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4区域经济联系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1.4区域经济联系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05-18 19:0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1、4 区域经济联系当代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 地理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彼此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协调成员国的社会经济政策,进而形成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劳务、技术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经济区域。1、区域经济一体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亚太经合组织美加自由贸易协定2、经济全球化主要指生产内、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活动,包括生产资料、信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配置与重组。区域经济联系的形式:1 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重要形式)2 资源跨区域调配3 产业转移一、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1 对口帮扶成效明显
2 合作项目不断增多
3 科技、信息和人才联系日益密切
4 在合作中相互发展,实现“双赢”  我国资源的整体分布状况与目前的经济地理格局不相适应。东部沿海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却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西部广大地区资源丰富,却因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和技术落后而得不到大规模的开发。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资源跨区域调配1 原因:1 我国能源与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
2 资源调入区需求量大2 主要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3 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东西差距、南北差距,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一) 南水北调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利用京杭大运河提水北送。一路向北至天津;一路向东南到烟台、威海大差,对环保的要求较高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经过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较小较好从长江上游通天河、支流雅砻江、大渡河上游引水入黄河开凿穿过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巴颜喀拉山的输水隧洞较大最好 主要集中在四川、陕甘宁、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等地区。有新疆、青海、川渝和鄂尔多斯四大气区。总的格局:西多东少、北多南少。西气东输管道要穿越戈壁、沙漠、黄土高原等地形复杂的区域,三次跨越黄河、一次跨越长江,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最终送到上海市。全线地形地貌复杂,施工难度非常大。2004年8月3日技术工人在焊接
西气东输工程管道上的最后一道焊口 我国水能资源分布不均衡,90%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平衡,客观制约了水电的开发和利用。(三)西电东送我国水力资源主
要分布在
西南(60%多)
中南
西北(黄河上游)西电东送:A_京津唐
工业基地B沪宁杭
工业基地C珠江三角洲
工业基地我国 “西电东送” 北通道工程北线 : 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火电输往京津唐地区我国 “西电东送” 中通道工程中线 : 将长江中上游的水电输往华东地区(主要水电站有二滩、葛洲坝、三峡)我国 “西电东送” 南通道工程 南路送电线路主要输送的红水河的水电,红水河只有几百千米,为什么水能却很丰富?南线: 将贵州的火电、云南、广西沿红水河流域的水电输往珠江三角洲煤炭资源减少地面发生下沉产业层次偏低大气污染废渣处理煤炭调出区煤炭跨区域调配煤炭调入区煤炭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利大于弊 大秦线朔黄线焦作-兖州-日照 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三西”(即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水力资源则有70%在西南地区。而东南沿海供电中,80%来自煤电。北煤南运,西煤东运。在京沪京广铁路线上,货运的40%运的是发电用煤。黄金水道的30%、高速公路的四分之一运的还是发电的煤。这个比率依然满足不了需求。三、产业转移 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一)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原材料价格
工资与地价
公用事业费用生产成本地区差异降低成本
开拓市场沿海向内地
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二)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三)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大陆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投资环境的改善,廉价劳动力,众多的发展机会,广阔的市场空间,较低的土地价格,对台商有很强的吸引力。 为实现地区内部产业布局的协调发展,以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实现区域内的协调发展,区域内部的产业转移也经常发生。(四)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趋于的地理景观;
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和扩散。世界经济全球化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台湾企业向大陆转移广东边远地区产业集群效应 第 四 节 区 域 经 济 联 系 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北煤南运四.产业
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