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光影的魅力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光影的魅力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赣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05-19 18:43:08

文档简介

绘画基础造型和光影原理
一、形体的点、线、面
我们所描绘的物体都是立体的,而最基本的形体是立方体、球形、柱体与椎体。素描写生可从这四类形体出发,去研究主体构成的基本因素与形体塑造的关系点
点表示位置,是形体塑造的标记,对于造型有着特定的数量意义。先看位置点,找出它的基点与顶点、右点、左点、近点和远点,这些点规定着物体的整体范围和个面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再看转折点,这些点如同交通枢纽,联系着形体中的线与面。
线
线由点的定向运动产生。线条是点运动的延续,连接起点和终点的是线,任何一幅素描都是由无数的线组合而成。线是形体塑造的中坚,线有着无穷的魅力。
辅助线是指在形体塑造的过程中所借助的假设线。这些线,有助于我们把握形体的动势和形体的整体特征,有利于我们表现形体时能做到从整体到局部有序的进行。
轮廓线反映的是形体转折部分。在绘画过程中,轮廓线的表现要求由直线到曲线,有外轮廓到内轮廓,从而形成物体的立体框架。
面无数点的组合或无数线排列后的效果,在视觉上形成了面,而面运动产生了体。在造型过程中,面可分为两类,即直面与曲面。
直面:立方体在画面上一般是以正面、侧面、顶(底)三个面呈现。
曲面:球体借助于光线,在画面上一般是以亮面、暗面、明暗交界线(面)、反光面和投影组合而成。
任何一种复杂的形体,都可以由立方体、球体体面关系去理解和分析。
二、比例与分割比例
物体间或物体各部分的大小、长短、高低、多少、窄宽、厚薄、面积风诸方面的比较。不同的比例关系形成不同的美感,观察与表现比例关系有个较好的方法,如先抓住相比关系因素的两极,再确定中间部分,依次分割下去,就可以确定出任何复杂的比例关系。
三、特征与基本形
物体的形体特征,是指物象都有自己的特征,使之相互之间得到区别。我们要对形状进行概括与归纳,形成了一个基本形的概念,如圆形:人脸、苹果、罐子、太阳;方形:课桌、书籍、电视机、房子等,因此可以这样说,抓住了基本形就基本抓住了形体的主要特征。
从形体总体出发,对物体的原形进行简化,省去烦琐的细枝末节,以形成简单的几何形状。首先是抓住它的平面形,是方、是圆还是角;再看它的体积特征,属于立方体、球体还是柱体。在具体作画时,先目测高度,再目测宽度,最后作上、下的宽窄比较,就能把握住形体的基本特征。
四、转折与轮廓
当构成物体的面发生方向上的变化,形体的面就出现了转折。方形物体转折明显,称为折,圆形物体转折缓慢,称为转。一般的物体的边缘可以看作是转折,立方体外缘内的棱为转折,叫内轮廓。球体内侧的明暗交界可视为转折,也属于内轮廓。在造型过程中,当我们以线去体现形体的转折处,即为轮廓线。根据形体转折内外的部位,轮廓线可分为外轮廓线和内轮廓线。在作画起稿过程中,应集中表现物体的轮廓,抓住轮廓的方法可采取由外到里的方法。
五、结构与构成
结构是指物体本身各部分组合和构造。物体都有内部和外部的构成因素和结构关系,各部分的互相连接穿插、重叠、相离等决定了物体的形体。在素描训练中,对结构加进一些主观成分和表现手法,反映在画面上的形体结构,可看作一种构成。
六、透视与空间
一切物象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与物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空间距离。如画者与写生物的空间距离,被画物体之间的空间距离,被画物本身前后的空间距离,被画主体与背景的空间距离等。在素描中,利用物体的透视变化产生距离感,表现空间的技法,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透视原理的运用。
1、几何透视法
几何透视法产生于数学原理,是把几何透视运用到绘画艺术表现之中,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技法。它主要借助于远大近小的透视现象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2、平行透视
当立方体的六个面中,有一个面与画者的位置呈平行状态时,画者所看到的是它面产生的透视变化。
成角透视当立方体的一个角正对画者时,立方体所有的面都产生透视变化
几何透视法包括三个要素:视平线,一般是指画者平视时与眼睛高度平行的假设线。视平线决定被画物的透视斜度,被画物高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下斜,被画物低于视平线时,透视线向上斜。心点,是指视觉中心。它位于画者的核心部位。在平行透视中,一切透视线引向心点。距点,视点至心点的距离叫距点,如果把视距移至视平线上心点的两侧,所得的点为距点。
3、空气透视法
空气透视法是借助空气对视觉产生的阻隔作用,表现绘画中空间感的方法。它主要借助于近实远虚的透视现象表现物体的空间感。其特点是产生形的虚实变化,色调的深浅变化,形的平面变化,形的繁简变化。(共10张PPT)
你能观察得到这些
积木的各个平面上的明暗变化吗 说一说
我们周围的世界五彩斑斓,但这里我们把它看成一个由各种微妙影调和各种
形状组成的单色体.
我们用单色线条或单一颜色来表现形象的绘画方法称为素描.可用铅笔、炭笔、钢笔、等工具.
你能观察到这些积木的各个平面上的明暗变化吗 说一说
你来试一试吧
你来试一试吧
试试吧!
2
参天大树也挡不住从叶隙穿过的阳光,呈现变幻的色彩
葡萄架下,星星点点
生口

