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夜莺的歌声》(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夜莺的歌声》(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0 15:50:58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人教新课标版 四年级下册
夜莺的歌声
激趣导入
夜莺:为雀形目鹟科的一种鸟。体色灰褐,是观赏鸟的种类之一。夜莺的羽色并不绚丽,但其鸣唱非常出众,音域极广。与其他鸟类不同,夜莺是少有的在夜间鸣唱的鸟类,故得其名。
激趣导入
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其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初读感知
1. 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生词。
2. 标注自然段落。
阅读要求:
3. 找出本课的多音字。
初读感知
词语赏析
生字欣赏
xiāo

wèi

shào



shu i



qiāng

t ng

fáng

gu

hàn

gǔn

hu

guàn

sāng 丧事
初读感知

jìn 尽头
jìng 强劲

sāi 瓶塞

sàng 丧气
sài 边塞
多音字
精读感悟
赶快走进课文看看吧!
精读感悟
本文讲的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男孩用学夜莺叫的方法,传递消息,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精读感悟
一(1-19):写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二(20-24):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三(25-34):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四(35-37):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地摆脱了敌人。
精读感悟
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诱敌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入林
传信
摆脱
精读感悟
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黑色”和“烧焦”点明了战斗刚刚结束。
“空旷的花园”说明战争使得花园里没有了花草树木,没有了花园里该有的景象。
第一部分
精读感悟
“全是黑色的碎瓦”
“全”表现了法西斯入侵苏联给村庄带来的破坏程度。
精读感悟
“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这一段环境描写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同时也反映出了苏联人民对德国侵略者的仇恨。
拟人
写出了战争对村庄的破坏程度。
精读感悟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又响了起来,说明了什么?
说明“小夜莺”已经发现敌人,他经过思考,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进埋伏圈,消灭敌人。说明他很机智,会引诱敌人。
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精读感悟
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孩子的?
无声
夜莺叫
小孩叫
注意听
发现
精读感悟
怎样理解“快活”这个词?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句子赏析
“快活”是指小孩的性格特点是快乐、活泼的。“快活”在这里反映了小孩在敌人面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镇定、坦然,由此可见他的胆量。
精读感悟
从这句话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
句子赏析
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精读感悟
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句子赏析
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话保护了群众,后一句话痛骂了敌人。
精读感悟
怎样理解“蠢东西”?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句子赏析
这里的“蠢东西”骂的是小孩。反映了军官相信小孩是天真无邪的,以为小孩不知道“野兽”是在骂军官自己,实际上小孩是知道意思,故意这么骂的。
精读感悟
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在这部分里,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精读感悟
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第二部分
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装作天真贪玩的样子?
精读感悟
小夜莺在胡扯,答非所问,使敌人完全相信了他。刚开始,敌人多少还有点顾虑,有点警觉,这时敌人只认为小夜莺是个什么都不懂的顽皮的孩子,所以“就不再问了。”
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是怎样回答的?
“你说的是一种蘑(mó)菇(gū)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
精读感悟
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
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因为热爱自己的祖国,憎恨敌人,所以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精读感悟
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树林深处。
第三部分
那个最先听见夜莺叫的凝神地站着,好像钉在那里似的。他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一,二,三,四……”一边数一边用手打着拍子。
从小孩的夜莺叫声中,游击队员就会知道有多少敌人,多少机关枪。从而来判断,游击队可不可以打败敌人。说明小夜莺用这种方式同游击队联系已经不止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
精读感悟
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什么?
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军情况的。
从中能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精读感悟
思考: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掉的
枪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军官还没来得及抓起手枪,就滚到了路边的尘埃里。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地倒下。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树林。
第四部分
精读感悟
思考: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他在望有没有新的敌人。
拓展延伸
开头三个自然段和结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
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同时还告诉我们文中叙述的故事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巧遇。小夜莺在村口放哨这是他的职责,以夜莺的歌声传递信息则是他和敌人进行斗争的特殊方式。这样更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前后照应。
拓展延伸
“小夜莺”包含几层意思?
一是:孩子用夜莺的歌声向游击队报告情况,帮助游击队歼灭了德国兵,是和敌人作斗争的手段;
二是: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小夜莺”,夜莺的歌声是动听的、是美好的,是游击队员对小孩的赞美。
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阴沉——( ) 盘问——( )
注视——( ) 宛转——( )
阴暗
查问
凝视
动听
课堂练习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空旷——( ) 沉寂——( )
凝神——( ) 轻蔑——( )
狭小
喧闹
分心
恭敬
作业布置
1. 理解并抄写文中优美的语句。
2.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请写一写。
板书设计





