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课件 (共8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课件 (共8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18 12:5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3张PPT。李商隐诗两首人教课标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 第二单元 当盛唐的足音渐渐远去,唐帝国一天天走进暮秋之年。即使是天才的诗人,也只能为即将消逝的王朝轻唱一曲挽歌。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样一位天才的诗人,走进李商隐的心灵世界。导入新课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理解《锦瑟》的典故和两首诗的意思,背诵两首诗。
2.欣赏《锦瑟》的朦胧之美,体会《马嵬》的艺术手法。
3.理解《锦瑟》的多种意蕴和情感,理解《马嵬》的深刻寓意。学习目标李商隐名句集锦:夕阳无限好, ___________________。何当共剪西窗烛,_________________。身无彩凤双飞翼,________________。天意怜幽草,_______________。只是近黄昏却话巴山夜雨时心有灵犀一点通人间重晚晴相见时难别亦难,_________________。春蚕到死丝方尽,________________。东风无力百花残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他年轻时受令狐楚(牛党)赏识而中进士,后来又被王茂元(李党)招为女婿,因此牛党认为他背恩负德。牛党掌权后,他一直在政治上受到压抑,郁郁不得志,成了牛、李党争的牺牲品。46岁时死在荥阳。作者介绍 李商隐(约813—约858)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xī)生,有《李义山诗集》。
他十六岁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二十五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可就在这时,令狐楚染病去世。没了生活依靠的李商隐,一时茫然不知所措,恰也是这个时候,属于李党的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因爱慕其才,聘请他去府中掌书记,并且还把女儿嫁给了他。原先李商隐出自令狐楚门下,自然被归入了牛党的阵容;现在李商隐又成了李党的东床快婿。“忠臣不事二主”,而李商隐却如此轻易地“改弦更张”,于是,他的一生便始终伴随着牛党人的咒骂、诋毁、中伤,最终他也就成了那政治旋涡中的溺水者。李商隐
政治溺水
早年有经世济国的理想,关心民生疾苦,写诗揭露现实的黑暗,对唐王朝的没落衰微无限伤感。但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困顿,政治斗争的残酷,使他逐渐遗落世事,他自知回天无力,就转而退守个人感情世界中。其诗有的直接表明对时政的态度;有的托古讽今,歌咏历史题材;有的抒写朋友生死之情;有的感伤身世。这些复杂的内容几乎都与他的身世遭遇有密切联系。 其诗构思新巧,语言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意味深长,卓立于晚唐诗坛,颇受后人喜爱。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较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一生约创作六百多首诗,有《李义山诗集》。他写了大量抒情感怀类诗篇,尤以晚年的无题诗和咏史诗成就最大,本课的两首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锦瑟》抒写个人情感,《马嵬》咏叹历史兴衰。【伉俪情深】? 李商隐26岁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僚,并爱上王茂元之女。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李商隐和王家七小姐举行订婚仪式。正月初五,举行结婚仪式。结婚后感情殊好。有一首思念爱妻的《夜雨寄北》,仍然为现代人称道。?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翦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公元851年,李妻早逝,李商隐写了一些诗怀念她。逢着美景良辰,则怀念当时欢爱,而无时无刻不悲悼,见一花一草也要寓意兴悲,自此以后,李商隐每逢七夕必有一诗。直到四十五岁,壮年时即郁郁而殁。
  李商隐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李商隐一生又为情所困,为情所累,留下了这么多哀婉艳丽的诗篇。真可谓:诗人不幸,诗歌幸。  作此诗时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
  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诵读时要放慢速度,本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诗”,只是以开头二字为题。
  李商隐的诗语言清丽,感情哀怨,境界朦胧,解读极为不易。古来解此诗者有几十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写作背景他的诗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
“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元好问 “义山的《锦瑟》 、《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 , 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 。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 , 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 梁启超《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后人对《锦瑟》的解读:
1、对亡妻的深情悼念(悼亡诗)
2、思念而不能相聚的痛苦(爱情诗)
3、作者的身世自伤(咏怀诗)??1、请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惘 然 马嵬
宵 柝 晓筹
2、请谈谈读诗的感觉。(wǎng)(wéi)(xiāo)(tuò)(chóu)读诗歌,初谈感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琴为什么要有有五十根弦,每根弦都让我追思美好青春。  我曾经像庄周梦为蝴蝶一样沉迷在美好的境界中,最终我只能像望帝那样,把自己的伤心托付给杜鹃。  我的眼泪止不住地流着,过去生活的图景如同蓝田玉山上的缕缕玉烟,依稀可见。  这种悲欢离合的感情岂待如今追忆时才有,在事情发生的当时就已经感到惘然若失了。诗中写了哪些典故?
