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9张PPT。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孟母教子教学要求 ①体会孟子议论的思辩色彩。
②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③积累文中文言实词和句式。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家。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子孙)的学生。 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和天命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思想, 认为“人皆有不忍之心”,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孟子十分重视道德修养, 士应该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与他的思想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孟子》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孟子》 三岁时父病逝,孟 子 便 与 母 亲 相 依 为 命 。 孟 母 非 常 疼 爱 自 己 的 儿 子 , 曾 经 为 了 替 孟 子 找 一 个 舒 适 的 学 习 环 境 而 三 次 搬 家 。 孟 子 自 小 便 受 严 格 的 管 教, 据 说 他 自 从 搬 家以后 , 便 十 分 认 真 读 书 , 稍 大 一 点 , 孟 子 变 得 十 分 贪 玩 。 孟 母 便 剪 断 织 机 上 的 麻 布 , 她 要 孟 子 勤 奋 读 书 , 要 不 然 将 会 像 那 块 麻 布 般 , 变 成 一 团 废 物。 孟 子 牢 记 母 亲 的 教 诲 , 立 志 成 才。童年 孟 子 长 大 后 , 被 孔 子 的 儒 家 思 想 所 吸 引 , 于 是 决 定 离 开 邹 国 到 孔 子 的 家 乡 鲁 国 深 造 , 其 老 师 正 是 孔 子 的 孙 子 子 思 的 徒 弟 。 通 过 学 习 , 孟 子 认 为 孔 子 是 有 人 类 以 来 最 伟 大 的人,于 是 他 立 志 发 展 孔 子 的 思 想。
青少年 孟 子 醉 心 研 究 , 终 于 名 声 大 噪 , 邹 国 和 鲁 国 国 君 也 时 常 向 他 请 教 治 国 之 道 。可 惜 邹、 鲁 这 样 的 小 国 , 很 难 实 施 孟 子“ 仁 政 ” 的 抱 负 。 他 决 定 带 着学 生 到 东 方大 国 齐 国 去 。
但 是 齐 国 所 采 取 的 是 锻 炼 精 兵 使 国 家 更 为 富 强 的 政 策 , 对 孟 子 的 思 想 毫 不 理 睬 。 孟 子 于 是 到 其 他 国 家 宣 扬 他 的 “ 仁 政 ” 思 想 。 可 是 没 有 一 位 君 主 愿 意 实 施 他 的 政 策 。 孟 子 放 弃 继 续 宣 扬 仁 政 的 念 头 , 决 心 写 书 建 立 学 说。
成年与晚年时代老 吾 老 以 及 人 之 老?
幼 吾 幼 以 及 人 之 幼
恻隐之心, 人皆有之
天 将 降 大 任 于 斯 人 也 ,?必 先 苦 其 心 志 ,?劳 其 筋 骨 ,?饿 其 体 肤 空 乏 其 身 ,行 拂 乱 其 所 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 ,?增 益 其 所 不 能 。
男 女 授 受 不 亲
孟子名言王好战弃甲曳兵而走谷不可胜食也养生丧死无憾然而不王者数罟不入洿池鸡豚狗彘之畜涂有饿莩谨庠序之教孝悌之义( hào )( cù gǔ wū )( yè )piǎo( shèng )xiáng( Sàng ) Wàng( tì )( tún zhì xù )字词检测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 ,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战 ,请以战喻。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 ”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
曰:“王如知此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梳理文意寡人之于国也.doc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国家的治理,很尽心竭力的吧!黄河以北发生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以东,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南。当河东发生灾荒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比我这样尽心尽力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见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让我用打仗来打比方吧。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战败的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脚。跑了五十步的人凭此就去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说:“不行。他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数口之家 ,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义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末之有也。只要不违背农时,那粮食就吃不完;密孔的鱼肉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时,那木材便用不尽。粮食和鱼类吃不完,木材用无尽,这样便使老百姓供养活人,安葬死人不至于感到有什么不满足。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上了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着丝绸了;鸡鸭猪狗不失时节地繁殖饲养,上了七十岁的人就可以经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户所种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耕种,数口之家就不会闹灾荒了。注重乡校的教育,强调孝敬长辈的道理,须发花白的老人们就不再会肩挑头顶,出现在道路上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鱼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是决不会有的。”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 ,则曰:‘非我也 ,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曰‘非我也 ,兵也’?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至焉。 ”
“现在,猪狗吃的是人吃的事物而不知道设法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干,是武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罪于荒年,这样,普天下的百姓便会涌想您这儿来了。” 结构思路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25 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所谓“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增殖人口。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点拨 梁惠王自认为治国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背后的好大喜功和穷兵黩武。孟子投其所好,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评点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仁政,行王道。才能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于农时,不滥捕捞,不忽视时令以伐木,不误牲畜繁殖,不误粮食播收和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17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找出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的句子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
肉矣。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
饥矣。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
不负戴于道路矣。17梁惠王问 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 辩 请以战喻五十步笑百步 无望民之多 答以养生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王无罪岁 天下之民至讨论:孟子否定了魏国及邻国之政,那么
他的理想政治—“仁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仁政王道
之始不违农时保护鱼类按时砍伐王道
之成鼓励养蚕繁兴六畜生产粮食兴办教育初步
措施根本
措施不可胜食不可胜用保民教民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涂,通“途”,道路无乃尔是过与
过,名作动,责备。
既来之,则安之
来,使动,使……来 安,使动,使……安定
填然鼓之
鼓,名作动,敲起鼓
树之以桑
树,名作动,种植词类活用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衣,名作动,穿上
谨庠序之教
谨,形容词作动,认真从事
然而不王者
王,名作动,称王
王无罪岁
罪,名作动,归罪固定句式1、三个固定句式
①或……或…… 有的(人)……有的(人) ……
[例]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②直……耳,是……也
只不过……罢了,这是
[例]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也。
③是何异于……(这和(同)……有什么不同)
[例]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无乃尔是过与
何以伐为
未之有也
谋动干戈于邦内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
非我也,岁也
是社稷之臣也特殊句式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判断句1、于
寡人之于国也
移其民于河东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对于到比在跟、与一词多义2、之
执其手而与之谋
暮寝而思之
辍耕之垄上
填然鼓之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何陋之有代人代事到无意义助词宾语前置标志取独用按照把、拿用3、以
请以战喻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斧斤以时入山林
申之以孝悌之义
树之以桑凭借4、然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天下物皆然
填然鼓之代词,这样拟声词尾,相当于“……的样子”代词,这样1、下列有关“以”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树之以桑
B.以五十步笑百步
C.请以战喻
D.则修文德以来之随堂检测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3、下面画线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A.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4、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王道之始也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A.①②⑤/ ③/ ④
B.①③⑤/ ②/ ④
C.①②④/ ③⑤
D. ①②⑤/ ③④
5、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6、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孝悌(tì) 洿池(wū) 数罟(cù g?) 相夫子(xiàng)
B、饿殍(fú) 社稷(jì) 供养(gōng)
C、鸡豚(tún) 狗彘(zhì) 虎兕(sì) 顓臾(zhuān)
D、庠序(xiáng) 出于柙(xiá) 椟中(dú) 鱼鳖(bi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