诱敌
摆脱
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小孩给敌人带路
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地摆脱了敌人
入林
传信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夜莺的歌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本课14个生字。理解“空旷、分岔、垂头丧气、轻蔑”等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中心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教学重点】
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教学难点】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夜莺和苏联卫国战争资料的了解。
课件出示夜莺的图片和简介。
师:夜莺,为雀形目鹟科的一种鸟。体色灰褐,是观赏鸟的种类之一。夜莺的羽色并不绚丽,但其鸣唱非常出众,音域极广。与其他鸟类不同,夜莺是少有的在夜间鸣唱的鸟类,故得其名。
课件出示苏联卫国战争的图片和简介。
师:1941年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其中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师问:那夜莺和苏联卫国战争会有什么关系呢?
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本文,然后去解决问题。
那就请你跟着老师一起走进课文吧。
2.揭示课题。
3.板书课题“夜莺的歌声”。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生词。
(2)标注自然段落。
(3)找出本课的多音字。
2.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生字:
xiāo wèi shào t ng sī shu i tī qiāng fáng gu hàn gǔn hu guàn
削 喂 哨 挺 斯 甩 踢 枪 防 鬼 汉 滚 毁 惯
A.教师领读;
B.男女生比读;
C.同桌互读。
3.多音字
课件出示多音字:
(sāng)(丧事) (jìn)(尽头) (sāi)(瓶塞)
丧 劲 塞
(sàng)(丧气) (jìng)(强劲) (sài)(边塞)
A.教师领读
B.男女比读
三、精读领悟
1.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去体会夜莺指的是会学夜莺叫声的小男孩,然后去感受文章的主要内容。
师小结:本文讲的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个男孩用学夜莺叫的方法,传递消息,协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21·cn·jy·com
下面我们就带着对小男孩是如何帮助游击队歼灭敌人的问题,和老师一起走进课文吧。
2.层次划分
师问: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呢?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教师提示分四个部分,引导学生从小孩为什么学夜莺叫、怎样学夜莺叫、结果怎样去考虑。
指生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以歌声为线索,把课文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1-19):写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第二部分(20-24):写小孩给敌人带路。
第三部分(25-34):写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第四部分(35-37):写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师问:那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
从四部分的划分,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结合课件提示,让学生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用两个字简单概括成:诱敌——入林——传信——摆脱(敌人)。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地分析每一部分。
3.学习第一部分
指生朗读第1自然段。
师问:这段属于什么描写呢?
引导学生从大道,花园考虑,回答出是环境描写。
(1)课件出示句子: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
课件出示问题: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烧焦的树木”?
引导学生去体会为什么是“黑色”,为什么是“烧焦”,感受烧焦就会使物体变成黑色的现象,从而体会战争带来的结果。www.21-cn-jy.com
师小结:“黑色”和“烧焦”点明了战斗刚刚结束。“空旷的花园”说明战争使得花园里没有了花草树木,没有了花园里该有的景象。【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战争所带来的危害。
(2)课件出示句子和图片:“全是黑色的碎瓦”
师问:“全”字在这里怎样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全”是“都,到处”的意思。
师小结:“全”表现了法西斯入侵苏联给村庄带来的破坏程度。
(3)课件出示问题:“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去理解“垂头丧气”是用来形容人没精神的一个词语,这里用来形容烧焦的树,所以是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21·世纪*教育网
指生回答。
师小结: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战争对村庄的破坏程度。
师问:那第1自然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去感受通过环境描写可以看出战争的破坏程度。
师小结:这一段的环境描写说明战争破坏严重,昔日美丽的村庄,如今已破烂不堪,作者利用
这一段环境描写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行为。同时也反映出了苏联人民对德国侵略者的仇恨。
指生朗读第2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
师问: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又响了起来,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这是一种暗号,只有游击队的人才能听明白里面的含义。
学生举手回答。
师小结:说明“小夜莺”已经发现敌人,他经过思考,决定去接触敌人,把敌人引进埋伏圈,消灭敌人。说明他很机智,会引诱敌人。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师问:那德国军官和士兵是怎样发现小孩的?
师引导学生分析:无声——夜莺叫——小孩叫——注意听——发现。
同桌讨论,举手回答。
师小结:从开始无声的环境描写,到夜莺的歌声打破了沉寂,到那股新的劲头唱起来,再到士兵们和军官注意听着的时候,他们慢慢地发现了小孩。www-2-1-cnjy-com
(4)句子赏析。
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
师问:怎样理解“快活”这个词?
引导学生感受快活即快乐活泼。
师小结:“快活”是指小孩的性格特点是快乐、活泼的。“快活”在这里反映了小孩在敌人面前表现出超乎寻常的镇定、坦然,由此可见他的胆量。21教育网
