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6-2017八年级下册期末综合练习3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已知点M的坐标为(﹣a,b),那么点M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
A. (a,b) B. (a,﹣b) C. (﹣a,﹣b) D. (﹣a,b)
如图,?ABCD的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则下列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AO=OD B.AO⊥OD C.AO=OC D.AO⊥AB
如图是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出的故宫博物院的主要建筑分布图,若这个坐标系分别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的正方向,表示太和门的点的坐标为(0,﹣1),表示九龙壁的点的坐标为(4,1),则表示下列宫殿的点的坐标正确的是( )
A.景仁宫(4,2) ? B.养心殿(﹣2,3)
C.保和殿(1,0) D. 武英殿(﹣3.5,﹣4)
一次函数y=2x﹣3的图象不经过(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如图,△ABC中,∠C=90°,∠A=30°,AB=12,则BC=( )
A.6 B.6 C.6 D.12
已知数据:10,8,6,10,8,13,11,10,12,7,9,8,12,9,11,12,9,10,11,10,那么频数为4的一组是( )
A.5.5~7.5 B.7.5~9.5 C.9.5~11.5 D.11.5~13.5
如图,△ABC中,AB=AC=10,BC=8,AD平分∠BAC交BC于点D,点E为AC的中点,连接DE,则△CDE的周长为( )
A. 20 B. 12 C. 14 D. 13
顺次连接等腰梯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一定是( )
A.矩形 B. 正方形 C. 菱形 D. 直角梯形
把两块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含有角的三角板的一边拼在一起,则所得到的图形不可能有( )
A.正方形 B.等边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平行四边形(非矩形、菱形、正方形)
如图所示,向一个半径为R、容积为V的球形容器内注水,则能够反映容器内水的体积y与容器内水深x间的函数关系的图象可能是( )
A. B.C.D.
、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若点P(2m+4,3m+3)在x轴上,则点P的坐标为 __________.
小明在纸上随手写下一串数字“1010010001”,则数字“1”出现的频率是__________.
一列火车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它驶过的路程s(千米)是所用时间t(时)的函数,这个函数关系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已知射线OC上的任意一点到∠AOB的两边的距离都相等,点D、E、F分别为边OC、OA.OB上,如果要想证得OE=OF,只需要添加以下四个条件中的某一个即可,请写出所有可能的条件的序号__________.
①∠ODE=∠ODF;②∠OED=∠OFD;③ED=FD;④EF⊥OC.
“龟兔首次赛跑”之后,输了比赛的兔子没有气馁,总结反思后,和乌龟约定再赛一场.图中的函数图象刻画了“龟兔再次赛跑”的故事(x表示乌龟从起点出发所行的时间,y1表示乌龟所行的路程,y2表示兔子所行的路程).有下列说法:
①“龟兔再次赛跑”的路程为1000米;
②兔子和乌龟同时从起点出发;
③乌龟在途中休息了10分钟;
④兔子在途中750米处追上乌龟.
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把你认为正确说法的序号都填上)
在?ABCD中,AB<BC,已知∠B=30°,AB=2,将△ABC沿AC翻折至△AB′C,使点B′落在?ABCD所在的平面内,连接B′D.若△AB′D是直角三角形,则BC的长为 .
如图,已知函数y=2x+b与函数y=kx﹣3的图象交于点P,则不等式kx﹣3>2x+b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
如图,在矩形ABCD中,AB=3,AD=5,E、F分别为边AB、AD上的点,现将△AEF沿直线EF折叠,使得点A恰好落在BC边上的点P处.
(1)当BP=2时,△EBP的周长= ;
(2)设BP=x,则x的取值范围是 .
、解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78分)
已知,如图,△ABC中,AB=AC,∠BAC=120°,EF为AB的垂直平分线,EF交BC于F,交AB于E.求证:.
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E平分,交DC的延长线于点E.
