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划准节奏,揣摩文言文诵读的技巧。
2、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3、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4、学习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教学重难点:
1、弄清本文的层层深入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2、理解标题的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
2、了解有关作者的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二、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1、读准生词的音。
舜()畎亩()傅说()
胶鬲()拂乱()拂土()
2、读准句子的停顿。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2)曾益/其所不能。(3)入则/无法家拂土。
3、多种形式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及停顿,读得嘹亮通畅。
注:回顾冰心《成功的花》,思索成功背后的艰辛。
了解孟子的相关情况。
学生自由朗读生词,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读准个别句子的停顿。
三、再度课文
1、学生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解释重点词语。
(1)发(2)举(3)于是人也(4)苦(5)劳(6)饿(7)空乏(8)拂乱(9)动(10)忍(11)曾益(12)过(13)衡(14)征于色(15)入(16)出
2、文中几个通假字曾、衡、拂。
3、翻译文句、疏通文意。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学生参照注释及工具书解释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两两结合说说。
班级内展示。
学生参照注释及工具书准确翻译重点句子、流利地疏通全文。
组内交流、班级内展示。
四、思考分析
1、思考:这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思考:作者举例想论述什么?(从文中找出原句)
3、举三个就够了,你怎么看?
明确:雄辩气势,充分论据,有说服力。
4、师小结:这是造就人才的客观因素。
注、从文中找出提到的几个人物,思考他们的共同点
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句。
班级内展示。
请你从历史或现实中,列举一个经受艰苦磨难,终于成就了不平凡事业的人物事例。
五、深入探究
1、本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什么?
2、思考:用自己的话概括人常遭遇哪些困境?
经过痛苦斗争过程而得到的好处是什么?(用文中的三个字概括)
3、思考:造成一个国家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4、从本段推出原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用原文中语句回答)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思考: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哪些?
注、学生思考从正面论述了什么反面又论述了什么。
组内交流、班级内展示;从文中找出原句。
班级内自由展示、评析、明确。
归纳文章使用的论证方法。
组内讨论、班级内交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教学重难点:
1、生字、词以及作者体裁的把握。
2、体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精神。
教学方法:
抢记法,比赛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辩论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句名句的作者是谁?(孟子)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用两分钟时间抢记和作者有关的文体常识。
(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亚圣”,名轲,字子舆。文章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课文选自《孟子》,它是孟子及其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他主张“仁政”、“民贵君轻”。)
(板书课题、作者、体裁)
二、自渎课文,检测生字词等预习情况。
1、给生字注音并解词。(将全班分为两大组,请每小组的最后一位同学上台来各写一个,分别计入两大组的比赛成绩。)
畎(quan)亩:田间水沟付说(yue)
曾(zeng)益:增加胶鬲(ge)
拂(bi)士:同“弼”,辅佐君主的贤士拂(fu)乱:违反、阻挠
2、写出文中三个通假字的本字和意思。
曾:同“增”,增加衡:同“横”,梗塞,不顺
拂:同“弼”,辅佐,辅弼
3、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
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
忍(使······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4、古今异义词。
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
5、多义词。
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从)而:而后作(承接连词)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而死于安乐也(并列连词)
征于色(在)
生于忧患(由于,在)
发:发于畎亩(举,被任用)是:于是人也(这样的)
发于声(表现)今义,判断动词
拂:行拂乱其所为(阻挠,违反)
拂士(同“弼”,辅佐,辅弼)
6、特殊句式。
A、状语后置B、被动句
a、舜发于畎亩之中(被任用)b、付说举于版筑之间(被选用)
c、胶鬲举于鱼盐之中(被选用)d、举于士(被录用)
e、孙叔敖举于海(被起用)f、百里奚举于士(被起用)
7、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到的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A、举市故所以征作。
B、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学习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个人成才与国家存亡)?
5、齐读写个人成才的主观条件的句子(征于色,发于声),写成才的客观条件的句子(思想、生活、行为)。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6、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
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
9、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四、拓展:
1、学了课文,你打算怎样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使自己的人生之花开得更灿烂、美好,使自己的未来日子更幸福?(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增长才干,有所作为)提示:其实同学们不畏严寒,不怕酷暑,每天坚持来上学,这种恒心与毅力让人佩服,你们在老师眼里就是最优秀的。
2、辩论。
上回搞的那次辩论赛后,我们的一位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想那天,我一人舌战群雄,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只要一想起,就豪气顿生。......”可见辩论的白热化程度。今天我们以“只有逆境才能出人才”这个观点为辩论题目,赞成和反对的双方都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认识到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出人才,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主观愿望和努力)
五、作业:
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