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课件_第10课 过秦论 (共8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同步教学课件_第10课 过秦论 (共8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05-19 11:03: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80张PPT。第10课 过秦论贾谊回望历史
1.历史就像一幅油画,越远就看得越清楚。历史像是一部小说,当它是信史时,只能理解为宿命,或者说,历史本来就是这样的一出戏。历史,有如那双磨损的软底红棉鞋,在被时间磨损之后,依然保持着它的色泽,传递出血肉之躯的温热。历史像弯弯曲曲的河流,从远古流到今天百家纷争的时候,史学家们以各自的良心,纷纷将华夏的历史写就。 2.历史像一首歌,有的人唱就好听,换个人唱就难听。历史像一幅画,有人看了满心欢喜,有人看了捶胸顿足。历史像一壶酒,会品的人如饮甘露,不懂的人如喝白开水。历史像照妖镜,有人金光灿烂,有人腐尸骷髅。历史像贸易账本,有人顺差,有人逆差。历史像拍电影,可以纪实,可以戏说,可拍前传,可拍续集。历史像错误大全,聪明的人以史为鉴,少走弯路;愚蠢的人视而不见,一再重复相同的错误。历史像情人,忘记就等于背叛。历史像人类的灵魂,你珍视它,它直面你;你逗弄它,它戏谑你;你篡改它,它惩罚你;你违背它,它毁灭你。 3.历史像镜子,映出世间百态的镜子,让人看到自己的模样;历史像岩浆,熊熊燃烧的岩浆,一刻不停地翻滚;历史像一棵树,一棵参天大树,我们在枝头,要开出最鲜嫩的叶子;历史像一本书,一本好书,谁也无法完全参透其中的奥秘。历史是智慧,前人做事情的道理经验,随着时间的验证,可以让今人更加明白事理。如果没有了历史也就无法知道曾经的人们发生过什么事情。历史是人的根本,只有记住了人的根,了解自己,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文才超众的汉赋作家——贾谊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今河南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20岁时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被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贬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任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远见的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状的坚决态度。 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对后世散文创作有很大影响。其文章,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新书》十卷。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与他不同朝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全国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统一了天下。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西汉初年,经历了春秋战国到楚汉之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受到极大的破坏。贾谊的《过秦论》正是针对这种社会现实而主张实行“仁政”的,给百姓以休养的机会,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
“过秦”即言秦之过,名为“过秦”,实是“诫汉”。殁



又死
合纵
突出
影子
用于零数和整数之间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用来招纳指诸侯封地和大夫封地把……作为把……做成平常的人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方位名词作状语,
在北方
名词,败北的军队动词,统率
动词,制裁,制服
动词,统治
动词,压制,控制
名词,规模名词,军队
名词,兵器动词,丢失,丢掉
动词,逃亡;在此用作名词,
逃亡的军队
使……灭亡
通“无”,没有动词,举起,拿走
动词,攻取
形容词,全
副词,尽
动词,举起
动词,发动 名词,险固的地势
形容词,牢固,稳固
形容词,牢固,坚固
形容词,固执,顽固

形容词,顽固
形容词作动词,巩固,使……稳固
副词,本来名词,规章,制度
动词,衡量
名词,尺码,尺度
名词,程度,限度
名词,风度,常态
动词,渡过,越过
动词,揣度形容词,可靠的
动词,通“伸”,伸张
副词,随便,随意名词,有利的形势
形容词,锋利
形容词,快
名词,好处
名词,私利,个人利益名词,方法
名词,方法
名词,道路动词,丢失
名词,丢失的东西
动词,给予结构助词,的
指示代词,这,这些
代词,他,指秦孝公
动词,到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动词,沿袭
介词,趁着
介词,凭借,依据连词,来
介词,凭借
介词,用像席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对内对外向南向西向东向北像云彩那样像回声那样登上
称帝称王
用瓮作,用绳系
率领
安排,布置,引申为“统辖”使……朝拜
逃跑的军队
使……漂浮
使……相互争斗
使……后退
使……分散坚固的地方

敬重、看重
使……弱,削弱
使……弱
使……愚蠢
使……弯曲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也”表判断)
(二)被动句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隳”,被毁坏)
2.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表被动) (三)省略句
1.威振四海(“四海”前省略“于”)
2.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介词“以”后省略
“之”)
3.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行伍”“阡陌”前均省略“于”)
4.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人手”前省略“于”)
(四)状语后置句
1.余威震于殊俗(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余威于殊俗震”)
2.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按现代汉语的语序为