求证:DA=DE
某校为了更好的开展“学校特色体育教育”,从全校八年级的各班分别随机抽取了5名男生和5名女生,组成了一个容量为60的样本,进行各项体育项目的测试,了解他们的身体素质情况.下表是整理样本数据,得到的关于每个个体的测试成绩的部分统计表、图:某校60名学生体育测试成绩频数分布表
成绩
划记
频数
百分比
优秀
正正正
a
30%
良好
正正正正正正
30
b
合格
正
9
15%
不合格
3
5%
合计
60
60
100%
(说明:40﹣﹣﹣55分为不合格,55﹣﹣﹣70分为合格,70﹣﹣﹣85分为良好,85﹣﹣﹣100分为优秀)请根据以上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表中的a= ,b= ;
(2)请根据频数分布表,画出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3)如果该校八年级共有150名学生,根据以上数据,估计该校八年级学生身体素质良好及以上的人数为 .
如图将图中的点(一5,2)(一3,3)(一1,2)(一4,2)(一2,2)(一2,0)(一4,0)做如下变化:
(1)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分别减4,再将所得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
(2)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分别加6,再将所得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变化?
1号气球从海拔5m处出发,以1m/min的速度上升.与此同时,2号探测气球从海拔15m处出发,以0.5m/min的速度上升,两个气球都匀速上升了50min.设气球上升时间为xmin(0≤x≤50).
根据题意,填写下表:
上升时间
10
30
…
x
1号探测气球所在位置的海拔/m
15
…
2号探测气球所在位置的海拔/m
30
…
在某时刻两个气球能否位于同一高度?如果能,这时气球上升了多长时间?位于什么高度?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当30≤x≤50时,两个气球所在位置的海拔最多相差多少米?
如图:已知在△ABC中,AB=AC,D为BC边的中点,过点D作DE⊥AB,DF⊥AC,垂足分别为E,F.
(1)求证:△BED≌△CFD;
(2)若∠A=90°,求证:四边形DFAE是正方形.
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是(0.3),点C是x轴上的一个动点,点C在x轴上移动时,始终保持△ACP是等边三角形.当点C移动到点O时,得到等边三角形AOB(此时点P与点B重合).
(1)点C在移动的过程中,当等边三角形ACP的顶点P在第三象限时(如图),求证:△AOC≌△ABP;由此你发现什么结论?
(2)求点C在x轴上移动时,点P所在函数图象的解析式.
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cm,BC=8cm,动点M、N同时从点A出发,M点按折线A→C→B→A的路径以3cm/s的速度运动,N点按折线A→C→D→A的路径以2cm/s的速度运动.运动时间为t(s),当点M回到A点时,两点都停止运动.
(1)求对角线AC的长度;
(2)经过几秒,以点A.C、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设△CMN的面积为s(cm2),求:当t>5时,s与t的函数关系式.
湘教版2016-2017八年级下册期末综合练习3答案解析
、选择题
分析: 已知点M(﹣a,b),根据两点关于原点的对称,横纵坐标均变号,即可得出其的坐标.
解:根据两点关于原点的对称,横纵坐标均变号,
∵已知点M(﹣a,b),
∴点M关于原点的对称点的坐标为(a,﹣b),
故选:B.
分析: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进行判断即可.
解:对角线不一定相等,A错误;、
对角线不一定互相垂直,B错误;
对角线互相平分,C正确;
对角线与边不一定垂直,D错误.
故选:C.
分析:根据平面直角坐标系,找出相应的位置,然后写出坐标即可.
解:根据表示太和门的点的坐标为(0,﹣1),表示九龙壁的点的坐标为(4,1),
可得:原点是中和殿,
所以可得景仁宫(2,4),养心殿(﹣2,3),保和殿(0,1),武英殿(﹣3.5,﹣3),
故选B
分析:根据一次函数的性质,当k>0时,图象经过第一、三象限解答.
解:∵k=2>0,
∴函数经过第一、三象限,
∵b=﹣3<0,
∴函数与y轴负半轴相交,
∴图象不经过第二象限.
故选:B.
分析:根据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解.
解:∵∠C=90°,∠A=30°,AB=12,
∴BC=12sin30°=12×=6,
故答选A.
分析:找出四组中的数字,判断出频数,即可做出判断.
