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苏州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届苏州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5-18 19:4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7届苏州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一)
第1讲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考点梳理
1.朝代的更替
(1)原始社会(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形成、发展、鼎盛和瓦解)
(3)封建社会(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
2.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1)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不考)
(3)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六部,建立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4)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结束。
3.中央行政制度
(1)秦朝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协助皇帝分理朝政。
(2)汉武帝大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监督和检举京师百官以及皇族。
(3)隋文帝首创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机构,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具体负责各项行政事务。
(4)元世祖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在中央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藏族地区事务。同时,将云南、辽阳、岭北等边陲地区都置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5)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了丞相制度,把相权分给六部。皇帝直接管理国家政事。从而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保证了皇帝的专制独断。后来,设立殿阁大学士参与决策,逐步形成内阁制度。同时,明太祖还设立锦衣卫,负责监察臣民,明成祖时,又设立东厂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合称“厂卫”,成为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6)清初,中央机构大体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后加以传达执行,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君主专制制度走向顶峰。
4.地方行政制度
(1)西周开始实施分封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废分封,行县制”。
(2)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在地方普遍推广,分封制被废除,奠定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西汉初年的地方统治体制是“郡国并行制”,通过汉武帝的“推恩令”,地方行政制度复归为郡县制。此外,两汉政府还设置西域都护,今新疆地区开始成为我国正式的地方行政区。
(3)隋朝时期,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管理。唐朝时期合并州县。
(4)元朝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行政区的名称,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今天省区的规模,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今台湾)。
(5)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立直属于中央的三司,三司互不隶属。
(6)清朝开始实行督抚行省制,并设置机构,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
5.选官制度
(1)汉武帝时期建立了地方每年向中央举荐人才的制度。
(2)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科最为重要。
(4)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剧变,封建科举制度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
(5)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难点解析
1.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请分别用一句最简洁的语言来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
(1)评价历史人物第一要注意论从史出,搜集相关人物史料,客观评价;第二要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特定的历史时代去评价,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当时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否符合当时人的价值观;第三要全面、一分为二地分析。
(2)评价秦始皇和汉武帝:秦始皇在历史上有功有过,但不失为“千古一帝”。汉武帝是我国封建社会时期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
我国历史朝历代中央政府是怎样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
(1)秦朝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在地方实行州县制。
(3)元朝实行行省制。
(4)明朝在中央废除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设立直属于中央的三司。
(5)清朝在中央设军机处,在地方实行督抚行省制。
达标专训
1.归纳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勃兴
B.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C.宋元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明清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秦统一后,围绕着在地方采取何种统治方式的问题,君臣之间发生过激烈争论。最终,秦始皇在地方推行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3.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下列属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有
①秦王嬴政自称“皇帝”
②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合称“三公”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④颁布“推恩令”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4.贾谊在《治安策》中提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汉武帝采取的下列措施体现了这一主张的是
A.派张骞出使西域
B.设置“十三州部”
C.颁布“推恩令”
D.反击匈奴
5.“朝我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了我国古代比较完备的选拔官员的制度﹣科学制度,下面关于科学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隋文帝时开设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②分科考试、择优录取是科学制度的基本特征
③进士科是皇帝为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的特科
④科举考试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代诗歌的繁荣
⑤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①②③
6.右面是历史上某一朝代行政区划图(局部)。有关该朝代历史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新疆地区设置西域都护
B.西藏置于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C.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
D.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7.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明朝
8.秦朝设丞相,唐朝增加宰相人数,明朝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这些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中央集权的加强
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丞相制度的改革
D.地方权力的增大
9.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开展以“明朝加强专制统治”为主题的探究活动,下列符合主题的有
①废丞相,设三司
②设置厂卫制度
③八股取士
④设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0.清朝时,有人因为写了“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诗句而惨遭杀害;有一考官因出了一道“维民所止”的题目(清朝统治者认为他暗指“雍正无头”)而丢官丧命。这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大兴文字狱
B.焚书坑儒
C.提倡言论自由
D.独尊儒术
11.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影响深远。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始皇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还通过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来实现经济集中化……
——斯托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秦始皇最先将谁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
材料二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护“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
——《“大一统”之梦》
(2)秦汉统治者是如何“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的?
材料三
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
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比籍忠臣。”
(3)材料三体现了唐太宗的哪些执政理念?请各举一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材料四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4)材料四中的“帝”指哪位皇帝?请指出丞相这一官职设立和废除的朝代?
材料五
故宫导游说:“这个不起眼的偏房(右图),在雍正时代及以后的清朝政治生活中,成为了这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5)导游所说的“偏房”指的是哪一机构?这一机构的设立标志着什么?
(6)结束我国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
1-10
BBDCB
BDBDA
11.(1)韩非子
(2)秦;焚书坑儒。汉: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设太学,推行儒家教育。
(3)任用贤才,任用房玄龄为相(或任用杜如晦为相)。善于纳谏,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
(4)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秦朝;废除:明朝。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