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给我们怎样的感觉?读诗歌,初识典故。理解题目。读诗歌品语言,析情感。 “瑟”是一种弦乐器,但与其它弦乐不同,有五十弦。《汉书?郊祀志》记载:“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为二十五弦”,谁曾想“五十弦”之“锦瑟”比之琴、筝,原来竟附有如此悲切的情愁。而“锦瑟”是绘有花纹的瑟,非常华美的瑟。这华美的瑟究竟有怎样美丽的故事,会引起诗人怎样的情思呢?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无端”是无缘无故,没有来由的意思。无问处发问说明诗人情绪强烈浓重,迫切需要宣泄。
锦瑟五十弦,音节最为繁复。听锦瑟之繁弦,联想到年华往事的繁多。
起兴、联想的手法。首联(1)‘无端“是什么意思?此句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由“五十弦”的锦瑟联想到什么?此处运用了手法?本联可以理解为诗人在某一天回首青春往事而引发的一生感慨。 理解首联。“无端”一词有何含义?“一弦一柱思华年”呢? “无端”,没有来由的,无缘无故的。“无端”一词使锦瑟一下子有了生命,这抑郁的感叹像在说,并非瑟自己情愿有这五十根弦,而是天生这么多,无可奈何呀。瑟上每条弦、每根柱都牵着诗人深藏心底的一段怀恋和伤痛。两个“一”字,更加强“五十弦”之繁多的感觉,既暗示感觉的细致繁复,也暗示悲哀的沉重缠绵。这两句是诗的总起。“庄生梦蝶”——诗人美好却又十分虚缈的心灵寄托;
“杜鹃啼血”——诗人无限的悲感、难言的愁绪与怨愤。
“晓、春”——似乎蕴含了诗人对人生之路的光明与生机的一种期盼。用典颔联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情绪? 1.庄周梦蝶——美好、扑朔迷离。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翩翩起舞的蝴蝶,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寓言表现了庄子的“齐物”思想——人们如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把外物与自身等同看待,就无往而不快乐。 执着、哀伤、凄美。望帝是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的称号。传说他禅位于人,自己隐居山中,后来国君昏庸、国家衰亡,他悲痛异常,死后灵魂化为杜鹃,暮春而鸣,泣血哀啼“不如归去”,哀痛春去国亡,啼声悲凄。2.望帝啼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颈联“沧海、明月、明珠、泪珠”,这一连串凭借联想交融起的意象,幻化成了一个难以分辨的可望而不可即的又带有哀婉的妙境;
“蓝田日暖玉生烟”代表了一种异常美好的理想景色,只是它只能远观,不能把握,也无法亲近。用典两幅画面运用阴阳冷暖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感情、执著的爱慕和无尽的哀思怅惘。
3、鲛人泣泪——
《博物志》里有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传说南海有鲛人,能织丝绸,哭泣时眼泪变成闪亮的珍珠。 纯洁、破灭、凄美。4、暖玉生烟——美好、迷惘、飘渺。传说蓝田美玉深埋地下,不为人所见,但它那温润的精气却能透过泥土,烟雾般升腾到空中,阳光下见得分明。中唐诗人戴叙伦曾说:“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共用了四个典故
庄生梦蝶化蝶——
望帝魂化杜鹃——
南海鲛人珠泪——
蓝田山产玉——
四个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怅惘、悲伤的内心情感,带给读者的是一种扑朔迷离的意境。2.本诗中间两联用了哪些典故?这些典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情调?塑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对美好过往的追忆无限的悲伤、难言的愁绪与怨愤。对梦想和理想破灭的伤心梦想理想破灭后的迷惘“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尾联诗意:如此哀怨怅恨的情怀哪里是现在回忆才感到的啊,在当时就已经令人惘然无措了。既然此等情怀在当时就如此,那么今朝追忆此情又会惹起怎样的怅恨,怎样的哀怨,怎样的苦痛呢?