解:5.5~7.5组有6,7,频数为2;7.5~9.5组有8,8,9,8,9,9,频数为6;9.5~11.5组有10,10,11,10,11,10,11,10,频数为8;11.5~13.5组有13,12,12,12,频数为4.
故选D.
分析: 根据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可得AD⊥BC,CD=BD,再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可得DE=CE=AC,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周长公式列式计算即可得解.
解:∵AB=AC,AD平分∠BAC,BC=8,
∴AD⊥BC,CD=BD=BC=4,
∵点E为AC的中点,
∴DE=CE=AC=5,
∴△CDE的周长=CD+DE+CE=4+5+5=14.
故选:C.
分析:根据等腰梯形的性质及中位线定理和菱形的判定,可推出四边形为菱形
解:如图,已知:等腰梯形ABCD中,AD∥BC,AB=CD,E、F、G、H分别是各边的中点,
求证:四边形EFGH是菱形.
证明:连接AC、BD.
∵E、F分别是AB、BC的中点,
∴EF=AC.
同理FG=BD,GH=AC,EH=BD,
又∵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
∴AC=BD,
∴EF=FG=GH=HE,
∴四边形EFGH是菱形.
故选C.
分析:根据常识可知,含有45°角的三角板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故可知,当斜边拼在一起可得正方形,将一条直角边拼在一起可得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即只有B选项不符题意.
解:将两块三角板的斜边拼在一起可得正方形,将一条直角边拼在一起可得等腰直角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故选B.
分析:水深h越大,水的体积v就越大,故容器内水的体积y与容器内水深x间的函数是增函数,根据球的特征进行判断分析即可.
解:根据球形容器形状可知,函数y的变化趋势呈现出,当0<x<R时,y增量越来越大,当R<x<2R时,y增量越来越小,
曲线上的点的切线斜率先是逐渐变大,后又逐渐变小,故y关于x的函数图象是先凹后凸.
故选A.
、填空题
分析:根据x轴上点的坐标的特点y=0,计算出m的值,从而得出点P坐标.
解:∵点P(2m+4,3m+3)在x轴上,
∴3m+3=0,
∴m=﹣1,
∴2m+4=2,
∴点P的坐标为(2,0),
故答案为(2,0).
分析:首先计算数字的总数,以及1出现的频数,根据频率公式:频率=即可求解.
解:数字的总数是10,有4个1,
因而1出现的频率是:4÷10×100%=40%.
故答案是:40%.
分析: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即可求解.
解:s与t的函数关系式为:s=60t,
故答案为:s=60t.
分析:由射线OC上的任意一点到∠AOB的两边的距离都相等,根据角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可知OC平分∠AOB.要得到OE=OF,就要让△ODE≌△ODF,①②④都行,只有③ED=FD不行,因为证明三角形全等没有边边角定理.
解:∵射线OC上的任意一点到∠AOB的两边的距离都相等,
∴OC平分∠AOB.
①若①∠ODE=∠ODF,根据ASA定理可求出△ODE≌△ODF,由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可知OE=OF.正确;
②若∠OED=∠OFD,根据AAS定理可得△ODE≌△ODF,由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可知OE=OF.正确;
③若ED=FD条件不能得出.错误;
④若EF⊥OC,根据ASA定理可求出△OGE≌△OGF,由三角形全等的性质可知OE=OF.正确.
故答案为①②④.
分析:结合函数图象及选项说法进行判断即可.
解:根据图象可知:
龟兔再次赛跑的路程为1000米,故①正确;
兔子在乌龟跑了40分钟之后开始跑,故②错误;
乌龟在30﹣﹣40分钟时的路程为0,故这10分钟乌龟没有跑在休息,故③正确;
y1=20x﹣200(40≤x≤60),y2=100x﹣4000(40≤x≤50),当y1=y2时,兔子追上乌龟,
此时20x﹣200=100x﹣4000,
解得:x=47.5,
y1=y2=750米,即兔子在途中750米处追上乌龟,故④正确.
综上可得①③④正确.
故答案为:①③④.
