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5张PPT。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涵义解说】
所谓咏史诗,是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有所感慨而创作的诗歌;
所谓怀古诗,则是指因登临古地、凭吊古迹,追念往事,抒发感慨而创作的诗。
一般来讲,咏史怀古不只是叙古事,而且会融入自己的感受和评论,或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对现实的关注。
马嵬(其二)
李商隐 一、要弄清史实 弄清史实,是指了解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关人物和用典(对于典故不仅要了解典故本身的内容,更要明确作者用典的目的)。 马 嵬 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历史人物:唐玄宗 杨贵妃
历史事件:①唐玄宗的召魂之举
②马嵬兵变
③唐杨的七夕盟誓马嵬之变公元756年初夏,安禄山大军逼近长安,长安城岌岌可危。在一个阴雨连绵的黎明,唐玄宗携杨贵妃、宰相杨国忠、太子李亨以及诸皇亲国戚、心腹宦官,离开长安,逃往四川。次日晚行至马嵬驿时,护驾军士砍杀了祸国殃民的杨国忠,并要求唐玄宗立即处决杨贵妃。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杨贵妃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出示问题:1.首联中“海外更九州”使用了什么手法?加上“徒闻”有何作用?2.颔hàn联中“虎旅宵柝”和“鸡人报晓”分别指什么?为何把这两项内容放在一起?3.颈联中“此日与当时、六军同驻马与七夕笑牵牛”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4.尾联发问,为何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莫愁,有何目的?5.本诗在写作结构上有何特点?2.颔hàn联中“虎旅宵柝”和“鸡人报晓”分别指什么?为何把这两项内容放在一起?
首联中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可是缘分已尽,于事无补。——用典。
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也写出了唐玄宗之悲。2.颔hàn联中“虎旅宵柝”和“鸡人报晓”分别指什么?为何把这两项内容放在一起?
颔联:
“虎旅宵柝”为军营内的声音, “鸡人报晓”为宫内声音?。
此时只能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对比,反衬,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处境和心境。“空闻”和“无复”相呼应,表现那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
出示问题:3.颈联中“此日与当时、六军同驻马与七夕笑牵牛”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何用意?“此日” 杨贵妃赐死之日
“当时” 七夕相约之时
对比
“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 “此日”的离散?
【此联运用对比手法,用“此日”对照“当时”,揭露了唐玄宗荒淫误国与今日离散之间的因果关系。】
出示问题:4.尾联发问,为何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莫愁,有何目的?对比。
这一问句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包含强烈的对比。
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讽刺辛辣而深刻。
对比手法及其作用寻仙为妄 死别是实 (此日) (当时) 军中逃难 宫里为乐 马嵬坡赐死 长生殿盟誓 天子不保 百姓可安 讽刺:荒淫误国
借古讽今,以史为鉴,告诫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思想性:
别开生面。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唐玄宗,揭示了唐玄宗自私虚伪的精神面貌。
艺术性:
1.倒叙: 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衬托):暗含讽刺
对这首诗进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徒然留恋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郎织女不了解他俩朝夕相伴,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C 诗的最后一联有什么作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诗的最后一联,有点明题旨的作用。这样写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为什么贵为天子这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宠妃,反而连平民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警示后人要吸取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教训。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过华清宫
吴融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 君王游乐万机轻,
惟此宫中落便干。 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 玉辇升天人已尽,
无人知道外边寒。 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1)①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成阴,温暖如春。
③第二首今昔(或时间):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
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3.象征。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托物言志,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清人冯浩评论此诗“有神无迹”的象征手法高妙无比,请简析其作用。〖试题解析〗前两句诗情画意、生机无限,读者以相似联想也许会意识到这是诗人青年时代豪情壮志的形象化写照。然而,这只是欲抑先扬之笔,后两句笔势陡然一转,寒秋夕阳,枝枯叶黄的杨柳已不堪凄凉,更有寒蝉在其间发出低吟哀鸣,这孤寂凄楚的悲凉意境,是诗人暮年境遇的艺术概括。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显得意蕴深邃。
参考答案: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句句写柳,而全篇不着一个“柳”字;句句写景,句句咏物,而又句句写人,抒发对稀疏衰落的秋柳的悲叹之情。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身世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