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颗枸杞豆》同步练习
【模拟练习】
1.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
朝鲜一意孤行,进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在国际社会引起轩然大波。
B.
历史老师给我们讲了当年抗美援朝战争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C.
写成一本书一直是我的理想,有本书面世,我就会成为著作等身的作家。
D.
泰州作为一座文化名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每年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下列有关课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我的老师》一文所写的七件事情,按照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的顺序安排。七件事情中既有直接写蔡老师对“我”的教育和爱护,又有写“我”对蔡老师的挚爱和思念,表现了师生之间浓厚的感情。
B.《三颗枸杞豆》这篇散文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启示人们要珍惜时光,认准目标勤奋刻苦,持之以恒地追求,否则将会一事无成,悔恨终生。
C.《一面》对鲁迅作了三次集中的肖像描写,不必重复,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部分,是人物形象随着“我”的观察和感受,逐渐丰富清晰起来。
D.贾平凹的《月迹》一文按照“盼月一寻月一议月”的顺序展开,孩童的形象鲜明而突出,文章中的奶奶这一人物也不可或缺,她仿佛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她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们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3.
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
A.
一绺一绺的阳光,像金色的丝绸。
B.
那两只眼睛,像开得大大的窗户,嘴唇发紫,像成熟的桑葚。
C.
他仿佛没有看见我,慢慢地抬起右臂,将手向阳光里伸去,手指上,捏着一朵野豆角花。
D.
里边又有两片小花瓣,像衣服的领子,护着一个耳坠一样的小苞。
4.
在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的一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
生命中没有导演,谁都无法为自己的人生进行彩排。但我们可以是编剧,把生活变成我们想要的体裁:那些风花雪月的浪漫可以改编成诗歌,那些柴米油盐的琐碎_________,那些坎坷不平的经历_________。让你的人生时而像水一样流淌,_________,时而像山路一样跌宕起伏,_________。
生活是一座杂乱无章的素材库,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编剧。
①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②可以改编成散文
③悠闲而又充满诗意
④可以改编成小说
A.
②①④③
B.
②④①③
C.
④②③①
D.
②④③①
5.
体会下面句子的妙处,并仿写一个句子。
例:这时,太阳快要西沉。透过林隙,我看见它像一个红色的车轮,就要滚进西边的山沟里去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真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蔷薇几度花
①喜欢那丛蔷薇。
②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爬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青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人买的是记忆,有的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待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是五十多年。他是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手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因喜欢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
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
(11)“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
(12)“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13)“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14)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证,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了。又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吧。
1.
第⑨段的记叙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⑥段中“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记忆”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稀奇”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的“我”对挑糖担老人是怎样评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蔷薇”在文中的作用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作者认为,人生最好的状态是“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而有人认为“努力,拼搏,追求”才是人生的最好状态,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模拟练习】
1.C
2.B【解析】B项中《三颗枸杞豆》是一篇小说。
3.C【解析】C项虽然用了比喻词“仿佛”,但是并不含具有相似点的本体和喻体,句子中只有用“仿佛”来表明他的状态。
4.D【解析】根据“柴米油盐的琐碎”,可知第一空应填②;根据“坎坷不平的经历”,可知第二空应填④;根据“人生时而像水一样流淌”,可知第三空应填③;根据“像山路一样跌岩起伏”,可知第四空应填①。
5.妙处: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太阳西下时的形状和动态。
仿写示例:这时,月亮快要下山。透过云层,我看见它像一个金色圆盘,就要掉进西边的山洞里了。
【解析】例句的最明显的妙处是它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写时,要看清例句的句式特点,包括结构和修辞特征,尽量做到句式相同,结构相似。
【中考真题训练】
1.
插叙【解析】记叙文的顺序有顺序、插叙、倒叙三种。就本题来说,第⑨段交代了老人的生活背景和过去的历史,为整篇故事交代了原因,所以,就记叙顺序来说,属于插叙。
2.
记忆:①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②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
稀奇:①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②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
【解析】本题是对关键词语含义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时,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用自己的话来概括。“记忆”可从第⑤段中对“那时候”的回忆中提炼。“稀奇”可联系破折号后面的句子来理解。
3.
(1)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蔷薇花的不张扬、素雅。
(2)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4.
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解析】本题可在文章中找原文回答。作者以花喻人,而在文中最后用两句诗赞美了蔷薇花,后面更是直接点评了蔷薇花——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
5.
①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象征老人的品格;④比喻人生的最好状态;⑤烘托老人的形象。
【解析】一般地,文章标题有如下作用:①贯穿全文的线索;②表明写作对象;③关联主要情节;④透露情感主旨;⑤寓意含蓄,引人深思;⑥制造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解答本题,可围绕这几个方面来思考。
6.