分析:在?ABCD中,AB<BC,要使△AB′D是直角三角形,有两种情况:∠B′AD=90°或∠AB′D=90°,画出图形,分类讨论即可.
解:当∠B′AD=90°AB<BC时,如图1,
∵AD=BC,BC=B′C,
∴AD=B′C,
∵AD∥BC,∠B′AD=90°,
∴∠B′GC=90°,
∵∠B=30°,AB=2,
∴∠AB′C=30°,
∴GC= B′C= BC,
∴G是BC的中点,
在Rt△ABG中,BG=AB=×2=3,
∴BC=6;
当∠AB′D=90°时,如图2,
∵AD=BC,BC=B′C,
∴AD=B′C,
∵由折叠的性质:∠BAC=90°,
∴AC∥B′D,
∴四边形ACDB′是等腰梯形,
∵∠AB′D=90°,
∴四边形ACDB′是矩形,
∴∠BAC=90°,
∵∠B=30°,AB=2,
∴BC=AB÷=2×=4,
∴当BC的长为4或6时,△AB′D是直角三角形.
故答案为:4或6.
分析:根据图形可得当x<4时,kx-3>2x+b;当x=4时,kx-3=2x+b;当x>4时,kx-3<2x+b.
解答: 解:把P(4,﹣6)代入y=2x+b得,﹣6=2×4+b
解得,b=﹣14把P(4,﹣6)代入y=kx﹣3解得,k=﹣
把b=﹣14,k=﹣代入kx﹣3>2x+b得﹣x﹣3>2x﹣14解得x<4.
故答案为:x<4.
分析:(1)根据翻折变换的性质得到EP=AE,根据三角形周长公式求出△EBP的周长;
(2)分点F与D重合和点E与点B重合两种情况求出x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可.
解答: 解:(1)当BP=2时,设BP=x,则EP=AE=3﹣x,
由勾股定理得(3﹣x)2=x2+22,
解得x=,
3﹣x=,
则△EBP的周长=5;
(2)当点F与D重合时,FP=AD=5,FC=3,
由勾股定理得PC=4,
则BP=1,
当点E与点B重合时,BP=AB=3,
则1≤x≤3.
故答案为:(1)5;(2)1≤x≤3.
、解答题
分析:本题有两种不同的证法.证法一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是常见的对称轴,证得BF=AF后,再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证.证法二利用垂直平分线的对称性得AF=BF,再证得△ AFG为等边三角形即可.
证法一:如图1:
连结AF,则AF=BF,∴ ∠ B=∠ FAB
∵ AB=AC,∴ ∠ B=∠ C.
∵ ∠ BAC=120°
∴ .
∴ ∠ FAB=30°.
∴ ∠ FAC=∠ BAC-∠ FAB=120°-30°=90°.
又∵ ∠ C=30°.
∴ ,
∴ .
证法二:如图2,连结AF,过A作AG∥ EF交FC于G.
∴ AF=BF.
又∵ ∠ B=30°,
∴ ∠ AFG=60°,∠ BAG=90°.
∴ ∠ AGF=60°,∴ △ AFG为等边三角形.
又∵ ∠ C=30°,∴ ∠ GAC=30°.
∴ AG=GC.
∴ .
证明:
.
分析:(1)根据样本容量和百分比求出频数,根据样本容量和频数求出百分比;
(2)根据频数画出频数分布直方图;
(3)求出八年级学生身体素质良好及以上的人数的百分比,根据总人数求出答案.
解:(1)60×30%=18,
30÷60×100%=50%,
∴a=18,b=50%;
(2)如图,
(3)150×(30%+50%)=120.
分析:根据题目要求,进行画图,观察前后的变化
解:(1)横坐标不变,纵坐标分别减4,再将所得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的图形如下图所示。 观察可知,图形的大小形状均为发生变化,只是所得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向下平移了4个单位长度。(2)同样道理,不难看出,当纵坐标不变,横坐标分别加6,再将所得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所得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所得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向右平移了6个单位长度。
分析:分析:(Ⅰ)由题意可得,1号探测气球从海拔5?m处出发,以1m/min的速度上升,30min时1号探测气球的海拔高度为35m,xmin时海拔高度为(x+5)m;2号探测气球从海拔15m处出发,以0.5m/min的速度上升,10min时2号探测气球的海拔高度为20m,xmin时海拔高度为(0.5x+15)m.
