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外阅读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18 20:26: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课外阅读练习
【诗词鉴赏】

唐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虞世南的《蝉》从题材上看是一首
诗。诗人用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来表现自身的
品格,这是典型的
手法。
2.请你说说诗歌后两句揭示了什么道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亭林先生》一文,完成
3—7
题。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③道边酒垆④,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⑤。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
(节选自《清朝艺苑》,有改动)
【注释】①亭林:即顾炎武,明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③诣:到

酒垆:指酒店。⑤诸经注疏: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字。
3.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手不释书


②咨其风土(

③或颠坠崖谷(

④精勤至此(

4.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A.遂以名楼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以实奇
D.船载以入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6.翻译下列句子。
(1)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
(2)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
7.选文主要表现了顾炎武的哪些特点?(不少于两点)
【现代文阅读】
童年夏时光
汪亭
①立夏挤着小满,芒种赶着夏至,一溜烟儿的功夫,炎炎夏日便悄然登场。
②童年的夏,草木蓊郁。屋前屋后,青青的豌豆,一片连一片地藏在绿叶藤中,弯如月牙。细细长长的丝瓜,好似一把把镰刀挂在藤架上。
③菜园里,红的番茄,绿的辣椒,紫的茄子,像形色各异的灯笼坠满枝丫。田畦中,挺着大肚皮的西瓜结实圆滚,宛如一个个顽皮的孩童躺在茂密翠绿的瓜叶丛里。白如霜的香瓜、皓似雪的甜瓜,露出半边脑袋,攒聚在一起,互相吵着闹着,好不热闹。
④门前的水塘,荷叶出水很高,随风摇曳。这个时候,总会看见邻家姐姐荡着小船,唱着歌,低头采莲花,弄莲子。这便是家乡的采莲。
⑤整个夏天,蝉是乡村的歌者。从立夏开始,它们就稀稀疏疏地在树林间吊嗓子,一直到秋后才慢慢停歇。捕蝉是儿时不可或缺的趣事。
⑥犹记小时候,正午时分,大人们都躲在家中午休。我和几个伙伴拿出细长的竹竿,在顶端用马尾丝绑上纱网袋,屋前山后地跑。循着“知了知了”的叫声,找到树上的知了,然后悄悄地将竹竿伸到树干旁,轻轻地盖住,猛地一拉,快速收竿,一只活生生的知了就到手了。于是,我们拿出自制的小笼子装起来,挂到家门口的槐树上。
⑦儿时,无聊单调的乡村生活中,除了知了,就只有萤火虫是我们的玩物了。太阳下山,鸡鸭回舍,鸟儿归巢。劳作一天的父母搬出竹床,放在庭院中央,摇着芭蕉扇纳凉。我和姐姐坐到竹床上,津津有味地听父亲讲《封神榜》。这时,养了十几年的大黄狗,趴在凉床下,伸出脑袋,耸拉着耳朵,一边摇尾巴,一边吐舌头,全神贯注地望着我们,似乎也在听故事。
⑧夜幕拉开,天色逐渐变黑,院子里飘来点点的萤光,一闪一闪地浮在草间,穿梭于葡萄藤架。按捺不住兴奋的我,急忙拿上蒲扇,满院子追着萤火虫扑打;捉到深夜,才被父亲呵斥回屋,乖乖睡觉。躺在密封的蚊帐里,将装有萤火虫的玻璃瓶打开,看它们缓缓地从瓶口飞出,在帐中幽幽地亮着,仿佛满天闪烁的星星,十分惬意。
⑨时光宛如一列火车,恍惚间就呼啸而过。如今,身居城市的我,再也听不见
声声蝉鸣,看不到一点流萤。乡村生活还可以回乡去体验,可童年岁月却只能留作一片记忆,尘封心底。
(选自《烟台日报》,有删改)
8.文章详细描写了童年夏日的哪两件趣事?请用分别用四字短语概括。
9.分析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0.第⑤段“从立夏开始,它们就稀稀疏疏地在树林间吊嗓子”这句中的“吊嗓子”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鲁迅先生曾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鸣蝉在树叶里长吟”,你觉得用“长吟”替代本文中的“吊嗓子”行不行?为什么?
1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2.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最后一段中“乡村生活还可以回乡去体验,可童年岁月却只能留作一片记忆,尘封心底”在全文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诗词鉴赏】
1.咏物
高洁清远
托物言志
2.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解析】理解这首诗,关键的就是弄明白这首诗借蝉言志的写作手法。
【文言文阅读】
3.①放下
②询问,请教
③有时
④到
4.A(例句及A项的“以”都解释为“介词,用”;B项解释为“动词,认为”;C项解释为“因为”;D项解释为“相当于‘而’,连词,表承接关系”。)
5.



生/



老/



书(每处1分,共2分)
6.(1)(他就)喊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相对而坐,痛快地喝酒(将“对坐痛饮”意译为“一起畅饮”也可)
(2)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7.勤奋、严谨、专注。
(答案意对即可)
【译文】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随身用一骡二马驼书。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喊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相对而坐,痛快地喝酒,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同,就翻书详细地验证,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字。遇到亲朋好友也好像不认识,有时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现代文阅读】
8.
①捕捉蝉儿、②抓萤火虫(要用四字短语概括,意对即可)
9.
在结构上,第①段交代夏日的到来,总领全文,引起后文对童年夏日的回忆这一话题;在内容上,第①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为全文奠定欢快的感情基调,点明本文的写作对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夏日的来临。
10.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夏天蝉儿的叫声响亮而有节奏的特点。(或“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写出了夏天蝉儿的叫声时高时低高、时快时慢、时轻时重、时顿时挫的特点。”
(对第二问的回答“行”或“不行”都可以,只要言之有理,理由阐述,酌情给分。)
示例1:不行,因为“吊嗓子”一词强调蝉儿的声音响亮、有节奏,还具有生活气息;而“长吟”强调的是蝉儿的声音绵长、连续不断的特点。
示例2:行,因为这两个词都将蝉儿拟人化,表现蝉儿的叫声特点,符合作者表情达意的需要。
11.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蚊帐中萤火虫数量多、闪闪发亮的特点,表达了孩子天真的想象力和无限的童趣。(意对即可)
12.内容上:说明美好的童年生活一去不复返,表达对童年生活的无限回忆和怀念。
结构上:呼应文题,收束全文,升华主旨。(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