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6-2017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综合练习1

文档属性

名称 湘教版2016-2017八年级下册数学期末综合练习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05-21 20:2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湘教版2016-2017八年级下册期末综合练习1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面的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

A B C D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B.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C.菱形的对角线相等
D.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A(1,﹣2)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则点A′的坐标是(  )
A.(﹣1,1) B.(﹣1,﹣2) C.(﹣1,2) D.(1,2)
已知的周长为50cm,中位线DE=8cm,中位线BF=10cm,则另一条中位线DF的长是( )cm。 A.7 B.5 C.9 D.10
函数y=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  )
A.x≥0 B.x>4 C.x<4 D.x≥4
为了描述温州市某一天气温变化情况,应选择(  )
A.扇形统计图 B.折线统计图 C.条形统计图 D.直方图
在△ABC中,∠A:∠B:∠C=1:2:3,最短边BC=4cm,则最长边AB的长是(  )
A.5cm B.6cm C.cm D. 8cm
如图,△ABC中,AB=4,AC=3,AD、AE分别是其角平分线和中线,过点C作CG⊥AD于F,交AB于G,连接EF,则线段EF的长为(  )
A. B.1 C. D.7
如图,直线y=kx+b经过A(2,1),B(﹣1,﹣2)两点,则不等式x>kx+b>﹣2的解集为( )

A.x<2 B.x>﹣1 C.x<1或x>2 D.﹣1<x<2
如图,△ABC中,AB=AC=10,BC=8,AD平分∠BAC交BC于点D,点E为AC的中点,连接DE,则△CDE的周长为(  )
A.20 B.12 C.14 D.13
、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将点P(-3,y)向下平移3个单位,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Q(x,-1),则xy=__________
已知一个样本容量为60,在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各小长方形的高比为2:4:1:3,那么第二组的频数是      .
将直线y=2x﹣1向上平移2个单位,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后得到的直线解析式为 .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AD的平分线AE交BC于点E,且BE=3,若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是16,则EC等于      .
一个正比例函数图象与一次函数y=﹣x+2的图象交于点P,点P到x轴距离为2,则这个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是      .
如图,在△ABC中,∠ACB=90°,M、N分别是AB、AC的中点,延长BC至点D,使CD=BD,连接DM、DN、MN.若AB=6,则DN=      .
如图,在Rt△ABC中,AM平分∠BAC,CM=20cm,那么点M到直线AB的距离是______.
如图1所示,在矩形ABCD中,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CD、DA运动至点A停止,设点P运动的路程为x,△ABP的面积为y,如果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那么△ABC的面积是  .
、解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66分)
王霞和爸爸、妈妈到人民公园游玩,回到家后,她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了公园的景区地图,如图所示。可是她忘记了在图中标出原点和x轴、y轴。只知道游乐园D的坐标为(2,-2),你能帮她求出其他各景点的坐标?
阅读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某校为了解全校1800名学生双休日的阅读时间,学校随机调查了七、八、九年级部分同学,并用得到的数据绘制成不完整的统计图表如图所示:
阅读时间
频数(人数)
频率
0~1
12
0.12
1~2
30
0.3
2~3
x
0.4
3~4
18
y
合计
m
1
(1)x=      ,y=      ;
(2)请将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
(3)根据调查数据估计,该校同学双休日阅读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学生的人数.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将△BCD沿BD翻折,使点C落在点E处,BE和AD相交于点O.
求证:OA=OE

为更新果树品种,某果园计划新购进A.B两个品种的果树苗栽植培育,若计划购进这两种果树苗共45棵,其中A种苗的单价为7元/棵,购买B种苗所需费用y(元)与购买数量x(棵)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函数关系.
(1)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若在购买计划中,B种苗的数量不超过35棵,但不少于A种苗的数量,请设计购买方案,使总费用最低,并求出最低费用.
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C上,且DE∥AB,过点E作EF⊥D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
(1)求∠F的度数;
(2)若CD=2,求DF的长.
已知: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在边CD上,AQ⊥BE于点Q,DP⊥AQ于点P.
(1)求证:AP=BQ;
(2)在不添加任何辅助线的情况下,请直接写出图中四对线段,使每对中较长线段与较短线段长度的差等于PQ的长.
【操作发现】在计算器上输入一个正数,不断地按“”键求算术平方根,运算结果越来越接近1或都等于1.
【提出问题】输入一个实数,不断地进行“乘以常数k,再加上常数b”的运算,有什么规律?
【分析问题】我们可用框图表示这种运算过程(如图a).
也可用图象描述:如图1,在x轴上表示出x1,先在直线y=kx+b上确定点(x1,y1),再在直线y=x上确定纵坐标为y1的点(x2,y1),然后再x轴上确定对应的数x2,…,以此类推.
