然一新、热爱生活”组织答案即可。
2.
(1)“骤然”写出了她的美丽在瞬间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2)“滚落”写出了卷发的生动和俏皮,富有动态美,烘托了她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解析】解题时,可结合词语的本义,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看该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对人物及人物心情等所起的作用,然后用自己的话概述出来。注意语言通顺、意思明确即可。
3.
没有实现真正的对话。由于她对生活的冷漠和对工作的倦怠,她根本没有用心听“我”说话,也不知道“我”要说什么,只是敷衍应付,答非所问。
【解析】通读⑧~⑩段,结合全文内容和主旨来思考。从文中她对“我”说话的冷漠态度可知,没有实现真正的对话,只是敷衍应付,答非所问。
4.
描写油锅从“滚沸”到“安静”到“又沸腾”这一变化过程,暗示了“炸油条姑娘”精神面貌(生命状态)从年轻时的美丽到中年时的冷漠再到焕发新的热情这样一个变化过程。
5.
她作为陌生人,以她美好的形象,唤起了少年的“我”对美的向往和追求;“我”作为陌生人,一句感激和赞美的话,改变了她对生活的态度。
【解析】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明确文章的中心主旨,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做分析,写出自己对“陌生的魅力”的理解,只要语言通畅、言之成理即可。这里的“陌生的魅力”是双向的:“我”对她,她对“我”。
考点同步解读
考点1:如何分析外貌描写的作用?
【方法点拨】在记人记事的文章中,常常有一定分量的人物外貌描写。外貌包括人物容貌(面容长相,如五官等),身材(高、矮、胖、瘦),衣着(穿着打扮)和表情(喜、怒、哀、乐)。
人物的外貌描写的作用表现在:
1通过外在表现反映出人的喜好、身份、生活态度等,在人物刻画时起到强化的作用。
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外貌描写是正面刻画人物的一种写作方法,主要是对人物的容貌、体态、神情和服饰的描写。对人物的外貌抓得好,就能很好地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
【点击考例】[模拟练习,第4题第(3)小题]通读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明确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段,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等,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就本题来说,三段外貌描写,其目的是突出“瘦”,以此歌颂鲁迅先生为革命呕心沥血的精神。如何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考点2:如何分析细节描写的作用?
【方法点拨】细节描写是对文章中细小的环节或情节进行描写。它可以是一个动作、一句话语、一种表情、一种心理,也可以是一处景物等。它们在文章中看似可有可无,但都是作者精心的设置和安排,不能随意取代。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题思想、推进情节发展等作用。
1.
环境描写,烘托气氛
“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中景物描写不仅仅是对自然的客观描绘,更是作者或是主人公心绪的表达。大自然的景物本身没有喜怒哀乐、爱憎褒贬,而作者带着情感去观察描写时,便赋予了景物鲜明的感彩,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
2.
刻画性格,塑造形象
在阅读时,许多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地立在我们面前,这除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外,主要得益于细节描写的运用。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表现。一般来讲,可分为语言、动作、神态、衣着、心理等多个方面,它们在刻画人物时能起到不同的效果。
3.
推动情节,激发矛盾
细节描写在文中有时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
揭示主题,提升思想
一篇文章,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主题思想也渐渐清晰。其实,有的文章在揭示主题之前,会看似不经意地设计一些细节描写,对文章主题做了预设,为文章的结局埋下伏笔。
总而言之,我们在阅读和解题时一定要认真揣摩细节描写的作用,“写人如见其人,写景如临其境”,这正是细节描写的妙处所在。
【点击考例】
[中考真题训练,第4题]小说中的细节描写通常有如下几方面的作用: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暗示影射。解题时可围绕这几方面,结合文章内容作答。
重点难点突破
1.
本文写法别致、感情真挚,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鲜明的特征?
【方法点拨】可从文章的选材、语言及细节描写等方面来分析。
【理解突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有三个方面的鲜明特征:
1.
选材典型,以小见大
本文所写的事情是极平常的,但具有典型意义,小中见大,于细微处展现鲁迅的伟大品格。作者是一个爱好文学的进步青年,看过杂志上关于鲁迅的访问,也读过鲁迅的作品,了解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和伟大人格。在与鲁迅的一面之缘中,又做了仔细观察,这就有可能将所见之“小”与人格之“大”联系起来。文章极力渲染“我”想买书而又无钱购买的窘态,描写鲁迅“慈祥的眼光”“奖励式的微笑”和无偿地赠书,这就表现出鲁迅对青年的关心、爱护和鼓励;描写鲁迅的肖像,突出头发“精神抖擞地直竖着”等细节,指出鲁迅虽瘦但很有精神,这就表现出鲁迅与旧社会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及其不妥协的战斗精神。全文以叙为主,以议为辅,画龙点睛,使“小”中之“大”更加分明。
2.
抓住特征,细写外貌
文中对鲁迅做了三次肖像描写,不避重复,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部分,使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清晰起来。第一次肖像描写,由于“阴天,暗得很”,虽只是模糊辨认,却给读者以鲜明的形象。第二次肖像描写,由于离得近,观察得更细致了,作者对第一次的外貌描写做了补充,接着又描写了他的头发和胡子。作者抓住人物外貌中最主要的特征加以描写,虽只是疏淡的几笔,却刻画了鲁迅身体瘦弱而精神
矍铄、意志顽强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的形象。第三次肖像描写,除了颜色、头发和胡须这些带有特征性的描写以外,作者对其“长衫”和“烟嘴”又进行了更细致的刻画。三次比较集中的外貌描写,都抓住了鲁迅“瘦”的特点,突出了他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意志。
3.
巧用词语,感情强烈
例如“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严肃和慈爱交织的抚摩似的”,“正直”“慈祥”“严肃”“慈爱”等词,充满了尊敬、爱戴的感情;再如“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犹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句子中的“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充满了强烈的惊喜之情。即使是平实的叙述性语言,也有强烈的感彩,例如“他微笑,默认地点了点头,好像我心里想着要说的,他已经统统知道了一样”,“微笑”,表现出鲁迅的慈爱和安详;“点头”,表现出鲁迅的信赖和放心;“知道”,表现出鲁迅的理解和关切。对鲁迅外貌的描写语言,则抒发出对鲁迅的崇敬和忧虑之情。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写文章除了典型选材、对相关内容抓住特征进行细致刻画外,巧用合适的词语,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使文章富有极大的感染力。
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而使人物形象鲜明,增强了艺术效果?
【方法点拨】通读全文,从文中找出运用对比手法的相关内容,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地分条概括,做到条理清晰。
【理解突破】文章从以下五个方面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①把天气的阴冷与作者在内山书店里得到的精神温暖进行对比;
②把“西装同胞”的嘴脸同外国友人的同情进行对比;
③把作者打算购买内山老板诚心推荐的译著同鲁迅推荐他人之书对比;
④把旧社会对普通工人的轻视、虐待同鲁迅先生对工人父亲般的慈爱态度对比;
⑤把鲁迅先生对黑暗势力的无比憎恨同他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关怀进行对比。
从以上分析可知,在写作时运用对比手法,不仅可以使描写更为突出,还可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让人感受更强烈,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可借鉴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