“非于九国之师抗也”) 贾谊在《过秦论》这篇文章里论述了秦朝兴衰的原因。指出其原因是不施行仁义。其目的是希望汉文帝以秦朝为鉴,施行仁义,以免重蹈秦朝的覆辙。这篇文章表现出贾谊对农民起义的力量和意义有所认识,对统治者施暴政于人民表示反对,这些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课文主旨][脉络梳理] 一、阅读课文第1段,回答下面问题。
1.下列各句中不属于秦孝公时秦朝兴盛原因的一句是
(  )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B.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C.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D.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解析:A项,是地利上的原因;B项,是人和方面的原因;C项,是结果,不是兴盛的原因;D项,是内政方面的原因。
答案:C 2.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是说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的条件。
B.“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并吞”的意思,实际上用一个“并吞”就把意思表述明白了,所以文意不够简洁。 C.本段用排比写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气势,突出秦孝公独霸天下的野心以及对各诸侯国虎视眈眈的情态。同时也为后文写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统一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
D.本段先写秦国的地理位置及其野心,次写在商鞅辅佐下所制定的富国强兵政策,并由此而达到了扩充地盘的目的。
解析:B项,解说有误,虽然用一个“并吞”能把意思表述明白,但没有气势了。
答案:B 二、阅读第2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3.下面各组句子中属于诸侯国对抗秦国采取的措施的一组是 (  )
①蒙故业,因遗策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③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④北收要害之郡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①④项属于自孝公之后的四代君王为秦王朝统一天下付诸的做法。
答案:B 4.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孝公死了以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等人对内继承先辈的旧业并沿袭前人留下的策略;对外向四方扩张领土。可见,这时期秦王朝的势力在进一步的扩展并走向强大。
B.诸侯国恐慌害怕,约从抗秦。他们不惜钱财、不惜土地招致人才,集结上百万的军队在精锐将帅的带领下攻打秦国。结果是“从散约败,割地赂秦”。
C.以九国之小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以六国不堪一击突出秦轻而易举地大获全胜。这是为下文蓄势,表明由秦来统一全国已成定局。 D.秦击溃九国之师后,其席卷天下之势已完全形成。若非孝文、庄襄“享国之日浅”,那么一统天下的宏图就可能在始皇之前得以实现。
解析:C项,“以九国之小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错,是以九国地大师众、来势凶猛来反衬突出强秦之不可战胜。
答案:C三、阅读第3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5.下面句子中表现秦始皇“守”天下的一组是 (  )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③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
⑤隳名城,杀豪杰
⑥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③
解析:①②③均是秦始皇“攻”天下的表现。
答案:C 6.对本段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始皇发扬六代祖先遗留下来的功业,不仅消灭了各诸侯国,还吞并了西周东周,然后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
B.秦始皇用武力统一中国以后,国力空前强盛。在政治上、文化上、刑法上、防务上采取了一系列愚民、弱民、防民之策,秦王朝从此由攻势转入守势。
C.作者肯定了秦始皇创建了史无前例的大帝国的功业,但也义正辞严、充分揭露了秦始皇的暴虐无道。 D.上文写秦日益强大,为统一奠定了基础,本段写统一后的措施,说明秦已从攻势转为守势;正因为措施不当,才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所以下段接着写它的灭亡,作者“过秦”之意尽在其中。
解析:A项,“拿着敲和扑这些刑具来鞭打天下百姓”错,这里指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百姓。
答案:A四、阅读第4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7.下列各组句子中属于陈涉起义影响的一组是 (  )
①才能不及中人 ②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③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④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①是陈涉的个人素质;③是说明陈涉军的装备差。
答案:B 8.对本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开头写始皇余威,承上文先扬一笔,为下文形势蓄势,暗示民心不服,人人自危。
B.陈涉出身微贱,没有社会地位,才能平凡,也不富有,没有锋利的武器,起义人数不多。
C.秦人能打败九国“百万之师”,而不敌陈涉“数百之众”,发人深思。
D.陈涉起义,天下响应,这也是针对“仁义不施”写的,而秦朝的灭亡是山东的英雄豪杰一齐起事的结果。
解析:D项,“山东”在本文中是“崤山以东”的意思。
答案:D 五、阅读第5自然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9.下列各句中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是 (  )
A.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B.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解析:A项是写陈涉与九国的对比;C项是陈述当时秦国的实际情况;D项是秦国在陈涉起义后的结果。