【解决问题】研究输入实数x1时,随着运算次数n的不断增加,运算结果x,怎样变化.
(1)若k=2,b=﹣4,得到什么结论?可以输入特殊的数如3,4,5进行观察研究;
(2)若k>1,又得到什么结论?请说明理由;
(3)①若k=﹣,b=2,已在x轴上表示出x1(如图2所示),请在x轴上表示x2,x3,x4,并写出研究结论;
②若输入实数x1时,运算结果xn互不相等,且越来越接近常数m,直接写出k的取值范围及m的值(用含k,b的代数式表示)
课本中,把长与宽之比为的矩形纸片称为标准纸.请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图1
(1)将一张标准纸ABCD(AB<BC)对折,如图1所示,所得的矩形纸片ABEF是标准纸.请给予证明.
(2)在一次综合实践课上,小明尝试着将矩形纸片ABCD(AB<BC)进行如下操作:
第一步:沿过A点的直线折叠,使B点落在AD边上点F处,折痕为AE(如图2甲);
第二步:沿过D点的直线折叠,使C点落在AD边上点N处,折痕为DG(如图2乙).此时E点恰好落在AE边上的点M处;
第三步:沿直线DM折叠(如图2丙),此时点G恰好与N点重合.
请你研究,矩形纸片ABCD是否是一张标准纸?请说明理由.
(3)不难发现,将一张标准纸如图3一次又一次对折后,所得的矩形纸片都是标准纸.现有一张标准纸ABCD,AB=1,BC=,问第5次对折后所得标准纸的周长是多少?探索并直接写出第2 012次对折后所得标准纸的周长.
图2
图3
湘教版2016-2017八年级下册期末综合练习1答案解析
、选择题
分析:根据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结合各图形的特点解答
解:A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B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符合题意; C不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中心对称图形,不符合题意; D不是轴对称图形,是中心对称图形,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 A: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B: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的性质,可得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C:根据菱形的性质,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但是不一定相等.
D:根据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可得常见的中心对称图形有:平行四边形、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据此判断即可.
解:∵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选项A正确;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选项B正确;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但是不一定相等,
∴选项C不正确;
∵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选项D正确.
故选:C.
分析: 根据向左平移横坐标减,向上平移纵坐标加求解即可.
解:∵将点A(1,﹣2)向上平移3个单位长度,再向左平移2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
∴点A′的横坐标为1﹣2=﹣1,纵坐标为﹣2+3=1,
∴A′的坐标为(﹣1,1).
故选:A.
三角形的中位线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所以三条中位线的长为:50÷2=25,所求的中位线为25减去另两条中位线的长.
解答:解:另一条中位线DF的长为:50÷2-(8+10)=7,
故选A
分析: 根据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可得出x﹣4≥0,解该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
解:∵x﹣4≥0,
∴x≥4.
故选D.
分析: 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但一般不能直接从图中得到具体的数据;
折线统计图表示的是事物的变化情况;
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表示出每个项目的具体数目;
频数分布直方图,清楚显示在各个不同区间内取值,各组频数分布情况,易于显示各组之间频数的差别.
解:根据题意,得
要求反映温州市某一天气温变化情况,结合统计图各自的特点,应选用折线统计图.
故选B.
分析: 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和角的比求出三角的度数,再由最小边BC=4cm,即可求出最长边AB的长.
解:设∠A=x,
则∠B=2x,∠C=3x,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A+∠B+∠C=x+2x+3x=180°,
解得x=30°,
即∠A=30°,∠C=3×30°=90°,
即△ABC为直角三角形,
∵∠C=90°,∠A=30°,
∴AB=2BC=2×4=8cm,
故选D.
分析: 由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可知△AGC是等腰三角形,所以F为GC中点,再由已知条件可得EF为△CBG的中位线,利用中位线的性质即可求出线段EF的长.
解:∵AD是其角平分线,CG⊥AD于F,
∴△AGC是等腰三角形,
∴AG=AC=3,GF=CF,
∵AB=4,AC=3,
∴BG=1,
∵AE是中线,
∴BE=CE,
∴EF为△CBG的中位线,
∴EF=BG=,
故选:A.
分析: 由于直线y=kx+b经过A(2,1),B(﹣1,﹣2)两点,那么把A.B两点的坐标代入y=kx+b,用待定系数法求出k、b的值,然后解不等式组x>kx+b>﹣2,即可求出解集.
解:把A(2,1),B(﹣1,﹣2)两点的坐标代入y=kx+b,
得:,
解得:.
解不等式组:x>x﹣1>﹣2,
得:﹣1<x<2.
故选D.
分析: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AD⊥BC,CD=BD,再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DE=CE=AC,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公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解:∵AB=AC,AD平分∠BAC,BC=8,
∴AD⊥BC,CD=BD=BC=4,
∵点E为AC的中点,
∴DE=CE=AC=5,
∴△CDE的周长=CD+DE+CE=4+5+5=14.
