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用显微镜观察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显微镜是人类观察微观生命世界的重要工具。
(2)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组成。
(3)知道使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
2.科学探究
(1)掌握正确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方法。
(2)能用文字、图画等不同形式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3.科学态度
(1)感知人类发明、使用显微镜能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2)学习科学家对未知事物不懈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指引
1.活动安排思路
活动安排
活动题目
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能力要求
活动1
认识显微镜
了解显微镜的结构
观察和认识
活动2
显微镜的使用
学习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动植物的永久装片
使用、模仿和操作
2.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在实验室里,实验台背后有一排实验仪器柜。彬彬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表皮细胞。特写图显示的是彬彬所看到的细胞图像。
产生问题:波波对显微镜充满好奇,思考“怎样用显微镜才能看清这么小的结构”。
驱动任务:学生在使用放大镜组合的时候,已
( http: / / www.21cnjy.com )经发现放大镜组合具有放大功能,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物体的细节。如果改进放大镜组合,设计一种新的观察工具,能否将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更方便我们进行观察 这就是本课的任务,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并学习其使用方法。
活动1
认识显微镜
人类很早就开始对动植物进行科学的观察和研究。但由于受到观察工具的限制,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动植物的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等方面。
1590年,一位荷兰人用两块透镜制造出了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台显微镜。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一个全新的微观世界。科学家不断设计和制造新的观察工具,利用多块透镜的组合构成的一种光学仪器——显微镜,解决了观察工具的难题。人们通过显微镜逐渐发现了植物、动物等不同生物的内部构造和形态结构,认识了各种各样的微小生物。
常用的显微镜是一种由多块透镜组合而成的光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仪器,主要包括目镜、物镜、镜筒、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载物台和反光镜等部件。在练习使用显微镜之前,应当先认识显微镜的各个组成部分,了解每个部分的作用。
·镜座:大多是马蹄型,使显微镜放置稳定。
·镜臂:是握镜的地方。
·倾斜关节:可使显微镜略微向后倾,便于观察。
·载物台:放置装片的地方,中间有通光孔。
·压片夹:用于固定载玻片。
·遮光器:载物台下面的圆形板,板上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作光圈。
·反光镜:一面为平面镜,另一面为凹面镜,都可采集光线。
·镜筒和物镜转换器:镜筒上端可安放目镜,下端有一个可以转动的圆盘,就是物镜转换器。
·粗准焦螺旋:可控制镜筒升降,调节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大。
·细准焦螺旋:可控制镜筒升降,调节时镜筒升降范围较小。
·目镜和物镜:分别具有不同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放大倍数,如5×表示放大5倍。常用的目镜有5×、10×、15x,常用的物镜有4×、10×、40×等。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活动2
显微镜的使用
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和各个组成部分后,学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会迫不及待地想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但是,光学显微镜是精密的仪器,只有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出显微镜的性能,帮助学生观察到生物体的细胞。
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显微镜的使用一般包括安放、对光、放片、调焦和观察等过程。
1.安放。显微镜应放置在接近光源、靠身体前略偏左的地方。镜筒在前,镜臂在后。取放显微镜时,要左手托着镜座,右手握着镜臂,轻拿轻放。
2.对光。转动显微镜的物镜转换器,
( http: / / www.21cnjy.com )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再转动遮光器,让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通过目镜观察,同时调节反光镜(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暗时用凹面镜),可看到一个明亮的圆形视野。如果视野中有异物,应用擦镜纸擦净目镜或物镜镜头。在后面的观察中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光圈大小,使视野亮度合适。
3.放片。将装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固定。
4.调焦。提示学生掌握焦距调节和物
( http: / / www.21cnjy.com )镜升降的关系。然后,向前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慢下降,物镜靠近载玻片;左眼朝目镜内注视向后缓慢调节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物像清晰就可以仔细观察。注意不要让物镜碰到载玻片。
经过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上述的步骤进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操作,使用苍蝇翅膀等固定装片,看看能否观察到生物的细胞。让学生直观感受借助显微镜,人们发现了一个绚烂多彩的微观生命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显微镜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种类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微观生命世界的了解越来越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