答案:B 10.对本段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段开始陈述了秦朝的灭亡,并非由于力量的弱小。因为当时雍州险固,崤山函谷关的地势和原来是一样的。
B.九国之师拥有大批谋士、精良武器和训练有素的士兵,却无法战胜秦国,而一群斩木为兵的农民军却战胜了秦国,这说明九国不团结而农民军团结。
C.作者在本段进行了三方面力量的对比:秦国与崤山以东九国实力的对比、秦国与秦朝实力的对比、陈涉与九国实力的对比。 D.弱小的陈涉推翻了强大的秦朝,指出了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失去了民心。这就很自然地得出了中心论点,贾谊就是启示当代的君主要“施仁政,行仁政”。
解析:A项,应为“当时雍州地势,崤山函谷关的险固,依然和原来是一样的”。B项,这说明秦的暴虐无道已使它失去天下之民。C项,是四方面力量的对比,还有陈涉的弱小与秦国强大的对比。
答案:D 1.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贾谊写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天下”“宇内”“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个意思。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第二、第四、第五等段中,都有类似的句子,不胜枚举。所谓“铺张扬厉”,主要就是指的这一类句子。这样,气势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笔锋锐不可当,咄咄逼人,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而且还有欲罢不能之感。2.全篇对比到底
本篇精彩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形容词作动词
?考点对接
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如:①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愚公移山》)“苦”后面带上了宾语“秦”,就活用为动词了。“平险”的“平”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险”则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又如《过秦论》中的“尊贤而重
士”,“重”原为形容词,但带上了宾语“士”,便活用为动词了,可译为“尊重”。?考题印证 解析:A项,“长”,动词,执掌,无活用现象;B项,
“奇”,是形容词作动词中的特殊用法,意动用法,以……为奇;C项,名词活用为动词,给……官职;D项,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答案:B 参考译文: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时乡试中举,执掌龙溪书院。江西发生叛乱,熊鼎集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多次胁迫他投降,他不理睬。邓愈镇守江西,多次召请他来相见,惊异于他的才华,便向皇上推荐他。太祖要授给他官职,他以母亲年老需要赡养为由推辞了,于是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邓愈谋划军事。母亲死后守孝期满,皇帝召他到京城,授官德清县丞。后来松江平民钱鹤皋反叛,邻近地区的人大为惊骇,熊鼎镇抚他们,使这个地区恢复了平静。(熊鼎)升任起居注时,奉诏搜求可以引以为戒的旧事例,将其写在新宫殿的墙壁上。舍人耿忠出使广信回来,将郡县官员违法的情况上奏皇帝,皇帝要派遣御史去查访。而当时已经颁布了大赦令,丞相李善长两次进谏暂时不派御史,皇帝不听,熊鼎偕同给事中尹正进言说:“朝廷广布信用于四方,又因小事派出御史,这样做会失去信用,而且亵渎天威。”皇帝沉默了好久,最终没有派御史前去。?技法汇总
分析形容词作动词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课内素材
大秦帝国二世而亡,数风流人物的秦始皇是万万没有预料到的,他的千秋帝王梦轰然倒地。贾谊在《过秦论》中把他归纳为“不施仁义”的结果。
秦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周室名存实亡,群龙无首,诸侯残杀,是谓得天时也;秦国占据崤山、函谷关险固的地势,与崤山以东诸侯国形成了一道天然的屏障,老百姓获得了安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为秦军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是谓得地利也;君臣固守反映了君臣关系的和睦相处,有商君辅佐孝公,以及后来的张仪、李斯等谋士,为秦出谋划策,是谓人和也。 外连衡而斗诸侯。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分解六国。利用利益关系使六国互相残杀,从而蚕食六国。正确的谋略是秦统一天下的重要原因。众多国君都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如孝公、惠文、武、昭襄、始皇,他们以取得天下作为目标,奋发图强。
秦的灭亡在于用取天下的办法,来守天下。在愚民政策下实行严厉的法制。引起了下层百姓的反对,也引起了贵族的强烈的不满。人们压抑已久的情绪在大泽乡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秦帝国如大厦在瞬间倾倒。
应用角度:“天时、地利与人和”“仁政”“仁爱”
“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的力量是无穷的”“民心”等。 [应用片段]
自从×××被美英联军占领以后,全世界都很震惊,住在天庭的各位古代名士也不闲着,频频召开座谈会。这不,今天又由孔子主持了一个讨论会。讨论的话题是: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什么会灭亡。
话题一提出,坐在首席的贾谊就坐不住了,十分激动又十分自信地说:“陈涉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于是山东诸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由此观之,秦亡,因此子反也。” “太傅此言差矣。”下首的杜牧胸有成竹地说,“吾读遍史诗,得到秦亡的原因。岂不闻秦爱纷奢,然士人亦念其家,而秦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于是建阿房,修皇陵,致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才导致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结局。吾之观比您深思数层,服否?”
