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张晓风
①小男孩走出大门,返身向四楼阳台上的我招手,说:
②“再见!”
③那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个早晨是他开始上小学的第二天。
④我其实仍然可以像昨天一样,再陪他一次,但我却狠下心来,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⑤他欢然地走出长巷,很听话地既不跑也不跳,一副循规蹈矩的模样。我一个人怔怔地望着巷子下细细的朝阳而落泪。
⑥想大声地告诉全城市,今天早晨,我交给你们一个小男孩,他还不知恐惧为何物,我却是知道的,我开始恐惧自己有没有交错?
⑦我把他交给马路,我要他遵守规矩沿着人行道而行,但是,匆匆的路人啊,你们能够小心一点吗?不要撞倒我的孩子,我把我的至爱交给了纵横的道路,容许我看见他平平安安地回来。
⑧我不曾搬迁户,我们不要越区就读,我们让孩子读本区内的国民小学而不是某些私立明星小学,我努力去信任自己的教育当局,而且,是以自己的儿女为赌注来信任——但是,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
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⑨他开始识字,开始读书,当然,他也要读报纸、听音乐或看电视、电影,古往今来的撰述者啊,各种方式的知识传递者啊.我的孩子会因你们得到什么呢?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他会因而变得正直、忠信,还是学会奸滑、诡诈?当我把我的孩子交出来,当他向这世界求知若渴,世界啊,你给他的会是什么呢?
⑩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呢?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材以小见大,反映了父母和社会对孩子教育的责任,令人回味无穷。
B.本文多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C.本文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渲染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焦虑之情。
D.文在结构上突出的特点是目是倒叙法的运用,巧设悬念,耐人寻味
2.文章第⑤段中,“欢然”和“循规蹈矩”反映了小男孩当时怎样的心理?
答:欢然:
循规蹈矩:
3.文章第⑧段加点的“你”指代的是什么?这是为什么要用第二人称“你”?
4.“我”尽管将孩子交给社会,但仍有许多忧虑,其中第⑨段主要写了“我”
的哪些忧虑?
答:
5.“你们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中“琼浆”“醍醐”在文中共同的意思是
。
6.作者将母子关系看做“一把借来的琴弦”,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答:
。
二
卖豆浆的孩子
鲁先圣
①在我居住的小区门口,有一个天天早晨卖豆浆的孩子,这个孩子大约有十一二岁的年龄。他在这个地方卖了多少天了,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从我不久前搬到这里来住,每天早晨的六点多钟开始,这个小孩子就在小区门口吆喝他的鲜豆浆了。
②最初发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以为是孩子的父母正巧这几天有什么事,让孩子代替几天罢了,也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门口吆喝鲜豆浆的却一直是这个孩子,一种好奇心驱使着我走出了家门,我实在想了解个究竟。
③有时候买豆浆的人很多,只见他很用力地用那个很大的铁皮瓢一下一下地从那个大塑料桶里往外舀清水添加到豆浆机里,又很熟练地在豆浆机的出口用塑料袋接豆浆。五角钱一份,他很熟练地算账、找钱、舀豆浆,有条不紊。盛清水的塑料桶有一米多高,放在一辆三轮车上,因而当卖去一半多以后,再舀,他的臂膀就不够长了。这时候,他往往就将半个身子趴在桶边上。我的心中有很多的疑问与不解,在当今这个时候,这么小的孩子,应该是早晨起不了床,被父母吆喝起来吃早点去上学了,而他却早早地在这里卖豆浆了。他一定有一个不同寻常的家庭,有着许多同龄孩子所没有的经历和背景。我总想找个机会与他攀谈,但看到他辛苦忙碌的样子,我虽然想急于了解却又不忍心打扰他。
