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八中南校
高一语文组
课
题
师说
课
型
文言文新授课
课
时
第1、2课时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掌握、积累“师、传、道、”等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等文言虚词2.掌握特殊的文言现象及翻译。
能力点
学习正反论证、反复论证的写法。
教育点
1.体会韩愈不顾流俗、卓立独行的精神。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重难点
1.理解韩愈“师道”思想,以及在当时社会的现实意义。2.透彻的理解对比论证对于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文本研习与对话)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PPT)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牵引,拉拉扯扯地纷纷议论),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师:在这篇短文里提到的社会风气是怎么样的?生1:人益不事师。今之世,未闻有师。有,辄哗众笑之,以为狂人。师:文中提到韩愈是怎么做的?生1: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师:今天我们就一块来了解一下文中提到的《师说》并看一下韩愈对老师和从师学习的看法。师:我们先来展示一下我们预习的成果:1.字音(PPT)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意。
郯子(
)
苌弘(
)
师襄(
)
老聃(
)
近谀(
)
句读(
)
经传(
)
李氏子蟠(
)以贻之(
)或不焉(
)2.检查诵读全文,重点句断句提示点拨。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询、苏拭、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阱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4.写作背景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师说》作于公元802年,即唐德宗贞元十八年这一年韩愈43岁,正是他锐意求进,致力于“古文运动”的时候。当时的官僚士大夫重视门第观念,只认得功名富贵,威权势力,不尊师重道,不看重有学问的人《师说》就是为了指责唐代上层社会这些不良风气而作《师说》的问世也是韩愈被贬阳山的原因之一5.文体“说”是论说文的一种。我们以前学过《马说》《爱莲说》。“师说”即“说师”、“论师”。二、明确目标,安排自学
(PPT展示教学目标)自学问题:找出文中带“师、道、之、其”的句子并思考,积累文言常识(通假字、古今异义、常见实词及特殊句式)。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
传道受业解惑
(“受”通“授
”)(2)
或不焉,或师焉
(“不”通“否”)2、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解释古义。(1)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
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2)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是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
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并且。今义:连词,表目的和结果。(4)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5)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不一定。今义:不需要。(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的人。今义:许多的人。3、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指出其活用类型并释义。(1)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低于)(2)
而耻学于师
(意动
,以……为耻
)(3)
小学而大遗
(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小的方面
)(4)
吾从而师之
(名词意动,以……为师)(6)
吾师道也
(名词动用,学习道理)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①作名词,有二种情况: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吾从而师之【一词多义】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C、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D、吾师道也E、不耻相师
F、或师焉,或不焉G、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①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作指代人或事物讲
择师而教之
作相当于“这类”、“这些”讲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表示宾语前
句读之不知
凑足音节,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
作动词,“到”、“往”:
吾欲之南海
【一词多义】A、择师而教之
B、君将哀而生之乎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D、古之学者E、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F、句读之不知G、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H、蚓无爪牙之利(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①人称代词,他,他们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指示代词,那些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一词多义】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E、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F、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4、归纳特殊句式的类型:(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师不必贤于弟子(5)学于余
(6)而耻学于师(7)不拘于时
(8)生乎吾前\生乎吾后(9)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10)爱其子,择师而教之(11)则群聚而笑之
(12)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1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5.
检查文中的重要文句的翻译。(1)不拘于时,学于余。
(2)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第二课时
四、教师重点讲解1.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点拨分析】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存在老师,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做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延伸小结】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2.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明确】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观点A.“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从师学习很重要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B.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遗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点拨分析】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3、引导学生体味收获,教师小结课文内容全文通过对师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五、讨论、点拨你认为本文是写给谁的?【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②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 和 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中华名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重点解决对最后一节的理解与对话:师生就把文章的最后一小节一起来重点复读,熟读,甚至背诵,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文中的有哲理意味的语句,思考问题。)六、检测反馈1.齐白石有一句话“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你能不能结合《劝学》《师说》的内容来分析一下?两文都谈到学习的重要,那么正确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明确:《劝学》认为学习的本质其实是“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永远不停止,也即常言所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师说》中认为学习是为了闻道解惑——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作为现代人,黑塞论述得更全面,他认为读书学习是获取教养的途径,是自我意识的增强和扩展,并非是为了提高某种能力或本领(因为那样的学习过于功利),而在于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就是说,学习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没有追求的学习是低效的学习,只能满足一般的生存需求.2、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3.布置作业:①背诵全文。②词语联系见相关练习册。③让学生课外搜集名人从师的故事,作文作文素材。(1)先师百人:齐国名臣晏婴勤奋好学,不管什么地方,只要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他都去拜之为师,虚心求教,博采众长,相传他有"先师百人",因此他学识精深,能言善辩,成了齐国名臣.他多次代表齐国出使,不辱使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2)程门立雪:北宋学者杨时尊师好学,一次他和同学游酢去洛阳见老师程颐.当时正值三九严寒,天空飘着雪花,来到老师门前,只见老师在打瞌睡,他们不愿打扰,就静静地肃立在门前的雪地里.程颐醒来看到他们,连忙让他进厅堂,这时门外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3)卖衣求师:南北朝时贾思伯、贾思同两人求学于老师阴凤门下,由于家贫,只好把身上穿的衣服典卖出去,筹集学费人们为他们好学的精神所感动,便凑了不少丝绸之类的物品让他们去他们送给老师阴凤知道实情后,坚决不肯收礼这则卖衣求师的故事便成了千古流传的佳话【板书设计】
今昔对比
父子对比
从师则圣、明、智;耻师则愚、惑、不明贵贱对比
【设计亮点】课堂以探讨和诵读为主。《师说》一文属于“问题探讨”的课型,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阅读、表达、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理性思维。以读为主,立足于诵读和研读,诵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懂文句、读准句读;研读要求读懂文意、读出感情、读出思考。在诵读中让学生掌握本课的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在研读中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文本展开对话。这样,通过多角度的诵读,让学生从文本中发现新的意义,获得对经典名篇常读常新的体验,并形成自己的看法,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