(节选自高考优秀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鲜活素材
用歌声走路的人——陈州
有这么一个人,5岁时母亲离他而去,8岁时,父亲又将他抛弃。11岁,他离开家乡,带着自己的歌声去流浪。13岁,他被火车轧断了双腿,臀部以下只剩下10厘米。他,十几年来走遍了600多个城市,用歌声打动了无数的人。他还曾去四川灾区义演,网络上到处流传着他的故事,人们称他为“用歌声走路的人”。 他叫陈州,1983年出生在山东苍山县。多年来,陈州靠着一副好嗓子走遍了大江南北,也历经艰辛。不管陈州走到哪里,乐观的陈州总是尽最大努力去做善事。每年的全国助残日,都是他义演最忙的时候,下一步,他将继续热衷于公益事业,为一些和他一样的弱势群体送上一份绵薄之力。
“刚开始我很自卑,我没有父母,没有家人,自己都觉得自己很可怜。但是后来我想,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比我更加可怜的人,和他们相比,我就是幸运的。”陈州说,“我失去了双腿,但我没有失去自信和勇气!我会用自己的歌喉,唱出美好的生活。” [热评] 陈州说得好,失去了双腿,他没有失去自信与勇气。正是凭着这份自信与勇气,陈州开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他始终微笑着面对生活,因为他坚信:他在身体上是残疾的,但在他的心中自己是完美的。他不但拥有了成功,拥有了人们的赞美,也为广大的残疾人,甚至所有的人,树立了一个榜样:人要有决心,有信心,有爱心!我评始皇
乔延锐
关于始皇,历代文人墨客有着各种各样
的评述,从“关河深锁祖龙居”到“祖龙居
何处,金棺葬寒灰”,从“坑灰未冷山东乱”
到“世人惟拜汉之陵”……直到现代闻一多
《长城下的哀歌》,无一不对他极尽挖苦和
嘲讽。死者已矣,那双挥斥时空的巨手,已不能再粉碎后世这些大胆的冒犯者。然而对于始皇帝,我却有着自己的评价。 秦始皇是一个成功的霸者,然而他也是一个不合格的王者。
灭六国,有人说这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当时的形势与罗马帝国解体时的欧洲何其相似,而欧洲为什么没有“顺应历史”地统一呢?可见,一统天下,没有一种霸者的气概,是不可能实现的。想象一下分裂成数百个小国的中原会是怎样一种局面吧,恐怕,千年征战所流的血,得以太平洋来计算吧。 书同文,车同轨,没有一种霸者之气,不以一种雷霆般的力量运用整个国家机器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只要看看当今世界多达千种的语言文字,看看山西省内的窄轨铁路,那些历史的必然论者就可以免开尊口了。后世骚客们写着由秦篆演化而来的文字,满中国蹓跶着咏怀古迹,嘲讽秦始皇时,大约没有想到这一点吧?
筑长城,“你何曾挡住了匈奴?”闻一多先生看到了长城的不足,但他难道没有想到过,若没有长城,北方民族侵略中原的次数会成倍增多?中原百姓会有多少人惨遭屠戮?这一事实在人们心中怎么总比不上孟姜女的几把辛酸泪?没有始皇的豪霸之气,长城有可能出现于世吗?这个总不是什么历史的必然吧? 总之,中国的历史绝对缺不了秦始皇这个隐透着青铜光辉的人物,他作为一个成功的霸者,以一种扭转乾坤的力量影响着整部中国史,在长长的历史画卷中涂抹了重重的一笔亮色。
这样的一个人物为什么不是一个合格的王者呢?不是因为焚书坑儒,不是因为劳民伤财,修筑阿房宫、骊山陵,而是因为他过于相信自己的力量,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全体人民的痛苦之上,为了一句“嬴政死而地分”而用了二万五千俘虏的鲜血染红五十里黄河,为了陨星上的一句骂他的话,杀光了方圆十里之内的百姓,这些行为让“千古一帝”四个字染上了一片血腥;而蓬莱求仙、方士炼丹的行为,又为后人留下笑柄,就连上文说到的修长城,也因为了大大超出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原百姓的承受力而令天下苍生怨声载道。 治国不能只靠力量,这是万古不灭的真理。
静静地躺在骊山千尺黄土之下的始皇帝,面对着无数后人对他的各种各样的评价,不知又有何感想。
[美文评点] 这是一篇气势磅礴的小论文,文章开始一口气从“灭六国”“书同文”“筑长城”三个方面对始皇之功大加赞美,认为始皇是“一个成功的霸者”,“以一种扭转乾坤的力量影响着整部中国史”。但作者并没有忽略始皇速亡的原因,用高度精练的笔墨写出了始皇的残暴,得出
“治国不能只靠力量”的真理。从写法上看,本文借鉴了《过秦论》铺陈的手法,在结尾点明观点,深得赋体文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