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温故知新安史之乱唐朝灭亡五代十国节度使藩 镇 割 据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北宋的建立一、北宋的建立 根据地图册第15页《北宋的统一》,
完成填充图册第13页第一题中1、3两小题。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上……,与故人石守信、王审琦等饮酒,酒酣,上屏左右谓曰:“我非尔曹之力,不得至此,念尔之德无有穷已。然为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今终夕未尝敢安枕而卧也。”守信等皆曰:“何故?”上曰:“是不难知之,居此位者,谁不欲为之?”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上曰:“……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猜嫌,上下相安,不亦善乎!”皆再拜谢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军权。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军事:解除禁军首领的兵权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军事:削弱禁军将领军权的措施三衙训练和管理军队调动军队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1、军事:更戍法?“分遣禁旅。戍守边地,率一二年而更,欲使往来道路,以习勤苦,足以均劳佚,有北番戍,故将不得专其兵,兵不至于骄惰。”
——《文献通考》卷153东京江陵朗州A军B军C军甲乙丙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2、中央:分割相权皇帝宰相中书门下
行政权加强皇权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①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司马光《涑水纪闻》卷一
①方镇:地方上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3、地方: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文官任地方行政长官,置通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须外一律收归中央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中央:禁军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3、地方: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文官任地方行政长官,置通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设置转运使,令各州财赋除留必须外一律收归中央全国精锐部队悉集于禁军三、重文轻武的政策三、重文轻武的政策1、重文臣、轻武将宋太祖
宋太宗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天圣八年进士。以翰林学士修《新唐书》。
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兵权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文臣统兵行政权1、重文臣、轻武将三、重文轻武的政策材料一: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赐进士及第;二等赐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录取名额成倍增加。只要考中一般都授予官职。
——倪方六《古代“高考”阅卷前要
糊名易书 许落榜生查卷》
材料二:北宋共开科举考试81榜,期间所取文士合计60035人,平均每年360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2、广开科举材料三:北宋武举共开科考试28榜,共取士868人,武举人数年均5人。
——《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三、重文轻武的政策2、广开科举武官:武举中选后优者为右班殿直—正九品武官:
殿前都指挥使—从二品
节度使—正三品文官:中书令、尚书令
—正一品文官:科举进士授大理寺丞—正八品三、重文轻武的政策960年五代十国北宋 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剑,至如毛锥子(毛笔,此代指士人),焉足用哉!
—《旧五代史·汉书·史弘肇传》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蔡襄《端明集》
第6课 北宋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