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 地球公转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19 地球公转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粤科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05-20 21:0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19 地球公转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绕太阳公转。
(2)了解地球、太阳和地球公转轨道的大小比例。
(3)了解公转轨道和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2.科学探究
(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模拟实验。
(2)能查阅有关资料。
3.科学态度
(1)乐意与同学合作。
(2)体会地球公转轨道的巨大,初步领悟宇宙之大。
(3)体会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和创造力。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活动安排
活动题目
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能力要求
活动1
地球公转轨道
用模拟实验了解地球公转轨道的特点
观察、计算和实验
活动2
公转轨道和节气
了解二十四节气及其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查找资料和比较
2.活动指引
任务驱动页
生活情境:人们总能体会到夏天热、冬天冷。从学生前概念来看,很多学生以为是太阳离地球远近造成的。
产生问题:为什么夏天热、冬天冷?是不是因为地球离太阳的位置远近造成的?
驱动任务:地球绕太阳公转会不会有时远有时近?会不会影响地球上的冷暖?
活动1 地球公转轨道
活动1首先阐明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圆形的,存在近日点和远日点。并列出太阳、地球的及地球公转轨道大小的数据,教科书给出的数据表包含真实数值和按比例缩小的数值。这样学生可以使用常见的物品,到合适的场所去模拟,体会太阳、地球和公转轨道的大小,并比较近日点、远日点的差异。教科书中也使用了实际模拟活动的照片,供教师和学生参考。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为什么要进行模拟实验活动呢?这个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建构地球公转轨道的科学概念,而仅仅通过阅读数据表,是很难让学生建构出这样的科学概念。事实证明,学生通过亲自模拟,发现地球的大小和公转轨道的大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公转轨道上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差别和整个公转轨道的大小相比,也是微乎其微的。这样关于地球公转轨道的科学概念才能被他们建构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
有了关于地球公转轨道的科学概念,学生基本上已经排除近日点和远日点对地球冷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结合教科书中澳大利亚的华人夏天过春节的图片,让学生讨论南北半球四季相反的情况。最终确定地球距离太阳的远近和地球冷暖、四季变化没有关系。
活动2 公转轨道和节气
活动2主要目的是把公转轨道和一年四季联系起来。在学生的概念中,一年四季是身边发生的变化,地球公转是宇宙中发生的事件。两者是没有什么联系的,或者学生不会有机地把两者联系起来。而从本质上看,这两者是一致的,也是后面学习四季成因必要的知识基础。为了让学生对公转轨道和四季建立联系,教科书采用了我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作为结合点。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千年来对指导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其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刚好是四季的代表。我们把它们列在公转轨道上,让学生去观察、查资料了解不同节气的日期。他们就会发现,每一个节气每年出现的日期基本是固定的。因此,让学生去发现公转轨道和四季的联系。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按四季构成的一年,一般指“回归年”,就是从地球上看,太阳中心从春分点出发再回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1回归年=365.24219879日或365日5小时48分46秒。但一个回归年,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还不够一圈,也就是不够360°。而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所需的时间间隔称为恒星年,也就是从地球上观测,太阳以某一恒星的位置为起点,当观测到太阳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一个恒星年等于365.25636日或365日6时9分10秒。这种差别由于春分点在黄道上每年西退50.26”。春分点的西移,是由于地轴的空间运动造成的。当然教学中不用和学生讲这些,但教师要心中有数。21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