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春望[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1-16 23:06:00

文档简介

课件18张PPT。春 望请您欣赏(或点此播放)春 望 杜甫国破 山河 在, 城春 草木 深
感时 花 溅泪,恨别 鸟 惊心
烽火 连 三月,家书 抵 万金
白头 搔 更短,浑欲 不胜 簪朗 读 课 文
体 会 感 情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倾国佳人杨贵妃偷偷向四川逃去,叛军焚烧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756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背 景 此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三月,春天又来到了长安城,然而,昔日繁华的都城,却已被叛军践踏得破败不堪。因为战乱,诗人被迫只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写诗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沉痛悲苦之情。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结合注释理解全诗重要词语 国都 这里指长安
草木茂盛 简直
信 值
抓 少
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
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国:深:书:搔:烽火:城:浑:抵:短: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
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叹时局,看到花开也不由得流下眼泪,
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战火连绵,如今已是暮春三月,
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诗文解说  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让人流泪,觉得花好像也在流泪;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心里由于和家人离别而忧伤,听了鸟鸣,不仅不高兴,还让人惊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了,家里已久无音讯,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来越稀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住了。春望现代译文 一种是以诗人为“感” “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儿落泪,闻鸟而惊心呢?
另一种以花、鸟为“感” “恨”的主体。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两种解释忧国思亲春 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杜甫——所见 表达了忧国伤时的感情——所感 表达忧国伤时的感情——所盼 表达对妻儿的强烈思念——所思 自叹苍老忧国、伤时、
思家所致 翘首望景
春城败景
饱含感叹低头思亲
心念亲人
充溢离情 全诗由“望”着笔,情景相融。层层推进,环环相扣,由忧国到思家,情感愈来愈强、逐渐具体,逐渐深入。读罢全诗,满腹焦虑、搔首而叹的诗人恍若眼前。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都城沦陷后春日远眺中见到的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怀,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主题1、此诗以深沉凝练、言简意赅、
浓厚的情感闻名。
2、遣词用字,精当准确、含蕴丰富。
3、借景抒情,移情于物 诗的艺术特点文 章 结 构安史之乱烽 火国破家亡(悲凉)草木深(思念)家书贵花鸟溅泪惊心沉痛忧国忧时
念家悲己练习1、如何理解题目“春望”?
2、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
3、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
念家悲己的感情)千古名句简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睹物伤怀,见到开放的鲜花,禁不住悲怆落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通常,诗人们往往用春天的繁花似锦,百鸟齐鸣来衬托心情的愉悦和欢畅,可是在这里,花好似在落泪,鸟仿佛受惊骇。用来表现诗人的悲伤和愁苦。退出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