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第十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蚌埠市第十二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2.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05-19 14:42: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蚌埠十二中第二学期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题-历史
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5分)
1.唐太宗说:“工商杂色之流……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在此唐太宗强调的是
A.防止官商勾结
B.维持社会等级
C.重义轻利
D.重农抑商
2.《周礼 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3.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4.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7.《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②家庭手工业发展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
小农经济的特点包括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②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③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④明清时期出现了专业化农业生产区域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9.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10.下列是从古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土地兼并严重
C.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D.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11.明代中期以后,私营手工业在许多行业取代以前占主导地位的官营手工业。这主要是因为
A.官营作坊产品有限
B.私营作坊工人增加
C.资本主义的萌芽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2.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13.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B.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C.官府鼓励经商
D.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14.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
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
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
15.16世纪晚期,山东某地开始出现“地多烟草、木棉、转卖四方,五谷之利不及其半”的情况,这说明当时该地①农业经济衰退②农业结构发生变化③商品经济发展④农产品加工业兴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16.
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货存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碑文反应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地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
17.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
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
18.明朝张翰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
19.
元朝人曾作《木棉歌》:“秋阳收尽枝头露,烘绽青囊翻白絮,田妇携筐采得归,浑家指作机中布。大儿来觅襦,小儿来觅裤。”材料最能表明元朝
A.棉花开始在中国种植
B.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
C.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D.家庭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20.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21.《清明上河图》近年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足迹馆”特设一幅《清明上河图》以展示宋代都城的街市。下列所述现象在北宋都城街市上不可能出现的是
A.大店小铺林立,货郎走街串巷,还有国外客商,商品琳琅满目
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有铺席买卖
C.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机工散者又数千人
D.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22.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
A.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B.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
23.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经济的性质,决定了中国不具备自行发展到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列各项,不能支持该观点的是
A.传统的耕织结构阻碍了科技进步
B.中国对外贸易逆差导致资本匮乏
C.封建商品经济加固了传统的耕织结构
D.中国传统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低下
24.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对材料中“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准确理解是
A.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界贸易的中心地位
B.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C.西方的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没有转化为资本主义发展所需要的资本和市场
25.唐代诗人王维在《丁寓田家有赠》一诗中写道:“晨鸡呜邻里,群动从所务。农夫行饷田,闺妾起缝素。”对其解读错误的是
A.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B.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C.男女分工明确
D.田园生活自然悠闲
26.学者许倬云说,精耕细作型的农耕文明讲究聚族而居,代代相传。不少中国文人即使在城市里呆很久,也认为是“客居”,迟早也要还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①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安土重迁”的思想④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品流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7.史籍记载,两汉初期,大工商业者“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可见该时期
A.制盐冶铁行业出现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坊
B.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没有产生实际作用
C.民营手工业规模和技术超过官营手工业
D.民营作坊采用水力鼓风和高炉炼铁技术
28.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后来居上超过了官营手工业,甚至在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其主要原因是
A.民营手工业与市场的联系更为密切
B.民营手工业的技术精良、经营灵活
C.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于江浙沿海地区
D.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腐朽
29.“不农则不地著,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地,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汉书 食货志》),通过这则材料可以说明统治阶级的“重农”目的
A.防止田地荒芜,加强田间管理
B.控制农民人身自由
C.重视在田亩投入人力以提高产量
D.鼓励农民专心生产而不违法乱纪
30.
