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苏州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二)中国的民族关系与祖国统一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届苏州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二)中国的民族关系与祖国统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5-18 19:46: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7届苏州中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二)
第2讲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祖国统一
考点梳理
一、民族团结
(一)华夏族和汉族的形成
1.原始社会末期,黄河流域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结盟,长期发展,逐步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战,促使各族人民进行大迁徙,加速华夏族的形成。
3.秦统一六国,消除了华夏族各支系间彼此隔离的状态,形成了华夏族共同的地域、语言、文化和经济生活,加强了华夏族与内迁的蛮夷戎狄各族的融合。
4.“汉民族”共同体形成于西汉,名称见于东汉。
(二)中国民族关系史
古代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中原各族与周边各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融合。
2.秦统一后,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移民戍边。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南征百越,兴修灵渠,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加强了长江流域与珠江流域的联系。
3.西汉时,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管辖西域,标志着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4.西汉时与匈奴和战并举,汉初
“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大破匈奴。
5.东汉末年以来,鲜卑、匈奴、羯、氐、羌“五胡”内迁中原,民族界限日益缩小。
6.西晋后期以来,北方汉人迁往江南或更南的地方促成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7.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与民族融合。
8.唐朝时,唐太宗设置机构并册封当地首领为最高行政长官进行有效地管辖。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此外,唐朝还同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进行通婚。
9.元朝时,大量中原汉人迁居边疆;边疆各族内迁中原和江南;形成新民族——回族。
10.清朝:(1)1662年,郑成功,为开发台湾作出了重大贡献。(2)在西藏确立对藏族佛教首领册封的制度;设置藏大臣,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3)乾隆帝平定回部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
近代:
1884年,清朝在新疆设立行省。
现代:
(1)建国初,民族区域自治政策。(2)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二、中国历代政府为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而作出的努力
(一)秦朝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方面
措施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政治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巩固国家统一。
造成个人独裁。
文化上
统一文字
文化交流。
经济一
统一货币。
经济交流。
思想上
“焚书坑儒”
加强思想控制
钳制了想,摧残了化
军事上
北击匈奴,筑万里长城
抵御匈奴南下
加重人民的徭役负担
(二)西汉时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方面
措施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
加强中央集权
鼓励推荐人才。
改善了用人制度
文化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思想控制巩固中央集权。
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
儒家思想为封建正统思想。
经济上
铸币盐铁经营权归中央
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
兴修水利,亲治黄河。
农业生产发展
阻碍商业的发展
民族交往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开辟了通往西域的商路
军事上
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解除了匈奴的威胁
(三)元朝
1.实行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级行政区始于元朝。
2.管辖边疆地区: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或“西藏地区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设澎湖巡检司管辖琉球(今台湾)和澎湖列岛。
(四)明朝
1.明太祖时期:
(1)政治上:A、加强皇权: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B、建立特务机构。
(2)文化思想上:实行文化专制,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为专制皇权训练忠顺奴仆。
2.明成祖时期:
(1)1421年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的控制。(2)增设东厂特务机构。(3)实行削藩政策。
(五)清朝:
强化君主集权,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镇压分裂势力,反击外来侵略。加强对边疆管辖。
(六)中华民国时期:
1945年,中国政府收回被日本强占50年的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地,并确立对南海诸岛的主权。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在地区实行省、市、县三级制,并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3.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方向。
4.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的香港特别行政区。
5.1999年12月2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的澳门特别行政区。
6.2005年,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为遏制台独提供法律依据。
三、边疆重要地区与中央地区的关系演变
(一)台湾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三国时,卫温。(2)元朝时,澎湖巡检司,台湾正式纳入中国版图。(3)郑成功收复台湾。(4)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设置行省。(5)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将台湾割让给日本。1945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6)国共内战,国民党败逃台湾,造成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
2.台湾在历史上有三次与祖国大陆分离及两次回归祖国
(二)新疆
1.新疆汉朝时称“西域”,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正式成为中国地方行政机构。
2.清朝,平定回部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
3.左宗棠收复除伊犁以外新疆地区;从俄国手中收回伊犁,在新疆设立行省。
4.新中国成立后,在新疆设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三)西藏
1.唐朝时,吐蕃,文成公主,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尺带珠丹,唐蕃“和同为一家”。
2.元朝时,在中央设置宣政院,管辖藏族地区事务,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3.清朝时,确立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加强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4.西藏获得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5.民主改革,农奴做主人,设立西藏自治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四)香港:
1.1842年,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2.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
(五)澳门:
1.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居住区权,鸦片战争后强占澳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难点解析
1.最早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人工运河是哪一条?为什么?
灵渠。因为秦始皇在统一岭南时,为了运送粮草,下令开通灵渠,最早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湘江和漓江分别是长江和珠江的一条支流,因此说灵渠最早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
2.如何看待蒙古统一全国的战争?