诗人直抒胸臆、回环往复地表达了自己的怅惘苦痛。尾联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此情”指颔、颈两联中所写的“晓梦”之痴迷、“春心”之深挚、“珠泪”之哀伤与“玉烟”之迷惘,种种情事岂待成为追忆时才感哀痛,华年流过时便已体味到其中的苦涩悲哀。在暖玉生烟的缥缈里,诗人回望华年往事,追忆往日情缘,空留当年的怅惘,令他再次嗟叹。“惘然”一词使一切都限于怅惘迷失中。 诗人隐去平生之事,缘情造物,含蓄委婉抒写自己的坎坷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恋人生离、爱妻死别、盛年已逝、抱负难展、功业未建……幡然醒悟之日已风光不再。一曲《锦瑟》弹罢,一个憔悴的背影消逝于凄婉的琴韵,留给读者无尽的怅惘。也正因诗作这哀伤、朦胧的色彩氛围,才显得荡气回肠,让我们千古传唱、永久回味!读诗歌说内容。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一根弦、每一根柱,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
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一只蹁跹的蝴蝶,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
明月临大海,闪烁着鲛人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云霄。
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诗歌内容:??
诗的情感:
诗的写作特点:起兴,联想,直抒胸臆(首联)锦瑟牵情,回首往事
(颔联)往事如梦,感伤深沉
(颈联)对月而泣,美梦如烟
(尾联)追忆此情,当时惘然 追忆华年的迷惘与感伤大量用典(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着眼于从原典中生发诗意的联想,借以传递情绪和感受。 ) 诗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诗人46岁罢官回家闲居,不久病故。一般认为此诗是诗人晚年对一生遭际感慨之语。按常理,首联以“思年华”开始,下面应是对往事的具体回忆,但诗人却没有这样写,只是引用典故表达对往事的感觉。诗人伤感怀恋的究竟是什么?是悲叹自己怀才不遇?是悼念亡故的亲人?是怀恋自己美好的恋情?还是对其它别的什么的怀念?请将整首诗内容贯串起来谈谈自己的看法。(1)相思说:思念恋人不能相聚的痛苦。 看到“瑟”,想到琴瑟和谐的恋情。看到“锦瑟”,想到恋情的华美。锦瑟,你为何无缘无故有五十根弦,如此华美、丰富,每一弦、每一柱都勾起我对恋情的记忆。感觉幸福、遥远又迷惘。像庄生梦蝶一样如梦如幻,像望帝化鹃泣血哀啼一样执着和凄美。感觉恋情如沧海明月中鲛人哭泣的眼泪化成的珍珠一样晶莹、纯洁,又如蓝田暖日里美玉所升腾的缭绕烟云一样可望不可及。多想把这份记忆珍藏,可在过去恋情发生之时就已迷惘!(2)悼亡说:对亡妻的深切悼念之情。 “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朱彝尊——《李义山诗集辑评》)亡妻生前擅弹瑟(3)自伤说:诗人独自哀伤之情。 锦瑟呀,你为何要有五十根弦,如此华美、丰富,每一弦、每一柱都让我想起过去的青春年华。感觉是那样美丽、虚幻、飘渺、伤感。自己曾如庄生梦蝶一样追逐美好梦想,曾如让贤亡国、化鸟悲啼的望帝一样执着。可理想未能实现,自己如沧海朗月中的鲛人泣泪为珠,虽然是沧海遗珠,未受重用,未展抱负,但依然如明珠一样,闪亮依旧,晶莹依旧,纯洁依旧,丝毫不减高洁节操!可毕竟美好年华和理想如蓝田暖日中的美玉升腾缭绕起来的烟云一样可望不可及。年华和理想多么美好,真想永远珍藏,只是当时心中已是迷惘一片,而现在才终于明白。 “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诗集辑评》) 本诗呈现的是一些似有实无、却又分明可见的意象:庄生梦蝶、杜鹃啼血、良玉生烟、沧海珠泪,这些意象构成的不是一个有完整画面的境界,而是错综其间的怅惘、感伤、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弥漫着这些情思的心象。诗歌具有怎样的艺术特色?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色?五读诗歌品艺术 诗的境界超越时空限制,真与幻、古与今、心灵与外物之间也不再有界限存在。几个在逻辑上并无内在联系的意象和贯串这几个意象的迷惘感伤的情绪。喻体本身带有朦胧性质,而本体又没有出现,诗歌就自然构成多层次的朦胧境界。诗歌艺术特色:
哀怨的基调??
凄迷的意境??