课件出示第二个句子:“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2-1-c-n-j-y
师问:从这句话里你可以看出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小孩在答非所问。
师小结:孩子故意打岔,避免正面回答,反映了孩子的冷静、沉着、机智。
课件出示第三个句子:“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师问: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去感受是真的野兽吗?
指生回答。
师小结:这句话说明孩子爱憎分明。前一句话保护了群众,后一句话痛骂了敌人。
课件出示第四个句子:“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地微笑了一下。
师问:怎样理解“蠢东西”?
引导学生理解“蠢东西”是军官在骂小孩吗?是在说他什么都不知道吗?
指生回答。
师小结:这里的“蠢东西”骂的是小孩。反映了军官相信小孩是天真无邪的,以为小孩不知道“野兽”是在骂军官自己,实际上小孩是知道意思,故意这么骂的。21cnjy.com
(5)于是小孩决定领着敌人去苏蒙塔斯村
师问:在这部分里,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小组讨论,举手回答。
师小结:小孩的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让我印象很深。
4.学习第二部分
生默读第20-24自然段。
(1)课件出示问题: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何要装作天真贪玩的样子?
引导学生去体会夜莺和杜鹃的不同叫声可以给游击队传送不同的信号。
师小结:孩子机智灵活,既向游击队传递了情报,又进一步取得了敌人的信任。
(2)课件出示问题:当问孩子有无游击队时,孩子是怎样回答的?
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孩子回答的句子,指生回答。
课件出示答案:“你说的是一种蘑(mó)菇(gū)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来源:21cnj*y.co*m】
师问:敌人是在问蘑菇吗?为什么小孩会这样回答?
师小结:小夜莺在胡扯,答非所问,使敌人完全相信了他。刚开始,敌人多少还有点顾虑,有点警觉,这时敌人只认为小夜莺是个什么都不懂的顽皮的孩子,所以“就不再问了。”
(3)课件出示问题:讨论: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怕吗?为什么还能应变自如,毫无惧色呢?【出处:21教育名师】
引导学生从前面认识到的小孩的特点讨论。
小组讨论,组内交流,举手回答。
师小结:卫国战争中,全国人民都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斗争中,全国人民怀着对祖国的爱,对敌人的恨进行不屈的斗争,小孩就是因为热爱自己的祖国,憎恨敌人,所以临危不惧,坦然自若。
5.学习第三部分
生默读第25-34自然段。
(1)师:这部分主要讲了小孩如何把敌人引进埋伏圈,以及如何给游击队传信。
课件出示问题:游击队潜伏在哪里?他们怎么知道德国兵来了?
生齐答书中的提示:树林深处。
师问:那游击队是怎样知道敌人来了,以及有多少敌人呢?
课件出示句子:那个最先听见夜莺叫的凝神地站着,好像钉在那里似的。他注意数着一声一声的鸟叫:“一,二,三,四……”一边数一边用手打着拍子。【版权所有:21教育】
师小结:从小孩的夜莺叫声中,游击队员就会知道有多少敌人,多少机关枪。从而来判断,游击队可不可以打败敌人。说明小夜莺同游击队用这种方式联系,已经不止一次了,他曾多次协助游击队消灭敌人。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课件出示问题: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什么?
同桌讨论。
师小结: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军情况的。从中能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21*cnjy*com
6.学习第四部分
指生朗读第35-37自然段。
(1)师:第四部分写了游击队把敌人消灭掉。那游击队是怎样把敌人消灭掉的?
课件出示问题。
指生回答。
师小结:枪声打破了林中的寂静。军官还没来得及抓起手枪,就滚到了路边的尘埃里。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地倒下。呻吟声、叫喊声、断断续续的口令声充满了树林。
(1)课件出示问题:思考: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孩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地方?他在望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出小孩坐在原来的地方,是因为他在执行新的任务。他在望有没有新的敌人。
多指几名学生回答,老师作总结。
师小结:小孩子完成这次任务后,又坐在原来的地方,执行新的任务,小孩有高度的警惕性和负责精神。21*cnjy*com
7.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问题:开头三个自然段和结尾两个自然段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开头提到了夜莺的歌声,结尾又提到了夜莺的歌声,所以引导学生答出前后呼应。
师小结: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同时还告诉我们文中叙述的故事并不是一次偶然的巧遇。小夜莺在村口放哨这是他的职责,以夜莺的歌声传递信息则是他和敌人进行斗争的特殊方式。这样更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小夜莺”包含几层意思?
引导学生去感受两层意思,一层是真的夜莺鸟,一层是指小孩。
小组讨论,举手回答。
师小结:一是:孩子用夜莺的歌声向游击队报告情况,帮助游击队歼灭了德国兵,是和敌人作斗争的手段;二是: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呼成“小夜莺”,夜莺的歌声是动听的、是美好的,是游击队员对小孩的赞美。
四、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课堂练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阴沉——( 阴暗 ) 盘问——( 查问 )
注视——( 凝视 ) 婉转——( 动听 )
2.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空旷——( 狭小 ) 沉寂——( 喧闹 )
凝神——( 分心 ) 轻蔑——( 恭敬 )
六、作业布置
1.理解并抄写文中优美的语句。
2.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请写一写。
【板书设计】
诱敌 小孩学夜莺叫,用歌声引诱德国兵
入林 小孩给敌人带路
夜莺的歌声 传信 小孩发出情报做好消灭敌人的准备
摆脱 小孩把敌人带进埋伏圈,机智摆脱了敌人
【教学反思】
《夜莺的歌声》一课是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下册第13课,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2·1·c·n·j·y
全文以“夜莺的叫声”为主线贯穿始终,是歌声把敌人引到河边,发现了小孩;是歌声把敌人带进森林,带进游击队的埋伏圈;是歌声把敌人的情报传给游击队员,让游击队消灭掉敌人;文章的最后又一次地提到了歌声。所以在讲授课文时,让学生时刻把小孩和夜莺的歌声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小孩就是那个小夜莺。最终通过学习本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8 页 (共 8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