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二中高一《师说》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枣庄二中高一《师说》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20 07:55:45

文档简介

师说
制作人:
枣庄二中
课题
师说
课型
文言文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疏通文章字词,了解文章大意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能力点
学习本文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掌握文中重点的诗词,虚词
教育点
1,理解“耻学于师”的原因2,让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重难点
了解文中重点的词类活用现象学习正反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第二教时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师说》的前两段内容,了解了老师的作用,择师的原则和唐代“师道”衰落的状况,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后面的内容,看一看圣人是如何从师的以及韩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上节课的学习情况。1、抽查2—3位同学的一、二节的背诵。2、翻译下列句子①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二、明确目标,安排自学1,给学生留五分钟的时间,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段落浏览一下,并从中找出重点字词,找出其中的词类活用现象2,概括这些段落的大体内容提示自读要求:把弄不清楚的字词圈划出来,使用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讲这些字词的释义查找出来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研读第三、四段,归纳文言要点1、结合课本翻译重点字词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学于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
)之。2、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本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进行归纳,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3、思考探索①第三段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②作者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活动一】小组分工、合作归纳本文重要的文言词句。四、教师重点讲解
一词多义①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择师而教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句读之不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辍耕之垄上②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③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现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小学而大遗位卑则足羞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④指出下列特殊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不拘于时,学于余。【活动二】同学们利用工具书进行归纳整理。五、讨论、点拨探究1: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答案预设)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当今的士大夫之族,不愿意向老师学习,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使得他们自己变得愚昧,不明智,甚至才能都比不上一般的人,即文章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文章对他们有讽刺和批判的意味;二、写这篇文章送给少年李蟠,因为他喜欢学习古文,精通古文,而且能够向老师虚心请教,所以写这篇文章来鼓励他继续学习古文,即文章说的“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易经传皆通习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其实韩愈也是借此提倡当今的学者要向李蟠学习。探究2:韩愈写这篇文章有什么现实意义,从中可看出他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答案预设)我们认为韩愈写作本文是提倡学者要向老师学习,恢复从师学习的风尚。从中可以见到韩愈有一种不顾流俗,独抒己见的非凡勇气和斗争精神。探究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运用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答案预设)我们认为本文主要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主要用了三组正反对比论证:1、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2、对其子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不传也久也,欲人之无惑也难也!从反面批判现象中阐明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活动三】以小组为单位,每组选择一个重大的或者有特殊意义的问题来探究,要求提出明确的问题,并且小组的同学要一起通过辩论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推荐一名同学向老师展示本组的探究成果。1、提高学习发现问题的能力。2、锻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3、培养学生大胆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教师总结:联系时代背景,突破重点和难点,通过对课文的总结,来升华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能力。六、检测反馈1、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2、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活动五】
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交流分享学习收获。组织学生谈自己学习文本的收获。本文从老师的作用、选择老师的标准、师生之间的关系、师道不传的现象、文章的写作目的以及论证方法等方面来阐述了“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中心突出,论证有力,是我们学习议论文的典范之作。教后记
本文难度较大,文言现象出现较多,由于课时安排时间相对较短,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下节课应该留一节课来复习巩固。师说
制作人;
枣庄二中
课题
师说
课型
文言文新授课
课时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知识。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观点,重点学习课文第1、2段。掌握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掌握“师、传、从”等文言实词和“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点
1.
分析评价本文的思想观点。2.
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3.
背诵第1、2段。
教育点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掌握。2.
本文的思想观点。3.
正反对比的论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检查预习[多媒体播放《程门立雪》的视频]同学们,看了《程门立雪》的故事,我们知道尊师重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为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此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板书课题和作者)
师: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的预习成果。(PPT)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古之学者必有师