示例:我赞成人生需要努力,拼搏,追求。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稍有松懈便会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且不说“落后就会挨打”,掌握先进的科技,本身也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可以更舒适、更美好。
【解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能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同步解读
考点1:如何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
【方法点拨】成语是俗语的一种,是指语言现象中常用而又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它结构凝练而富于表现力。恰当地引用成语,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使文章言简意赅,并增加表达的广度和深度。反之,则容易产生误解,甚至闹出笑话。
中考对成语或俗语的考查的主要题型有:成语的书写规范,找错字,改错字;在具体语境中正确选用成语,找加点成语使用准确或不当的选项等。其中以辨析加点成语的使用是否恰当最为常见,这种考题的特点在于要求直接辨析成语在句中运用恰当与否,没有提供可作比较的其他成语。这对我们了解成语意思,掌握辨析方法,理解和把握语境的要求更高。
但就中考而言,所考成语都是平时常见的。而又容易用错或用得不恰当的成语,并不偏、也不难。所以平时要注意积累,不要将精力放在冷僻的成语上。
平时积累成语时要注意:①成语读音和写法要规范;②要正确理解成语的意义;③了解一些成语的典故,尤其是与课文和课外名著相关的。在辨析成语使用是否恰当时,则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多加注意:①弄清成语含义,切莫“望词生义”;②看感彩是否恰当;③看语义轻重是否得当;④看成语是否“一语多用”;⑤看成语的形容对象是否正确合理;⑥看语体色彩是否合乎语境;⑦看成语与其他成分搭配是否恰当;⑧看成语是否符合使用习惯。
【点击考例】
[模拟练习,第1题]“著作等身”指著作堆叠起来和身体一样高。形容著作很多。C项中只是“有本书面世”显然不能用“著作等身”来形容。
考点2:如何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深刻含义?
【方法点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联系上下文是理解句子含义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含义深刻的句子一般是在事件或情节的推进中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引起读者思考,引发读者感悟。因此我们必须联系上下文细细品读,句子含义便会迎刃而解。
2.
抓住关键字词体会句子含义
抓住关键字词,也就抓住了句子的句眼,把住了句子的“脉”,理解起来就简单了。
3.
联系生活实际揣摩句子含义
有些句子在无法用言语阐明时,可以用自己的体验来阐述。例如《落花生》一文中“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句话,就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说出清洁工人不讲体面却对人有好处;一些小偷,虽穿得体面但对别人没有好处。
联系时代背景挖掘句子含义
有些文章和我们的生活联系不太紧密,特别是一些创作年代较远的文章,由于不熟悉时代背景,因此理解起句子含义来也无从下手。这时,应先弄清文章的写作背景,联系背景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点击考例】[中考真题训练,第3题]本题是对重点句子含义理解能力的考查。解答本题,要看句子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也可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联系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分析它们在具体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重点难点突破
1.本文告诫我们要抓住时间,珍惜生命,但一点也不像说教,反而让人读起来津津有味,这是为什么?
【方法点拨】通读全文,可从作者写作本文的表达技巧方面来分析。
【理解突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有如下三个方面的明显特征:
1.
描写生动,刻画细致
首先是环境描写生动细致,富有感染力。尤其是文中对小山沟、小树林、阳光、蝴蝶、太阳的描写,把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们面前。其次是人物描写生动传神。本文着重写了三叔的动作、神态以及与“我”的对话。三叔把手“向阳光里伸去”,“仔仔细细地望”,“凝神望着这朵花”,把花“擎在我的眼前”,两次说“太迟了”,两次写他怪异的声音。这些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他对这个世界上一草一木的留恋和对自己虚度一生的悔恨。
2.
运用修辞,文采飞扬
文中用的比喻较多。比如说金巴牛的壳“看起来就像一个金质的盾牌”,写三叔的眼睛“像开得大大的窗户”,还有写野豆角花的花瓣、阳光等多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事物描绘得生动形象。特别是用三幅画和三个“○”来比喻三叔的三个理想和一事无成的结果,不仅形象,而且含义深刻。
3.
语言深刻,给人启迪
如文中“我”和三叔关于太阳的对话。三叔说:“我以前老足忘记了去捉它,让它在我头顶上溜走几千次,上万次,我仍没有想到要捉住它!”捉住太阳就是捉住时问,捉住生命。“有点烫手,还得费点力气”让我们明白了要把握时间,把握生命,就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综上所述,文章中适当运用生动的描写和合理运用修辞,不仅使文套文采飞扬、语言传神,还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增添不少情趣。
2.
你如何看待“三叔”这个人?从他身上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方法点拨】可结合文中对“三叔”的相关描写以及与“三叔”有关的事件综合分析。分析时,一定要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自己得到的启示。
【理解突破】三叔在文中出现时就已经病人膏肓,他是一个可怜的失败者。这些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他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又赤裸裸地回去,什么也没带走,什么也没留下。
他的一生一事无成,不在于他没有远大的理想,而是因为他的志向太多了,在众多的理
想中,三叔将最重要的筹码丢了,那便是意志。在失败与挫折中,他只懂得逃避,经不起考验,这样一个不敢于面对挑战的人又怎么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呢?三叔的一生中只会立志,而不是勤奋努力,这说明什么?
我们知道,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在于他要立长志,而不是常立志,要为了实现理想去努力。也许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中泥泞不堪、曲曲折折,也许,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总在跌倒,可是眼前一个个困难。一个个挫折,又代表什么呢?只要我们有恒心,只要我们永不消沉,只要我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什么事情都可以办到。
由此看来,一个人如果总是天马行空地大讲道理,大讲自己的恒心、决心,而不去努力,不付出实践,终将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