蒙古在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的过程中,一方面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蒙古统一全国,有利于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人民安居乐业。因此,蒙古统一中国属于非正义的进步战争。
3.
列举我国古代史上少数民族杰出的首领。并写出他们的事迹。
冒顿单于:第一统一蒙古草原;
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促进北方的民族融合;
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迎娶文成公主,增进汉藏的友好交往;
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
完颜阿骨打:起兵抗辽,建立金朝;
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结束蒙古草原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4.探究:明清两朝是如何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反击外来侵略: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
(2)镇压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乾隆帝派兵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3)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地区的管辖:明太祖在地方废行省,设立直属于中央的三司;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驻藏大臣和伊犁将军等。
达标专训
1.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台湾回归祖国的史实,这两次回归分别结束了哪国对台湾的殖民统治?
殖民者的投降书
庆祝台湾光复
A.西班牙、日本
B.荷兰、法国
C.荷兰、日本
D.葡萄牙、日本
2.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下列关于港、澳、台回归祖国的史实排序正确的是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澳门回归
③香港回归
④抗战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④②①③
D.④①②③
3.近代以来,台湾与大陆的关系经历了分离——统一——分离的过程,下列哪些事件与这一过程有直接关系
①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马关条约》的签订
③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秦《峄山刻石》中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攻战日作,流血于野……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秦始皇为使“兵不复起”所采取的措施是
A.灭六国
B.推行郡县制
C.实行分封制
D.北击匈奴,修长城
5.以下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昭君出塞
C.文成公主进藏
D.玄奘西游
6.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阿骨打﹣党项族
④北宋﹣赵匡胤⑤金﹣阿保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7.如图是中国历史纪年表(隋至清),图中的☆处应是
A.后周
B.北魏
C.陈
D.金
8.右图是公元10世纪中期的中国地图,这一
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其中定都于东京(今河南开封)、由汉族建立的政权是
A.辽
B.北宋
C.西夏
D.吐蕃
9.某校历史学习小组举办了“明清时期抗击外来侵略”为主题的人物图片展。下列不应选取的图片是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林则徐
10.“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体现了清朝皇帝远见卓识的民族政策。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1727年清政府设置的管辖机构是
A.盛京将军
B.伊犁将军
C.西域都护
D.驻藏大臣
11.我国历代政府均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设置西域都护,开府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统领大宛及其以东城郭诸国,兼督察乌孙、康居等游牧诸国,颁行朝廷号令;诸国有乱,得发兵征讨。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职掌全国的佛教和藏族地区的政教事务,其地位与枢密院、御史台并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顺治帝赐予西藏佛教首领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又赐予另一位佛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四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出西域都护的设置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的内容是哪个朝代对西藏进行管理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清朝为加强管理西藏,确立了什么制度?后来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4)材料四的内容出自我国哪位民族英雄致外国侵略者的信函?台湾归顺清朝后,清朝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12.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从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为了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都采取过积极有力的措施。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
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大一统”之梦》
材料二
在清朝辽阔的疆土上,生活着汉、满、蒙、回、藏等五十多个民族。清朝在边疆地区,分设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清朝的统一,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使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三
“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踞,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珍瑶不急之物,悉听而归。”
──郑成功
材料四
是社会主义吞掉台湾,是台湾宣扬的
“三民主义”吞掉大陆?谁也不好吞掉谁,如果不能和平解决,只有用武力解决,这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现国家统一是民族的愿望,一百年不统一,一千年也要统一的。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邓小平
材料五
2016年5月20日,台湾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在其就职演说中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基本内核就是一个中国)。
——《新闻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秦朝统治者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是什么?汉武帝为了形成思想上的大一统实行了怎样的政策?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清朝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分别设置了什么行政长官管辖西藏、新疆地区?
(3)材料三中侵占台湾的“贵国”是哪个国家?台湾收复后,清政府于哪一年设置台湾府?
它的设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4)举出中国古代史上除郑成功以外两位著名的民族英雄及其主要事迹。
(5)材料四和材料五中“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提出后已经取得了什么成果?当前阻碍台湾与大陆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10
CBBDC
BDBAD
11.(1)从汉朝时,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元朝
(3)确立了达赖、班禅的册封制度。设置驻藏大臣。
(4)郑成功。设台湾府。
12.(1)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或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2)驻藏大臣、伊犁将军。
(3)荷兰。    1684年。
意义: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
(4)戚继光抗倭,康熙帝抗击沙俄(或康熙帝组织了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
(5)港澳回归。
阻碍因素: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或美日等国干涉)。
玉树
赤岭(日月山)
鄯城(西宁)
甘肃
长安(起点)
逻些(终点)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