小巷斜阳,城市灵光,光影营造了深邃的空间。
现代都市。
民族风情,都沐浴在同样的光影下
有光就有影。光线透过窗棂,明暗呈现
ME&ANEGG
室内,静物微妙的纹理和明暗变化,给我们带来丰富而细腻的审美感受
晨曦、黄昏、白昼、夜晚
光给了我们一个
充满光影变幻的世界。
明暗效果的表现
用铅笔皴线,通过用笔的轻重变化与线条的组织变化
可表现由强到弱、由浓到淡的明暗效果。
明暗效果的表现
用笔的轻重变化
用笔重则浓,
用笔轻则淡
明暗效果的表现
线条的组织变化
线条密则强,
线条疏则弱。
明暗效果的表现
这是大自然中的极光现象。
明暗效果的表现
你能用以上的方法来表现这个极光的明暗变化吗
起,注意

图形的重叠与
挡关系
勾画一组任意图形,从最上面画
衬托最上
2
层图形
用铅笔皴线的方法,画出明暗
依次皴线画明暗,进行衬托
整体调整与整理
4绘画的光影写生练习
一、光与影是重要的绘画语言之一
它在表达物体的色彩、体积、空间感以及营造画面气氛方面,有着其他语言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光线都适合于绘画表现,尤其在绘画写生训练中,对于光线的选择有着严格的要求:
1、太强、太弱的光不可取。光线过强,亮暗部反差太大,不利于表现物体暗部结构,易使暗部变闷不透气;同时,过强的光线还会减弱亮部的层次,使亮面苍白,不利于体积感的表达,太弱的光线会使物体亮暗部的界限模糊,削减了物体的明暗层次,使很多重要的结构,细节隐没在暗影之中,无法表现。
2、太散的光线不可取。写生时,画室内出现多个光源时,物体上就会“光怪陆离”,被各种高光,投影分割得支离破碎,色调失去和谐统一感。多光源会造成明暗调子分布秩序混乱,缺少足够经验的学习者容易将画面画花、画碎。
3、不稳定的光线不可取。不稳定的光线往往会造成物体上的明暗调子各层次分布的位置在写生过程中不断地移动改变+使初学者不易把握+给写生带来困难。
因此,在写生时,我们要选择单一的、亮度适中且位置较为固定的光源布光,如:采用灯光或采用朝北窗口射人的自然天光。通常采用照相用的落地灯配以200瓦的白炽灯泡作为灯光作业的照明。有时若暗部显得太黑,还可在物体暗部附近设置一块灰或白的反光板以辅助暗部的照明,使暗部的结构得以显现、灯光照明时,光线集中,亮暗对比强烈,明暗交界线及各部分调子分布都非常清楚,易于初学者研究和掌握明暗调子规律。当学习者有了一定灯光作业的基础,对于明暗调子规律有所掌握时,再进行自然光的作业练习。自然光较灯光更为柔和,亮暗部对比不是很强烈,能清晰而自然地呈现物体的形状及结构。自然光照射下的物体,各明暗调子层次之间的过渡比较微妙,这一点需要学习者依据明暗调子规律细心地加以辨析、归纳。提炼,使调子的运用既能呈现美感,营造画面气氛,又能贴切地表达形体结构、空间感与质量感。
二、客观调子与主观调子
尽管我们强调使用单一、稳定及亮度适中的光源作为素描写生的照明,然而事实上现实的光照条件并非都是合乎要求的。尤其在某些升学的素描考试中,经常是天光及数个日光灯的光线一齐照在模特身上,如果再想按理想状况下的画法处理调子,就可能无法下手。这时我们有两种处理方法:
1、选择多光源中最强烈的一种光源作为主光源,有意忽略其余光源的光照效果,将调子归纳到主光源的条件下来表现;
2、从形体结构出发,看形体的高低起伏,主观地运用一些调子来表达这种高低起伏及转折。
这两种方法都是在客观的光照条件基础上,依据表现的需要主观地处理明暗来表现写生对象的。即使是在理想光照条件下,我们画明暗素描时,也并非全部照抄客观明暗,仍要依据表达的需要,对客观明暗进行提炼、取舍、强化或削弱,以便获得最贴切的表达和最完美的效果。明暗调子只是一种造型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一切造型的手段都要服从于表达形体结构的需要。况且,光线是可变的,而形体结构却是不变的。因此,我们可以在造型需要的前提下,大胆地依据明暗调子的规律来主观地处理调子。一幅好的明暗素描应是主客观调子的完美结合。这一点是我们在学习明暗素描时应当牢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