故选:C.
、填空题
分析: 直接利用平移中点的变化规律求解即可. 平移中点的变化规律是:横坐标右移加,左移减;纵坐标上移加,下移减.
解:此题规律是(a,b)平移到(a-2,b-3),照此规律计算可知-3-2=x,y-3=-1,所以x=-5,y=2,则xy=-10. 故答案填:-10.
分析: 根据各小长方形的高比为2:4:1:3,得频数之比为2:4:1:3,由此即可解决问题.
解:∵样本容量为60,各小长方形的高比为2:4:1:3,
∴那么第二组的频数是60×=24,
故答案为24.
分析:根据“左减右加、上加下减”的函数图象平移规律来解答.
解:直线y=2x﹣1向上平移2个单位,得y=2x﹣1+2,即y=2x+1,
再向右平移1个单位后,得y=2(x﹣1)+1,即y=2x﹣1.
故答案为y=2x﹣1
分析: 由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证出∠BAE=∠BEA,证出AB=BE=3;求出AB+BC=8,得出BC=5,即可得出EC的长.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D∥BC,AB=CD,AD=BC,
∴∠AEB=∠DAE,
∵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是16,
∴AB+BC=8,
∵AE是∠BAD的平分线,
∴∠BAE=∠DAE,
∴∠BAE=∠AEB,
∴AB=BE=3,
∴BC=5,
∴EC=BC﹣BE=5﹣3=2;
故答案为:2.
分析: 由点P到x轴距离为2得到P点的纵坐标为2或﹣2,再利用点P在直线y=﹣x+2确定P点坐标(其中点P在y轴上不合题意舍去),然后利用待定系数法求正比例函数解析式.
解:∵点P到x轴距离为2,
∴P点的纵坐标为2或﹣2,
当y=2时,﹣x+2=2,解得x=0,不合题意舍去;
当y=﹣2时,﹣x+2=﹣2,解得x=4,此时P点坐标为(4,﹣2),
设正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kx,
把P(4,﹣2)代入得4k=﹣2,解得k=﹣,
∴正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x.
故答案为y=﹣x.
分析: 连接CM,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得到NM=CB,MN∥BC,证明四边形DCMN是平行四边形,得到DN=CM,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到CM=AB=3,等量代换即可.
解:连接CM,
∵M、N分别是AB、AC的中点,
∴NM=CB,MN∥BC,又CD=BD,
∴MN=CD,又MN∥BC,
∴四边形DCMN是平行四边形,
∴DN=CM,
∵∠ACB=90°,M是AB的中点,
∴CM=AB=3,
∴DN=3,
故答案为:3.
分析: 过点M作MN⊥AB于N,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可得MN=CM,从而得解.
解:如图,过点M作MN⊥AB于N,
∵∠C=90°,AM平分∠BAC,
∴MN=CM,
∵CM=20cm,
∴MN=20cm,即M到AB的距离是20cm.
故答案为:20cm.
分析: 本题需先结合函数的图象求出AB、BC的值,即可得出△ABC的面积.
解:∵动点P从点B出发,沿BC、CD、DA运动至点A停止,而当点P运动到点C,D之间时,△ABP的面积不变,
函数图象上横轴表示点P运动的路程,x=4时,y开始不变,说明BC=4,x=9时,接着变化,说明CD=9﹣4=5,
∴AB=5,BC=4,
∴△ABC的面积是:×4×5=10.
故答案为:10.
、解答题
分析:建立合适的直角坐标系后分别写出点的坐标
解:以点F为坐标原点(0,0),FA为y轴的正半轴,则A.B、C、E的坐标分别为:A(0,4);B(-3,2),C(-2,-1);E(3,3)
分析: (1)根据读书时间是0.5小时的频数是12,所占的频率是0.12,即可求得总人数,即m的值,然后根据频率公式即可求得x,y的值;
(2)根据(1)计算的结果,即可解答;
(3)利用总人数1800乘以对应的频率即可求解.
解:(1)m=12÷0.12=100,
x=100×0.4=40,
y=18÷100=0.18;
(2)如图所示:
(3)双休日阅读时间在2小时以上的学生的人数是:1800×(0.4+0.18)=1044(人).
分析:由平行四边形ABCD和对折,即可求得∠DBE=∠ADB,得到OB=OD,再由∠A=∠C,得到三角形全等,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证明即可
解:平行四边形ABCD中,将△BCD沿BD对折,使点C落在E处,可得∠DBE=∠ADB,∠A=∠C,∴OB=OD,在△AOB和△EOD中,∵∠A=∠C,∠AOB=∠EOD,OB=OD,∴△AOB≌△EOD(AAS),∴OA=OE
分析:(1)利用得到系数法求解析式,列出方程组解答即可;
(2)根据所需费用为W=A种树苗的费用+B种树苗的费用,即可解答.
