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第二单元
千米和吨第1课时
认识千米
主备教师
教学设计
个人复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的含义;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能进行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体验千米的应用价值。2、在实践活动中,学会积累与查找资料,继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识千米》还是需要建立生活经验,我的方法是在电脑里打开地图,拿测量尺,测出自己的位置到哪里是1千米,为了能增强学生对1千米有多远的感受,将1千米与学生的经验建立起来,所以准备把这节的前20分钟放在操场上去上。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与米之间简单换算。教学难点:感知1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让学生互相比划并说说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2、出示题目:给下面的物体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铅笔长18(
)
一枚1硬币厚约3(
)
学生跑道一圈长250(
)
课桌长约10(
)3、课件出示教材第20页例1,
提问:这是沪杭铁路,它的全长是180(
)
提问:为什么沪杭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4、举例: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或者听说过千米?(学生一般会说在公路路碑、汽车导航、汽车仪表显示、地图上等)5、教师出示教材20页的图片,你知道每幅图片上的数字表示什么含义吗?说明: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千米又叫公里。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千米。二、互动新授1、初步体验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1)师:1千米到底有多长,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课前的活动。出示照片我们学校的跑道从(
)——(
)大约是100米,你怎么记住它的?(学生一般会用自己走的步数和走的时间来记忆100米)明确:像这样的100米,我们走10次就是1000米,也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1000米)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这个算式时,要注意前面的数和后面的单位之间要停顿一下。提问:1千米里面有几个100米?(10个)追问:走100米你走了多长时间?如果让你走1000米要多长时间?组1000米的感受和100米的一样吗?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自由发言,(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说说是怎样思考的?(3)提问:课前我们做过调查,我们学校的环形跑道一圈是多少米?几圈是1千米?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回答。回答预测①一圈200米,5圈是1千米②一圈250米,4圈是1千米
③一圈是400米,2圈半是1千米说说,你感觉1千米长吗?自由交流昨天下午,三年级的数学老师们利用体育活动课的机会,带领学生来到操场上,沿着学校的200长的跑道体验1千米到底有多长,学生负责计数自己走的步数,我们负责帮助学生记时。这种目的性很强的活动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够很好完成,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能够认真去做,我们相信,任何讲授都不能替代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即使活动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是学生成长与进步的过程。,2、强化概念引导思考:我们刚才感受到1千米是个环形的,如果我们把1千米的跑道拉直,会有多长?想一想,从学校门口往南走到哪儿是1千米?向北?向东?向西呢?你可以选择一个熟悉的地方想象,现在从脑海里想象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大约是100米,要走10个100米,该从学校门口走到哪儿?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从学校门口到哪儿是1千米,你能说一说从自己家到学校有1千米吗?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1也“想想做做”第1题。出示图片并提问:小轿车、步行、动车、自行车每小时各行多少千米?学生练习并说说理由。追问:老师家离学校有5千米的路程,如果你是老师,你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上班?请简述理由。2、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思考的。3、完成教材第21页“想想做做”第4题引导学生看图,并说说图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第(1)题组织学生直接计算,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在组织交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了千米可以用字母“km”表示,了解了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并能解决一些有关千米的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认为学生最不容易理解的是从哪到哪大概有1千米,别说学生不知道,作为老师也真的感受不出从学校门口到哪能大概是1千米,所以说,学生对1千米到底有多远,很难估测,再加上今天学生并没有真正地去感受这1千米有多长,只是凭空想象而已。最后的习题中,我在网上摘下了别人的课外拓展题,我感觉非常好,学生对这样的题目也很喜欢。我另外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放学时请家长带着孩子回家时,感受从学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二是从家门口到学校门口大约有多少千米,使用什么交通工具,需要多长时间。
课题
第2课时
认识吨
主备教师
教学设计
个人复备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2、知道并掌握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吨,指导1吨=1000千克,学会吨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形成印象。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质量单位?(克、千克)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师:板书:1千克=1000克2、谈话: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捕捉有关吨的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22页图片,提问: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图片,码头上这些集装箱,火车皮所运送的都是很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什么作单位呢?(吨),明确,吨可以用字母“t”来表示。二、互动新授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1)课件出示一袋100千克的大米谈话:一袋大米重100千克。你平常见过这样的一袋大米吗?提过它吗?提过的说说感受。学生回答,交流感受课件出示,一袋袋地出示,学生跟着100千克、200千克地数,贴满10张,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板书:1000千克)