华美的语言? 这首诗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情感。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为了表现复杂矛盾甚至怅惘莫名的情绪,作者把心目中的朦胧图像,化为恍惚迷离的诗的意象,遂行成如雾里看花般的朦胧诗境,词意飘渺难寻。怎样理解《锦瑟》表现情感的手法?【锦瑟遗情】 《锦瑟》?是李商隐诗集的第一篇,也是一道千古谜。这首诗辞藻华丽,用典殊多,晦涩难解,历来众说纷纭,无人能彻解。
诗歌通篇追忆往事,以朦胧的意象表达诗人无限迷茫的心境,反复抒发感情破灭、理想成灰的无限感慨和遗恨,其中的爱情、怨恨、惆怅和迷惘,该是怎样的哀恸?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有人说表达的是对爱人的思念,有人说表现的是对政治理想的追寻,其意象也是具有朦胧多义的特点,“诗无达诂”,言之有理即可。 李商隐无意于当时的党争,却又身陷其中,既为牛党之令狐楚所怨,又被李党之王茂元所疏。而前为赏拔之恩主,后为翁婿之至亲,所以他一生抑郁,其忧时忧国之心,自伤身世之慨,难以直言,只有把真实生活的体验,揉入自己心灵的幻想之中。他的作品既非纯粹写实,也非纯然幻想,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到不同的感受,赋予不同的意义,这就造成了其诗朦胧多义的特点。结 语马嵬(其二) 安史之乱潼关被攻破时,唐玄宗逃往蜀地避难。随行军队行至马嵬驿(今天的陕西兴平西)哗变,杀死杨国忠,并要求杀死杨贵妃。唐玄宗被迫令杨贵妃自缢,史称“马嵬之变”。后代许多诗人都写了有关此事的诗歌,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咏叹这一历史事件的诗有两首,这是其中第二首。解题导入背景简介 李商隐恩师令狐楚仙逝,他送灵回京至马嵬,远望杂乱的长着灌木丛和荒草,有的地方露出黄土,给人一种枯败苍凉之感的马嵬坡,有感而吟《长恨歌》。一边的七师哥于是激义山道:“驴背上吟诗,颇有情味,何不以《马嵬》为题,吟咏一首呢?”
李商隐于是吟《马嵬》(其一)(其二)两首诗,借古讽今,以唐明皇时期马嵬事件的藩镇之乱讽刺当时甘露之变的宦官专权。因此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咏史诗。 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继而潼关失守,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都市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马嵬之变 “甘露之变”
公元835(大和九年)11月21日,27岁的唐文宗在大明官紫宸殿和李训等人,试图诛灭宦官,夺回皇帝丧失的权力。随以观露为名,将仇士良骗至禁卫军的后院欲行刺,后与以仇士良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发生了激烈冲突,结果李训、王涯、舒元舆、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株连甚众。 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刘禹锡《马嵬》“天子舍妖姬”
刘畋《马嵬》
“总是圣明天子事”一读诗歌谈感受。你读出了什么?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夜里空听到禁卫夜间巡逻时的梆子声,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这一日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牛郎一年才会面一次。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普通百姓夫妻恩爱,长相厮守。整体感知诗意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马嵬(其二) 李商隐海外徒闻更九州,
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中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可是缘分已尽,于事无补。
以此来讽刺唐玄宗的痴心妄想首联中的“更”字是 的意思。“海外还有九州”,这既是战士们对唐明皇的迎合,也表现了唐玄宗的痴心妄想——他多么希望海外真的还有一个九州,而在那里又真的发现了杨贵妃呀!一个好色误国的昏君形象跃然纸上!还有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反衬手法
“鸡人报晓筹” 反衬“虎旅传宵柝”,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传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
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又是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