解:(1)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kx+b,
把(20,160),(40,288)代入y=kx+b得:
解得:
∴y=6.4x+32.
(2)∵B种苗的数量不超过35棵,但不少于A种苗的数量,

∴22.5≤x≤35,
设总费用为W元,则W=6.4x+32+7(45﹣x)=﹣0.6x+347,
∵k=﹣0.6,
∴y随x的增大而减小,
∴当x=35时,W总费用最低,W最低=﹣0.6×35+347=137(元).
分析: (1)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可得∠EDC=∠B=60°,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求解;
(2)易证△EDC是等边三角形,再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求解.
解:(1)∵△ABC是等边三角形,
∴∠B=60°,
∵DE∥AB,
∴∠EDC=∠B=60°,
∵EF⊥DE,
∴∠DEF=90°,
∴∠F=90°﹣∠EDC=30°;
(2)∵∠ACB=60°,∠EDC=60°,
∴△EDC是等边三角形.
∴ED=DC=2,
∵∠DEF=90°,∠F=30°,
∴DF=2DE=4.
分析: (1)根据正方形的性质得出AD=BA,∠BAQ=∠ADP,再根据已知条件得到∠AQB=∠DPA,判定△AQB≌△DPA并得出结论;(2)根据AQ﹣AP=PQ和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进行判断分析.
解:(1)∵正方形ABCD
∴AD=BA,∠BAD=90°,即∠BAQ+∠DAP=90°
∵DP⊥AQ
∴∠ADP+∠DAP=90°
∴∠BAQ=∠ADP
∵AQ⊥BE于点Q,DP⊥AQ于点P
∴∠AQB=∠DPA=90°
∴△AQB≌△DPA(AAS)
∴AP=BQ
(2)①AQ﹣AP=PQ
②AQ﹣BQ=PQ
③DP﹣AP=PQ
④DP﹣BQ=PQ
分析: (1)分x1<4,x1=4,x1>4三种情形解答即可.
(2)分x1>,x1<,x1=三种情形解答即可.
(3)①如图2中,画出图形,根据图象即可解决问题,xn的值越来越接近两直线交点的横坐标.
②根据前面的探究即可解决问题.
解:(1)若k=2,b=﹣4,y=2x﹣4,
取x1=3,则x2=2,x3=0,x4=﹣4,…
取x1=4,则x2x3=x4=4,…
取x1=5,则x2=6,x3=8,x4=12,…由此发现:
当x1<4时,随着运算次数n的增加,运算结果xn越来越小.
当x1=4时,随着运算次数n的增加,运算结果xn的值保持不变,都等于4.
当x1>4时,随着运算次数n的增加,运算结果xn越来越大.
(2)当x1>时,随着运算次数n的增加,xn越来越大.
当x1<时,随着运算次数n的增加,xn越来越小.
当x1=时,随着运算次数n的增加,xn保持不变.
理由:如图1中,直线y=kx+b与直线y=x的交点坐标为(,),
当x1>时,对于同一个x的值,kx+b>x,
∴y1>x1
∵y1=x2,
∴x1<x2,同理x2<x3<…<xn,
∴当x1>时,随着运算次数n的增加,xn越来越大.
同理,当x1<时,随着运算次数n的增加,xn越来越小.
当x1=时,随着运算次数n的增加,xn保持不变.
(3)①在数轴上表示的x1,x2,x3如图2所示.
随着运算次数的增加,运算结果越来越接近.
②由(2)可知:﹣1<k<1且k≠0,
由消去y得到x=
∴由①探究可知:m=.
分析:(1)根据==2?==,得出矩形纸片ABEF也是标准纸; (2)利用已知得出△AD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得出==,即可得出答案; (3)分别求出每一次对折后的周长,进而得出变化规律求出即可.
解:(1)是标准纸, 理由如下: ∵矩形纸片ABCD是标准纸, ∴=, 由对开的含义知:AF=BC, ∴==2?==, ∴矩形纸片ABEF也是标准纸. (2)是标准纸,理由如下: 设AB=CD=a,由图形折叠可知:DN=CD=DG=a, DG⊥EM, ∵由图形折叠可知:△ABE≌△AFE, ∴∠DAE=∠BAD=45°, ∴△ADG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在Rt△ADG中,AD==a, ∴==, ∴矩形纸片ABCD是一张标准纸; (3)对开次数: 第一次,周长为:2(1+)=2+, 第二次,周长为:2(+)=1+, 第三次,周长为:2(+)=1+, 第四次,周长为:2(+)=, 第五次,周长为:2(+)=, 第六次,周长为:2(+)=, … ∴第5次对开后所得标准纸的周长是:, 第2012次对开后所得标准纸的周长为:.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