指出:1000千克就是1吨,即:1吨=1000千克。(板书:1吨=1000千克)2
、结合实际,进一步认识吨。(1)师:课前我们侧脸了自己的体重,你的体重是多少?(指名回答)教师请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同学站起来。谈话: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4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00千克。(指名4个学生站在一起,感受100千克)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把这个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么样?100千克重不重?想象一下,如果把40个学生全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1000千克重不重?提问:估计一下,小组里所有同学的体重大约有多少千克?全班同学的体重呢?全班同学的体重相加,有1吨吗?学生进行估算,并汇报。(2)实物出示装有10千克水的水桶,指名上来掂一掂。提问:觉得重吗?这是10千克的水,10桶这样的水是100千克,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100桶10千克的水)(3)小结: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吨作单位。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2页“想想做做”第1题指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每种物体重1吨,各有多少?总结汇报:一头牛重500千克,有2头牛刚好是1吨;一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重1吨;一只猪重100千克,10只猪重1吨,一桶油棕200千克,5桶油重1吨。2、完成教材第23页“想想做做”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交流时,说说自己思考的过程。3、完成教材第23页“想想做做”第6题。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提醒学生看懂“限载60吨”)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不同解法。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吨,它通常用来计算比较中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用字母“t”表示,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1000,即1吨=1000千克。
教学反思
这节课活动设计,我主要关注两点,一是活动设计的综合性,也就是将单一的项目变成综合项目,提高综合思考能力,二是寻找与建立看不见的“1吨”的表象,让学生在比较、观察与体验中获得概念。
课题
第3课时
练习三
主备教师
教学设计
个人复备
教学目标
加强对千米和吨的认识,能利用它们之间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1、掌握单位间的换算。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千米和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提问: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长度和质量单位?(板书:千米
吨)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千米?(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等的长度)什么情况下使用吨?(称比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3、小马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周末,我和小精明约好上动物园参观。我一起床就冲到卫生间,在牙刷上挤上2千克的药膏开始刷牙,并洗了脸妈妈给我准备了一杯250千克的牛奶和一个400千克的面包,我吃完早餐,来到动物园,动物园里的动物真多呀!有重45吨的小羊,4千克的大象,80克的小熊猫,真可爱!我们还看到一辆载满约4克粮食的大货车正在动物园门口卸货呢!引导: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应该怎么改?二、基础练习1、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1题出示题目,让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填完后让学生读一读,最后集体订正。2、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2题(1)说一说: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师归纳:米和千米、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板书:1000米=1千米
1000千克=1吨(2)填一填:让学生讲结果填入括号内。3、完成教材第24页“练习三”第3题(1)让学生看图、读题。提问: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可以解决什么问题?(2)让学生一次解决教材上的问题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4题
先出示图,让学生读题,并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再让学生列式,并说明列式的理由。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5题。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指名回答,并让学生说说解题依据。2、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6题先让学生看懂题意,了解题中所提供的信息,从同角度分析问题,然后让学生列式解答,再组织交流。3、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7题。先让学生读题,重点理解“动车从上海出发经过南京开往北京”
指的是哪些路程。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最后组织交流,并让学生说出解决问题的过程。4、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8题先让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课前了解到的黑龙江、黄河、长江和珠江的长度,并填写表格,再指名汇报。5、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思考题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最后指名汇报结果。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2、布置作业,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三”第9题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