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4 冷热现象

文档属性

名称 4.24 冷热现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5-19 17:56: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24
冷热现象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知道冷和热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
2.
科学探究
(1)
通过描述日常生活中冷和热的现象,学习科学的描述方法。
(2)
学习分析信息和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想法,体验通过交流、讨论形成共识的过程。
3.
科学态度
(1)通过寻找日常生活中冷和热的现象,形成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意识。
(2)亲身经历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的。
(3)形成乐于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指引
1.
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
活动题目
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能力要求
活动1
哪里冷,哪里热
寻找并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冷和热,知道冷和热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普遍存在
观察、描述、交流
活动2
冷热的感觉
亲身经历用感觉器官判断物体冷与热的过程,认识到人的感官对冷热的感觉不一定准确,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的
描述、交流、分析
2.
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有一天,天气炎热,波波把他最喜
( http: / / www.21cnjy.com )欢吃的巧克力放在口袋里。可是当波波把巧克力从口袋里掏出来时,却发现巧克力融化了。妍妍提醒波波,巧克力应该放在比较冷的地方。
产生问题:哪里比较冷呢?孩子们大都通过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验知道“太阳下比较热”“树荫下比较凉”,但是这些只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冷和热的现象”的模糊认识,大部分孩子都没有认真地思考或描述过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有哪些冷和热的现象。
驱动任务:寻找并描述日常生活中的冷和热,知道冷和热的现象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
中普遍存在。
活动1
哪里冷,哪里热
本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讨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知道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冷与热的现象到处存在,为进一步学习有关温度的知识奠定基础。我口袋里的巧克力怎么化了!要放在冷的地方吧?哪里比较冷呢?
本活动安排学生认真观察、收
( http: / / www.21cnjy.com )集身边有关冷与热的事实材料,一方面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更为细致的观察和更为系统的描述,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冷与热的现象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教科书的场景图中,彬彬打开了冰箱门,“冷气”扑面,而一旁的妈妈正在炒菜,却热得满头大汗。这是学生在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回忆和共鸣,给学生以提示的作用。你还知道哪些冷和热的现象?
接下来,教科书引导学生观察的范围由“身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拓展到“大自然”和“人类生活”中,从而发现冷热现象既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也与人类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科书中的四张图片分别表示烈日炎炎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夏日、高温的熔岩、下雪天和南极的冰山,其中既有自然界中的冷热现象,也有人类生活中的冷热现象。主题人物妍妍说“你还知道哪些冷和热的现象”,这句话暗示学生,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冷热现象绝不止教科书图片给出的四处,启发和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想还有哪些冷和热的现象。经过这样的思考以后,学生在课后寻找冷热现象时才不会漫无目的地随处看看,而是有针对性地验证自己的想法。
在日常生活中,冷与热的现象随处可见
( http: / / www.21cnjy.com )。怎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呢?关于冷热,学生已有一定的感知,活动开展的关键是注意激发学生新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获得新的发现。建议教师引导学生由近及远地观察,先从身边的生活(如家庭)开始,再到大自然和人类社会中,学生就会发现冷热现象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跟人们生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从而激发探究热情。
寻找家里的冷热现象时,由于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实时、实地的寻找,教师可充分利用一些场景的图片(如煤气炉、炒菜、煮开水、冰箱等),有条件的学校还可把这些场景拍成视频,在上课时播放,给学生更生动、更直观的体验。至于具体寻找,可作为后续学习,让学生放学后回到家中去寻找和发现。带着任务去寻找,学生会有更多的发现。
关于自然界中的冷热现象,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冷热现象的照片,课上交流、展示,也可以引导学生说说一年四季的冷热变化,再组织学生讨论“自然界有哪些冷热现象”“你是怎么知道这些冷热现象的”等问题,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相关知识,如我国最冷的地方是位于黑龙江省的漠河,最低温度曾达到-52.3
℃;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最高温度曾达到48.9
℃。还可以播放一些关于沙漠、冰川、地热、喷泉等方面的视频,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关于冷热现象的发现”进行描述和交流,并指导学生对现象进行系统描述的方法,包括时间、地点、对象、特征等方面要素。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获得更多信息,发现自己与其他同学找到的冷热现象不同。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最终形成“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冷和热的现象普遍存在”的共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感受到发现与分享的快乐。
活动2
冷热的感觉
在前一个活动中,学生知道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冷和热的现象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界中普遍存在。本活动是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用皮肤去感觉水的冷与热。教科书明确地指出了学生实验的步骤: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热水和冰水中,描述此时两只手的感觉;然后把两只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再次描热水温水冰水注意:热水的温度不应太高,以免烫伤手。
述两只手的感觉。学生通过对比两次实验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体感觉,并与他人交流和讨论,知道人们可以通过感官感觉物体的冷与热,同时也慢慢体会到人的感官对冷热的感觉不一定准确,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下一课的学习中去。
在开展本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准备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杯冷热不同的水,并向学生提问“你有什么方法知道哪杯是热水、哪杯是冷水呢”。这是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课堂上可以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讨论、交流、探究。学生对这个问题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很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告诉大家,课堂上也可以来一个小竞赛,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多,学生的热情会更加高涨。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强调让学生各抒己见、学会记录,最后在交流汇报中整理、归纳:人们可以通过手、眼等器官来感觉物体的冷热。在本实验开展过程中(先把两只手分别放入冷水和热水中,再把两只手同时放入温水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试一试(注意提醒学生先把手洗干净),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动手、体验的机会,然后鼓励学生之间充分交流自己的感觉,意在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人感觉会有所差别,同一个人左右手的感觉也会有差异”,为下节课的“要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需要测量物体的温度”做铺垫。准备热水、温水和冰水时,注意热水的温度不能太高,以免烫伤手,但也应与温水有一个较明显的区别,以便让学生更容易感觉到其中的差异。若没有准备冰水的条件,也可以用冷水代替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