)今之众人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则耻师焉


小学而大遗


士大夫之族


2作者简介: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世人又称“韩文公”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
“文道结合”的观点。【学生活动:搜集整理相关背景知识。】3解题:“说”这种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以前学过的《捕蛇者说》《爱莲说》《马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的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二、明确目标,安排自学(PPT展示教学目标,并播放录音)[大屏幕:朗诵点拨、初步把握课文内容]1朗诵点拨:(1)跟录音读课文,并标注重点字音、停顿地方。(2)自由朗读,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2初步把握课文内容(设疑讨论交流,了解课文内容)(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百世的名篇佳作——《师说》?(答案预设)我们认为有两个原因:一、当今的士大夫之族,不愿意向老师学习,以向老师学习为耻,使得他们自己变得愚昧,不明智,甚至才能都比不上一般的人,即文章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文章对他们有讽刺和批判的意味;二、写这篇文章送给少年李蟠,因为他喜欢学习古文,精通古文,而且能够向老师虚心请教,所以写这篇文章来鼓励他继续学习古文,即文章说的“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易经传皆通习之,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其实韩愈也是借此提倡当今的学者要向李蟠学习。(3)韩愈对从师持什么态度?当时人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词句。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学生活动】小组分工、合作归纳1、2段重要的文言词句。(PPT展示问题)(一)研读第一段,归纳词句1、结合课本翻译重点字词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
)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
)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
)闻(
)道也固(
)先乎(
)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
)也,夫庸(
)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
)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本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进行归纳,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3、思考探索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二)研读第二段,归纳词句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把本段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进行归纳,以提高文言翻译能力。1、结合课本翻译重点字词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
)耻(
)学于师。是故(
)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
)其身

)也,则耻师焉,惑(
)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
)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
)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2、归纳重要的文言知识。3、思考探索、此段分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四、教师重点讲解(同学们利用工具书进行归纳整理)[大屏幕展示1、2段中出现的重点文言知识]先每组找一个同学回答学生讨论的结果,教师再做总结。明确:
一词多义:①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助词,的择师而教之:代词,这,这些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读之不知: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些辍耕之垄上:动词,到②其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代词,他们的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代词,他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猜测,大概传其道解其惑者也:代词,那些其一犬坐于前:代词,其中词类活用: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用作动词,低于,不及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小学而大遗: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位卑则足羞: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羞耻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特殊句式:1.
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
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3.
变式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古今异义词:学者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所以古:用来……的凭借

今:因果关系连词从……而……古:跟从……并且

今:连词,表示结果或目的。即因此、就小学 古:小的方面学习 今:小学校五、讨论、点拨思考探索:1.为什么要从师?选择老师的标准是什么?明确: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2.
此段分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明确:中心句: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分论点)这段以第一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土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六、检测反馈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1-15题。
二十一日,宗元白: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②”。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③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④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⑤。二年⑥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仆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居南中九年,增脚气病,渐不喜闹,岂可使呶呶⑦者早暮咈⑧吾耳、骚吾心,则固僵仆烦愦,愈不可过矣。平居望外遭齿舌不少,独欠为人师耳。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⑨,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数百年来,人不复行。近有孙昌胤者,独发愤行之。既成礼,明日造朝,至外庭,荐笏⑩,言于卿士曰:某子冠毕。应之者咸怃然。京兆尹郑叔则怫然曳笏却立曰:“何预我耶 ”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非郑尹而快孙子,何哉 独为所不为也。今之命师者,大类此。(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注] ①韦中立:潭州刺史韦彪之孙。柳宗元又有《送韦七秀才下第求益友序》,称“其文懿且高,其行愿以恒,试其艺益工,久与居,益见其贤,然而进三年连不胜”。后于元和十四年(819)中进士第。 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语见《孟子,离娄上》。 ③挈(qiè切)挈:急切貌。 ④屈子赋:指《九章·怀沙》。 ⑤仆来南: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中途又贬为永州司马,故说来南。 ⑥二年:唐宪宗元和二年(807)。 ⑦呶(náo挠)呶:哗闹貌。 ⑧咈:乖戾。 ⑨冠礼:周代二十岁行冠礼。 ⑩荐笏:古代作官者,插笏于绅带。荐,插。1、.下面句子加点的字,注音和释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C
)
A.辱书云欲相师 相:xiāng,互相
B.好为人师 好:hǎo,美好
C.虽常好言论,为文章 为:wéi,写作
D.如是者数矣 数:shù,几次
2、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D
)
A、独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
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B、而 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世果群怪聚骂……,而增与为言辞
C、以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余……作《师说》以贻之
D、则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下列词语的语义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B
)
A、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 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
C、 然后始信前所闻者
D、 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4、柳宗元不愿意“为师”的原因主要是(
A
)
①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②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③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④增脚气病,渐不喜闹 ⑤今之世,不闻有师 ⑥自谪过以来,益少志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5、翻译下列语句。
①辱书云,欲相师。 译文:承蒙你来信,想拜我为老师。
②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
译文:韩愈已经自己充当了蜀的太阳,而你又想让我充当越州的雪。 七、板书设计对
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之圣人——今之众人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
教后记
学生对实词的理解还可以,但对课文的理解有困难,翻译情况也不是很理想,课下必须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