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苏州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十六)
第16讲
中外历史上的改革
考点梳理
封建性质的改革
一.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成功过渡的改革:
1.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封建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2.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汉化政策)
孝文帝改革措施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进一步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和民族大融合。
3.日本大化改新
7世纪中期,日本模仿隋唐的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它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二.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改革:中国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以奕?、曾国蕃、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打着“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旗号,掀起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其主观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洋务运动没能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一.失败的资产阶级救亡图存的改革: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19世纪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最终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没有实现救亡图存的愿望,也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引进西学理论,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启发人们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因而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二.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成功过渡的改革:
1.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
为了挽救农奴制危机,186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法令,宣布农奴在法律上是
“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但它促进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
2.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期,由于日本面临幕府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以中下级武士为首的倒幕派发起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于1868年进行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但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三.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调整的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
1929年,一场经济大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波及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摆脱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其中心措施是对工业进行调整。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一.苏俄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随着国内战争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1921年,苏维埃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二.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24-1953年)
1.背景:当时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
2.目的: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3.特点: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具体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实现农业集体化。具体表现如下:
①经济上,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②政治上,党政不分,国家所有的决策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最终集中到斯大林个人手中,民主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
5.形成的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
6.取得的成就:1928-1937年,苏联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到1937年,苏联建立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与此同时加快了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步伐。
7.评价:
(1)积极性:在当时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一定历史条件下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作出伟大贡献,它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同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显示了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2)消极性:A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B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品种少、质量差;C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D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三.苏联赫鲁晓夫改革:
四.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五.新中国的三大改造:
1.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
(1)原因:个体劳动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形式:合作化,即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参加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同富裕。
(3)起止时间:1953年-1956年。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形式:公私合营
(2)政策:实行赎买政策。(看法(意义):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3)起止时间:1954年-1956年底。
3.历史意义: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不足: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六.1978年以来中国邓小平的改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时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
(2)形式:分田包产到户,包干到户。
(3)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最先实施的地区:安徽凤阳小岗村。
(5)内容:A、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户使用;B、其收成在完成上交给国家和集体的任务后,剩余的归农户所有。
(6)实质:改革农村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以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
(7)意义或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推动了中国农业发展。
(8)认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需要。(生产关系不得落后或者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改革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
2.城市: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1985年开始)。
(1)主要内容: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1992年起,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2)作用: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难点解析
1.
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建立县制。
2.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哪一项对守旧贵族的打击最大?
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3.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来归纳出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措施。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用汉制、学汉礼。
4.洋务运动前期和后期的活动内容有何不同?
前期打着“自强”的旗号,创办军事工业;后期打着“求富”的旗号,创办民用工业。
5.四次近代化探索运动中,其中受甲午中日战争影响的有哪些探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6.我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
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7.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何作用?
(1)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8.日本文化在哪些方面受唐朝的影响?
(1)仿效唐朝的制度进行改革(大化改新);(2)日本参考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3)日本建筑、风俗、饮食、服饰等方面受唐朝的影响。
达标专训
1.下列属于同一性质的改革是
①大化改新②北魏孝文帝改革③巴黎公社④当代中国农村改革
⑤美国南北战争⑥赫鲁晓夫改革⑦戈尔巴乔夫改革.
A.①②⑤
B.③④⑦
C.④⑥⑦
D.⑤⑥⑦
2.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下列中外改革的认识有误的是
A.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大的国家B.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
C.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立民主共和制
D.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
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
4.下表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有关数据编制的,该表中农村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增长高于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1979年—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增长率表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土地私有制的实行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5.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为纠正这一“错误”,苏俄采取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斯大林模式
C.农业集体化政策
D.新经济政策
6.右图所示现象,主要反映了
A.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展
B.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
7.工业化时期,苏联充满了建设社会主义经济的豪情。1935年8月,顿巴斯煤矿年轻推煤手斯达汉诺夫,在一个工作班6小时内,用风镐挖煤102吨,超过原定13位。在他的带动下,苏联掀起了突破旧定额,创造新纪录,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社会主义竞赛运动。此人这种无穷的热情和创造力迸发于
A.列宁时期
B.斯大林时期
C.叶利钦时期
D.戈尔巴乔夫时期
8.“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该材料说明斯大林模式
A.促进生产力发展
B.重视发展农业
C.使人民安居乐业
D.侧重工业化忽视民生幸福
9.1933年3月,一位美国总统在就职典礼上说“在此紧急关头……他们选我出来实现他们的愿望”。他上任后为“实现他们的愿望”实施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罗斯福新政
D.“科技立国”政策
10.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摆脱危机,罗斯福宣布实行“新政”。“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A.大力兴建公共工程
B.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C.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D.缩减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苏俄(联)粮食产量变化曲线图
(1)根据材料一回答,影响苏俄(联)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的排名表
年份项目
1913
1928
1932
1937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电力
15
10
7
4
3
2
——摘自人民版《历史·必修二》
(2)材料二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材料三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及其中心措施。
材料四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的苏联模式僵化了。”……“坦率地说,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为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进行了哪些成功探索?
材料五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5)根据材料五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参考答案
1-10
CCDDD
ABDCC
11.(1)实行新经济政策。
(2)说明: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3)背景: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国民经济陷入绝境。
中心措施:国家对工业的调整。
(4)1978年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80年代,在城市推行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90年代,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等。
(5)调整经济体制要从本国国情出发;经济体制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调整经济体制要勇于创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可以相互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