④这一天,下了小雨,但是,孩子的吆喝声依然准时传来,我从家里走出来,发现他依然像往日一样站在小区的门口磨着豆浆。买豆浆的人很少,到我买的时候,我趁着没有人,就问他:你爸爸妈妈呢,怎么天天就你一个人?他回答说爸爸妈妈在另外两个地方卖。我又问,你卖了多长时间了?他说一年多了,从10岁开始就卖。看着面前这个孩子,心里很不是滋味。10岁,他就开始为生计而早起了。他不是短短的几天代替父母,而是承担了家庭中谋生计的一份责任,或者说,他从10岁开始就有了一种职业。
⑤我问他,卖豆浆不影响学习吗,起这么早?他说没事,卖完了再去,在班里还是最早到的呢!孩子生得虎头虎脑,极壮健,很精神,两只眼睛明亮而有神,他已经没有了一个十一二岁孩子所有的那些稚嫩与娇气,而平添了一份成熟,几分老练、一些骨气,而且,我还看到了一种生的勇气与坚强。
⑥当时小雨一直在下,他的头发和一件小背心都淋湿了,这个时候走过来一个领孩子去上学的女人。那孩子穿了一件夹衣,女人给孩子打着一把美丽的伞。那个孩子大约也是十一二岁的年龄。
⑦站在两个孩子之间,我不由自主地摇了摇头,那个孩子现在是幸福的,但这个卖豆浆的孩子呢?我无言以对。后来,我听别人讲,这个孩子的父母都在一个工厂里上班。工厂停产放假了,就做起卖豆浆的生意。
⑧每天见到这个卖豆浆的孩子,我的心里便有许多苦涩的东西在流淌。我想我不能够责怪孩子的父母让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或许这个孩子挣的这一份,就是他自己的生活费或学费。没有这一份收入,他就不能去读书了。
⑨卖豆浆的孩子天天早上六点钟就在我居住小区的门口响亮地吆喊,这个声音成为了我们居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者起床买早点,去上班,喊孩子起床,或者去做生意。而我,也总是在听到这个清脆的声音之后,放下台上正在读的书或停下写作的思路,走出家门,吸纳新鲜空气,驱除一夜伏案的劳累。
⑩我总这样想,这个孩子今天卖豆浆的经历,一定是他将来人生的一笔财富。
1.请简要说说第①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3分)
答:
2.第⑥自然段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
3.第⑧自然段加点的“苦涩的东西”内涵丰富,你如何理解?请结合文意简要概括。(4分)
答:
4.请联系全文,谈谈结尾段中划线语句的深刻含义。(4分)
答:
三
踢
(新加坡)尤今
有一回,在飞机上,一名五六岁的小童因为穷极无聊而不断地用脚踢前面的椅子,一下、两下、三下、无数下,我就好像坐在颠颠簸簸的小舟里,晕头转向。在忍忍忍而无法重新再忍的情况下,转过身,礼貌地要求他不要再踢。可我一坐下来,便听到他大声说道:“前面那个人好讨厌啊!”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母亲竟细声附和:“是啊,真是讨厌,别理她!”
我默默地想,在这种是非不辨的家庭教育下,男童今天踢的是椅子,将来也许便会毫无分寸地踹在别人的心叶上。当他狠狠地踹着别人时,他的脚板,长着一块无知无觉的茧;而这块厚厚的茧,是自小在父母的助长下形成的啊!
另有一回,在大庭广众里,看到了一幕让我心重如铅的“人间闹剧”。
一名约莫七岁的男孩,站在池塘旁嬉戏。池塘里,多尾锦鲤以缤纷的色彩织出了让人心醉的斑斓图景。小男孩拿着一大包油腻腻的炸薯条,双手一翻,便想倒进池塘里,佣人眼尖,劈手夺下。男孩非常生气,飞起一脚,结结实实地踢在佣人的膝盖上。佣人吃痛,颤声说道:“我去告诉你妈妈!”小男孩问:“你说你要告诉我妈妈?”佣人说:“是啊!”小男孩有恃无恐,又提起腿来,连续踢了佣人两三脚,边踢边说:“你去讲啊,我让你讲个够!”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女主人出现了,她气定神闲地喊着:“汤尼,你在玩个啥呀?”瞧瞧瞧,儿子出了狠劲在踢佣人,佣人被踢得龇牙咧嘴,落在她眼里,竟是一场无关痛痒的游戏!
小男孩今日踢的是佣人,他日,当养而不教的父亲母亲拂逆了他的意愿时,他那双凌厉无比的脚,会不会朝父母踢过去呢?
再有一次,一名穿了校服的小童,在妈妈的陪同下,一蹦一跳地在路上走着。路旁,躺了一只野猫,病痛像烟气一样缠绕在它软绵绵的躯体上。小童经过它身边,说时迟、那时快,抡起脚猛力踢去,病猫闷哼一声,像棉絮般的身子飞得老远,当它跌落地面时,我仿佛听到香消玉殒的声音。实在气不过,我大步迈上前,对男童说道:“你怎么可以这样做呢?猫……”话还没有说完,男童的母亲便气急败坏地抢着对他说道:“是啊是啊,我和你说过的呀,不要随便去踢这些肮肮脏脏的野猫野狗,它们如果被你踢痛了,会咬你的呀!你怎么不顾危险呢!”我一听,整颗心都凉了、瘪了。孩子踢猫踢狗,是任意蹂躏其他生灵的丑恶行径,她没有教导孩子尊重生命之道,却把训斥重点引到其他层面上!