1776年亚当 斯密在《国富论》中说到:“中国向来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了。今日关于中国……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 波罗的记叙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中国的财富就已完全达到了该国法律制度允许的发展程度。”由此亚当 斯密认为中国经济停滞的根源是
A.农耕经济的落后
B.西方国家的侵略
C.人口压力的沉重
D.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
31.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
C.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32.史学家郭廷以在《近代中国的变局》中指出,近代中国“二期的译书,肇端于道咸,大盛于同光。初为私家之学,进为政府主办”。由此可见“二期的译书”
(  )
A.促使清统治者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
B.客观上适应了洋务运动的需要
C.直接引发了维新变法的政治风潮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33.据记载,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一年,日本对中国的棉纱输出立刻增长了4.3倍;第二年在1896年的基础上又增长了1.8倍”。这说明(  )
A.中国近代纺织原料主要依赖进口
B.帝国主义进入资本输出的阶段
C.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D.中国民族工业对棉纱需求剧增
34.鸦片战争前,中国粮食产量中商品粮比重在10%以下;鸦片战争后,这一比重上升至17%。材料直接反反映了(  )
A.外资入侵破坏民族工业
B.传统自然经济逐渐瓦解
C.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35.19世纪40年代初至70年代初,洋纱大量进口,解决了中国乡村手工织布业原料不足的问题,促成洋纱土布的生产。这反映了(  )
A.自然经济的顽强性
B.洋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
C.传统手工业的振兴
D.近代纺织业的兴起
36.轮船招商局成立后首先遇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的竞争。旗昌公司联合其他外国船运公司将运价压低一半,力图一举击垮新组建的轮船招商局。招商局通过吸纳商股、延揽漕运等方式度过了难关。旗昌公司在竞争中败下阵来,股票下跌一半,濒临破产。轮船招商局决定购并旗昌轮船公司。材料主要说明(  )
A.洋务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B.民族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竞争激烈
C.洋务企业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D.洋务企业实力强于外国资本主义企业
37.吕思勉指出,当是时,外有五口通商和咸丰戊午、庚申之役,内则有太平天国和捻、回的反抗,几于不可收拾了。其所以能奠定海宇,号称中兴,全是一班汉人,即所谓中兴诸将。中兴诸将创办的企业有(  )
A.广东继昌隆缥丝厂
B.上海轮船招商局
C.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D.江苏大生纱厂
38.下面是1888年中国雇主经营与土地出租收益比较表,对该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地区
单位
雇工经营收益
土地出租收益
江苏南部
钱文
11261
15122
浙江杭州
银元
3.98
11.10
广东汕头
银元
19.32
30.00
湖北广济
钱文
6438
13200
山东莱州
银两
16.29
13.60
A.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艰难
B.封建经济解体过程缓慢
C.封建统治根基牢不可破
D.从专制到民主历程漫长
39.1845年,大英轮船公司职员柯拜受公派遣,任公司驻黄埔的代表,负责船只的监修工作。柯拜到黄埔后,很快便由一个监修变成一个工业资本家,他随后修建的“柯拜船坞”成为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个造船坞。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列强对华已开始资本输出
B.民族资产阶级已开始出现
C.工业革命后英国实力强大
D.英国造船技术世界领先
40.下表是1866—1868年国外棉布在中国的售价变化情况。据此表格信息可推出(  )
时间
1866年
1867年
1868年
价格
2两9钱至4两/匹
2两5钱至3两/匹
2两2钱至2两5钱/匹
A.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强化
B.中国小农经济模式加速解体
C.中国民间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D.民族工商业与外国商战激烈
41.以下是张海鹏先生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前五卷的目录,其中第三卷的卷名最有可能是(  )
第一卷
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第二卷
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
第三卷
……(1865—1895)
第四卷
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1)
第五卷
新政、立宪与辛亥革命(1901.1912)
A.从《北京条约》到《马关条约》
B.制夷、自强与实业救国
C.从太平天国到洋务运动
D.早期近代化的尝试
42.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由此可得出“宁波帮”发展迅速的原因可能是(  )
A.引进西方工商理念
B.诚信经营
C.与外商进行勾结
D.依靠封建权贵
43.1919年6月9日,《民国日报》发表社论说:“工人的生计,是很窘的,今天罢工,明天没有饭吃,这是一件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自家办的工厂、工场,如确有振兴国货挽留利益的功效,非但不应罢工,并且还要加工,……因为能多出产许多国货,即所以抵制许多日货”。该社论旨在(  )
A.坚持实业救国理想
B.促进五四运动发展
C.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D.肯定工人爱国行动
44.话剧《茶馆》中的秦二爷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建立“顶大顶大的工厂!”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他的企业也最为红火。出现这种现象的外部原因是(  )
A.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
B.辛亥革命扫除了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些障碍
C.政府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的措施
D.欧洲列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45.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46.据统计:1922年全国华商纱厂的纱锭数量大约38%集中在上海,14%集中在天津,10%集中在武汉,广大内地所占比例极少。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受外国资本压制的程度不同
B.社会自然条件的制约
C.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的不同
D.民众接受西方思想程度的差异
47.1912年民国政府颁行《商业注册章程》,减免了清朝规定的注册费用,准许各类商号自由注册。该措施意图是(  )
A.保护私有财产
B.鼓励创办实业
C.恢复市场秩序
D.巩固新生政权
48.右表中,中国面粉业迅速发展的外部原因是(  )
1911—1919年中国面粉业发展状况表
年份
厂家数
资本数额(元)
1911
40多家
600多万元
1919
120多家
4500万元