“虎旅传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意思是:“虎旅”虽“传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 首联“徒闻”的“徒”和颔联“空闻”的“空”两字都是“空”的意思,为何不用同一字?一是因为诗中避免出现相同字,二可能因为“徒”和“空”给人的听觉效果不同。“徒”字的“空”的意思需要人想想才能明白,“徒闻”是“没有根据的传闻”;而“空”字直接给人一种失落、空落落的感觉,让我们仿佛看到唐明皇在逃亡路上的夜晚独立军营中空落落的听到夜间巡逻兵士的梆子声那种失魂落魄的样子,如临其境。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
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
两相映衬,杨贵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尾联包含强烈的对比。
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尾联中的“如何”是何意?为何唐玄宗一个开创盛世的天子,却不如一个普通人家那样夫妻团聚、幸福美满,而落个与爱妃永远分离的无奈结局呢?这正是诗歌深刻的讽刺意义。通过鲜明对比看出,昔日唐明皇是如何的骄奢淫逸、意气洋洋,而今日安史之乱、马嵬哗变、爱妃缢死,又是何等凄凉和可怜!而这昔日的骄奢淫逸正是今日的凄凉可怜的根本原因!读诗歌,体会叙事的委婉,初步理解内容。1.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每联所叙述的事件。贵妃缢死、玄宗逃难、军队哗变、帝妃永离。贵妃缢死君王怅,玄宗逃难奔蜀忙。
军队哗变马嵬殇,帝妃永离空断肠。2.请给每个四字短语补充三个字,创作一首绝句,概括原诗的内容。贵妃缢死君王怅,玄宗逃难奔蜀忙。
六军哗变马嵬殇,
帝妃永离空断肠。
玄宗逃难奔蜀忙,六军哗变马嵬殇。贵妃缢死君王怅,
帝妃永离空断肠。3.如果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应怎样排列?哪种排序表达效果更好?首联:以否定没有根据的传闻委婉告诉我们:贵妃已死,二人夫妇缘分已经断绝。
颔联:以玄宗听到声音的不同、生活环境的改变告诉我们:玄宗正在逃难路上。
颈联:以“六军一同驻马不再前进”委婉告诉我们:军队发生了哗变。
尾联:以“四纪天子不及普通百姓夫妻恩爱长相厮守”委婉告诉我们:唐明皇已经与杨贵妃永远分离。4.每联的新诗句与原诗句相比,叙事手法有何不同?哪种效果更好?5.李商隐为何要运用委婉手法表达情感? 首先是个性使然,更重要的是时代原因。他要讽刺的对象是唐明皇,而他正生活在晚唐,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唐朝皇帝怎么允许他明目张胆讽刺自己的祖宗?他只能采用委婉手法表达思想,而这更体现了文学的美——委婉和含蓄。读诗歌,体会反衬手法,进一步理解内容。为了达到讽喻的效果,这首诗每联都运用了对比和反衬手法,请找出来,说说反衬了什么。 不能预料—— 缘断悲凉
今日狼狈—— 昔日安逸
缢死可怜—— 骄奢淫逸
无奈—— 美满他生今生空闻此日四纪天子无复当时普通卢家对比反衬四读诗歌,品语言,解主题。 诗歌有很多副词恰切传达了诗人的情感,找出来说说其表达效果。 3、尾联中的“如何”是何意?为何唐玄宗一个开创盛世的天子,却不如一个普通人家那样夫妻团聚、幸福美满,而落个与爱妃永远分离的无奈结局呢?这正是诗歌深刻的讽刺意义。通过鲜明对比看出,昔日唐明皇是如何的骄奢淫逸、意气洋洋,而今日安史之乱、马嵬哗变、爱妃缢死,又是何等凄凉和可怜!而这昔日的骄奢淫逸正是今日的凄凉可怜的根本原因!章法结构倒叙本诗叙事结构特点? 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先有“马嵬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从整体上,一波三折;
从局部上,倒叙突出因果.? 倒叙回往反复,
一唱三叹,
意味深长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拓展延伸,深解主题重色 有关唐玄宗与杨贵妃,白居易《长恨歌》中有这样的描写: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长恨歌 白居易恃色
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弦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长恨歌 白居易逸色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白居易 长恨歌 陨色长 恨 歌原本励精图治的一代圣君,已蜕化成一个骄奢淫逸的昏君!他宠幸杨贵妃,并因裙带关系重用纵容杨国忠为代表的杨氏外戚,而自己终日沉湎声色、不理朝政,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把个好端端的大唐帝国弄得七零八落,使人民蒙受深重灾难!就是到了安史乱军攻破长安、逼得他仓皇出逃的路上,面临“六军同驻马”实行兵谏的严重关头,他也并没真正悔过,而只是在无奈之下赐他所宠爱的杨贵妃一死。可谓始终不悟、咎由自取!这是唐王朝的悲哀,更是遭受离乱之苦的人民的悲哀!李商隐的咏史之诗,目的在于讽劝当时的皇帝能够吸取历史教训,不重蹈历史覆辙!但是哪个昏庸的统治者能够听进他们的肺腑之言! 李商隐的《锦瑟》等无题诗哀叹自己坎坷的家世、身世,《马嵬》等咏史诗哀叹多难的时世、国世,李商隐——这个忧郁的时代歌者,他用自己天才的诗情,以含蓄、朦胧、凄美的笔调为我们吟唱着唐王朝最后的挽歌。请参看《唐诗鉴赏辞典》等有关书籍,上网搜集有关资料,以“我心中的李商隐”为题写一篇文章。结语与作业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