一个惯常用脚把其他生命踢个稀烂的孩子,胸腔里的那颗心,慢慢会变得僵硬,像石、像铁。成长之后,在职场上,或者,在黑社会里,他可能时时会使出“连环三脚”,冷酷无情地滥杀无辜。
踢,是人类的本能。婴孩呱呱坠地不久,便已懂得了用那双粉嫩粉嫩的腿,一下一下地踢进空气里,快乐而惬意。然而,在成长的过程中,教导孩子如何踢、踢什么、该不该踢,通通都是父母的责任。
睿智的父母,会教孩子以坚韧的毅力踢掉妨碍成长与成功的各种困难;然而,溺爱孩子的父母,却放任孩子不分青红皂白胡乱去踢,小则踢椅子,大则踢生命,最后,把自己的品德与人格都踢掉了。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踢”在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用。
2.赏析文中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她气定神闲地喊着:“汤尼,你在玩个啥呀?”
文中叙述了三个关于“踢”的故事,试加以概括。
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并分析最后一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5.联系文章主题,请对文章中的一位妈妈说一段话,要求符合语境,表达顺畅。
四
炸豆⑴
阿慧
⑴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⑵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⑵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⑶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⑷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⑸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⑹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身子,追逐妹妹的脚跟,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⑺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有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⑻小姐姐蹒跚地去找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⑼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⑽瓦盆里的豆发了芽,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⑾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1]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2]都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1.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4分)
小姐妹在拾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解决困难的方法
小姐妹被蛇追赶
⑴
⑵
用细土抚慰伤痛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⑴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⑵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3.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4分)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4.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5.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一
1.C
2.欢然:生动表现出孩子第一次独自上学时的新奇、喜悦心情;循规蹈矩:体现出孩子听话及略显胆怯的心理。
3.学校;寄寓了一个母亲对学校对社会的殷切希望。
4.对获取什么样知识的忧虑。
5.精华(智慧)
6.两种说法均可。同意的理由:孩子最终是要独立生活的,母亲不可能陪伴终身,因而将“母子关系”看做“借来的琴弦”是有道理的,它能够让孩子更早地学会生活。不同意的理由:不应简单地将“母子关系”看成是“借来的琴弦”,要对孩子的一生负责,不能将孩子一推了之,母亲应该不包办,但应随时拨动孩子心灵的“琴弦”。
二
1.点题:交代了孩子的年龄和卖豆浆的情况;引起下文,激发阅读兴趣。
2.对比,突出(强调)了卖豆浆孩子生活的艰辛和他的坚强独立。
3.苦涩于卖豆浆孩子的辛苦忙碌;苦涩于这样小的孩子就担负了生活的责任;这表达了对卖豆浆孩子的同情;也表达了对这类弱势群体的同情。
4.孩子卖豆浆的经历,养成了他吃苦耐劳、独立自强的品格,培养了他对家庭、对生活的责任感,这些为他将来的人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
1.“踢”象征着用坚韧的意志战胜成长与成功道路上的困难,也象征着没有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丑恶行径。作用:“踢”是全文的记叙线索,贯穿全文,点明本文写作对象。
2.“气定神闲”运用神态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了女主人的悠然自得与对儿子踢佣人的行为的满不在乎,表现了作者对此的愤慨与忧虑。
3.⑴飞机上一名小童不断踢“我”椅子,“我”要求他别踢,他和他的母亲反而不高兴。⑵小男孩出了狠劲踢佣人,女主人气定神闲、满不在乎。⑶穿校服的小童在路旁抡腿猛踢一只病猫,她的母亲却把训斥的重点放在危险上。
4.含义:对比写出了睿智的父母与溺爱孩子的父母教育思想的不同,说明了应从小培养孩子用善良体察世界,用坚韧的努力面对困难,表现了作者的忧虑、愤慨之情。作用:点明主旨、深化主题。
5.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示例:我想对第二位妈妈说:“您的孩子的行为是不对的。今天,他一时不开心出了狠劲踢佣人,日后,他会不会由于您违背了他的意愿也踢您呢?孩子的童心不应该这样凶狠、僵硬!”
四
1.⑴小姐姐大叫着追蛇,举起茶缸砸蛇头;⑵小姐妹被斜尖扎破脚板(每空2分)
2.⑴“黏稠的梦”在句中指农人们渴望黄豆有一个好收成的愿望。
⑵“慵懒”的本义是困倦、懒惰。句中指已收割后灰秃秃的平坦田地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3.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遗失在地里的黄豆”比作“小娃娃”,并赋予黄豆“躺”这一人的行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豆饱满的形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表现了小姐妹的喜悦之情。(修辞2分,形状和情态1分,喜悦之情1分)
4.①小姐妹到田地里拾黄豆来发豆芽,给患有眼疾的奶奶熬豆芽汤。浓浓的孝心体现了二人长大。
②小姐姐大叫着追蛇,举起茶缸砸蛇头,救危险中的小妹妹。临危不惧的品格表明她长大。
③姐妹俩用细土抚慰被斜尖扎破脚板带来的伤痛。丰富的生活经验表明她们长大。(答到其中二点即可得4分)
5.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暗示了文章的主题。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阐述:略。(答出其中二点得2分,结合内容阐述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