A.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B.民国政府奖励发展实业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促进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49.民国二十四年,国民政府实行法币改革,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所发行的钞票为法币(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并禁止银元的流通,将白银收为国有。法币的发行(  )
A.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影响
B.维持了金融体系的长期稳定
C.阻止了白银外流的现象
D.维持了银本位制
50.孙中山指出:“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发其生产力则贫。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见。”以上论述旨在(  )
A.肯定实业救国论的积极意义
B.批评实业救国论存在的不足之处
C.强调共和是实业救国的前提
D.探讨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的关
材料分析题(51题12分、52题13分)
二.非选择题
5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它毕竟主要是在小农分散经营的条件下形成的……由于传统农具明清后没有继续得到改进,由于人口增加、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减少,由于经营规模的狭小和分散,劳动效率低下,这极大地限制了其他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古代很早就出现了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业生产的思想……但在封建制度和分散经营条件下,不可能更大规模合理利用经济资源协调发展。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3分)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中所指的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是什么?(2分)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3分)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表明自明中后期至鸦片战争前,已经进入产业革命和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并向工业文明发展的过渡阶段。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殒落》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3分)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历史的悲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到切肤之痛。”
作者说它“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经济依据是什么?(2分)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的原因。(4分)
52.(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现代学者李长莉在对近代国内外的货品质量进行全面研究后总结道:洋货高档精致,价格偏高,国货低档粗糙因而价格低廉。使用洋货还是国货就成为区分上下阶层和贫富的一种外在标志,洋货成为高档时尚流行和品质的符号和标志。随着国货运动的日益深入,一批国货品牌迅速崛起,质量有很大提升,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可以与垄断中国市场的洋货相匹敌,如荣氏企业的“兵船牌”面粉、大生毛纺厂的“魁星牌”棉纱等。
材料二
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全国性大规模的抵制洋货运动,是从1904年开始的为反对美国虐待华工、华侨而开展的抵制美货运动。1915年反对北洋政府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引发了抵制日货运动。五四期间,北京学生示威游行,打出了“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口号,得到了工商界的积极响应,迅速扩及全国31个城市和地区。1925年“五卅”运动期间,全国进行了抵制日货、英货的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又进行了抵制日货的斗争。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洋货与国货质量上存在差别的主要原因。(3分)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抵制洋货运动的特点,简要指出近代史上的抵制洋货运动起到怎样的积极作用。(4分)
对比今昔中国百年之发展史,在对待洋货问题上,你认为应如何正确表达民族情结?(3分)
高一历史(必修Ⅱ)综合测试2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题1.5分)
1-5BCDAB
6-10BBAAB
11-15DCDCB
16-20BDCCA
21-25CDBDD
26-30AAABD31-35BBCDA36-40CBCAB41-45DAADB46-50CBDAC
二、材料分析题(51题12分、52题13分)
51.(1)特点:分散经营(或小农户个体经营);劳动率低下;经济资源协调能力不高。(3分)
(2)指商品经济(2分)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出现繁荣的商业街;城市和乡村也出现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有夜市、交子、外贸港口等(3分)
(3)新变化: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取代了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纺织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形成了包括新型地主、手工场主、包买商等早期资本家。(3分)
(4)依据: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达;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2分)
原因:农民贫困,农业经营落后;商品经济虽然得到发展,但重农抑商政策扼杀了经济活力;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以极端封闭落后的面貌进入近代世界;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分,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2.【答案】(1)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机器生产工艺不断成熟,洋货产品质量比较高;(2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下,家庭手工业大量存在,生产手段落后,部分产品粗糙;(2分)在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的阻碍下,民族工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产品质量有待提高。(或中国处于传统经济向近代工业化的转型期,起步晚,发展慢。)(2分)
(2)特点:与政治运动(事件)有关;充满爱国色彩(属于反侵略运动);规模比较大(群众性强);比较频繁;以抵制英美和日货为主。(任意四点4分)
作用:抵制洋货运动,为民族工业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从而推动民族工业的发展;抵制洋货还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情绪最为集中的表达方式,痛斥外国侵略,捍卫民族尊严,利于增强国人的爱国意识。(4分)
(3)表达:抵制洋货毕竟是国家虚弱之时的非常规办法。(2分)在当前中国融入世界市场和全球化的浪潮中,片面强调抵制洋货不仅缺乏理性,而且会影响我国的改革开放步伐。(2分)应该积极融入世界,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发展自身力量,通过提高民族品牌竞争力来捍卫民族尊严。(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