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
冰、水和水蒸气
一、教学目标
1.
科学知识
(1)知道冰受热会变成水。
(2)知道冰融化成水后质量不变。
(3)知道水受热会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会变成水。
2.
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冰融化成水的前后质量有没有改变。
(2)培养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的能力。
3.
科学态度
(1)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是可逆的。
(2)在实验过程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二、教学指引
1.
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
活动题目
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能力要求
活动1
冰与水
观察冰融化成水的现象,实验比较冰融化前后的质量是否有变化,让学生了解到水遇冷会结冰,冰受热会融化成水,冰融化前后的质量没有改变
观察、实验、对比
活动2
水蒸气
观察水在阳光下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凝结成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的现象,让学生分析归纳水可以变成冰,冰能融化成水,水可以变成水蒸气,并尝试解释在自然界中水以各种状态存在
观察、描述、分析、解释
2.
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在炎热的夏天,雪糕绝对是小朋友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喜欢的食物之一。这天小朋友们非常高兴,妍妍从冰箱里拿出雪糕分给大家吃。真的少了吗?我的雪糕很快就化了。好像变少了!
产生问题:天气炎热,刚拿出的雪糕很快就融化了,融化了的雪糕好像变小了,引起了大家的思考:融化了的雪糕真的变小了吗?
驱动任务:吃雪糕是夏天的乐事,雪糕容易融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是学生熟悉的事情,本任务从常见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发学生观察冰变水、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思考其原因,驱动学生实验探究本质的欲望。
活动1
冰与水
在外界环境改变的条件下,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例如水能变成气态或固态。水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如果水温下降到0
℃以下,水就变成了冰。当外界提供的热量达到熔点的温度时,冰开始融化变成水;水还能够不断蒸发成为水
蒸气,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情况下,当物体吸收或放出足够的热量时,物体就会发生状态的变化。
冰融化成水是学生熟悉的现象。设计冰在密封的情况下称量,融化成水后再称量,通过物质及质量不变的事实,让学生理解冰和水是同一物质。
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体,许多学生也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过接触冰块的经历。可以让学生观察冰块:透明、冰冷、有确定的形状,是固体。
把冰块放入密封袋里密封,先在天平上测量冰块与密封袋的质量并记录。让学生继续观察冰块:用手握住,手感觉冰冷,袋子内出现水,冰块开始融化。此时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冰融化了?”“为什么冰在冰箱不能融化?”“冰箱和外界有什么不一样?”“冰的融化与什么有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冰的融化与温度有关系。
最后让学生将密封袋放在温水中,让冰
( http: / / www.21cnjy.com )块融化成水,再把密封袋取出,放在天平上测量并记录。比较两次测量结果,让学生发现冰融化前后的质量是没有改变的,进而理解冰和水是同一物质。
本课教学前,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好充足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冰块,为使实验效果明显,建议尽量使用纯净水(水中杂质少,容易结冰)。在观察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冰与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冰与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表述出来。在比较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到冰是固体,冰受热后,融化成水,形态发生了变化。在测量冰融化前后的质量是否改变的实验中,如果有条件,可以多做两次,多次测量的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注意:从水中取出装有融化成水的密封袋,称量前一定要擦干密封袋外的水,再称量。
活动2
水蒸气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放在杯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水,如果上面不加盖子,水会减少;一个有水的盘子,时间长了,会干。“水会干的”,三年级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感性认识。那么,水到底到哪儿了?
本活动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水可以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又可以变成水,这是一个可逆的变化。实验的操作是将培养皿盖在盛有半杯水的烧杯上,把烧杯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一段时间后,培养皿内壁出现一些小水珠,这是由于烧杯内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受热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到培养皿冷却后形成小水珠。教科书中图片展示,让学生尝试解释自然界中为何存在河水、冰山、云和雾等水的不同形态。通过两个活动的学习。学生可能河水与雾都是在常温下,因此是液态水;而冰山是在极寒的地方,所以是固态的冰;而云是地上的水受热蒸发后上升到天空,冷却后却变成了小水滴或小冰晶漂浮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