(Ⅱ)令x+5=0.5x+15,若x有解且x的值位于0≤x≤50这个范围,则说明在某时刻两个气球能位于同一高度,这时求得x的值再带入求气球的海拔高度即可,若x有解且x的值不位于0≤x≤50这个范围,则不存在某时刻两个气球位于同一高度.
(Ⅲ)当30≤x≤50时,由题意,可知1号气球所在位置的海拔始终高于2号气球,设两个气球在同一时刻所在位置的海拔相差有y米,用x表示出y,根据所得的关系式及x的取值范围,即可求得两个气球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相差的最大值.
解答: 解:(1)30min后1号探测气球所在位置的海拔为5+30×1=35m,xmin后1号探测气球所在位置的海拔为(x+5)m;10min后2号探测气球所在位置的海拔为15+30×0.5==30m,xmin后2号探测气球所在位置的海拔为(0.5x+15)m;
两个气球能位于同一高度.
根据题意,x+5=0.5x+15,解得x=20,有x+5=25.
答:此时气球上升了20min,都位于海拔25m的高度.
当30≤x≤50时,由题意,可知1号探测气球所在位置始终高于2号气球,设两个气球在同一时刻所在的位置的海拔相差ym,则y=(x+5)-(0.5x+15)=0.5x-10.
∵0.5>0,∴y随x的增大而增大,∴当x=50时,y取得最大值15.
答:两个气球所在位置的海拔最多相差15m.
分析:(1)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到∠B=∠C,D又是BC的中点,利用AAS,可证出:△BED≌△CFD.
(2)利用(1)的结论可知,DE=DF,再加上三个角都是直角,可证出四边形DFAE是正方形.
证明:(1)∵DE⊥AB,DF⊥AC,
∴∠BED=∠CFD=90°.
∵AB=AC,
∴∠B=∠C.
∵D是BC的中点,
∴BD=CD.
∴△BED≌△CFD.
(2)∵DE⊥AB,DF⊥AC,
∴∠AED=∠AFD=90°.
∵∠A=90°,
∴四边形DFAE为矩形.
∵△BED≌△CFD,
∴DE=DF.
∴四边形DFAE为正方形.
分析:(1)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易证AO=AB,AC=AP,∠CAP=∠OAB=60°;然后由图示知∠CAP+∠PAO=∠OAB+∠PAO,即∠CAO=∠PAB.所以根据SAS证得结论;(2)利用(1)中的结论PB⊥AB.根据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易求点B的坐标为B(,).再由旋转的性质得到当点P移动到y轴上的坐标是(0,-3),所以根据点B、P的坐标易求直线BP的解析式.
解答: (1)证明:∵△AOB与△ACP都是等边三角形,
∴AO=AB,AC=AP,∠CAP=∠OAB=60°,
∴∠CAP+∠PAO=∠OAB+∠PAO,
∴∠CAO=∠PAB,
在△AOC与△ABP中,
∴△AOC≌△ABP(SAS).
∴∠COA=∠PBA=90°,
∴点P在过点B且与AB垂直的直线上或PB⊥AB或∠ABP=90°.
故结论是:点P在过点B且与AB垂直的直线上或PB⊥AB或∠ABP=90°;
(2)解:点P在过点B且与AB垂直的直线上.
∵△AOB是等边三角形,A(0,3),
∴B(,).
当点C移动到点P在y轴上时,得P(0,﹣3).
设点P所在的直线方程为:y=kx+b(k≠0).把点B、P的坐标分别代入,得
,
解得 ,
所以点P所在的函数图象的解析式为:y=x﹣3.
分析:(1)由矩形的性质,利用勾股定理得AC的长;
(2)根据当点M回到A点时,两点都停止运动可得t的取值范围,利用分类讨论的思想,①当0≤t≤5时,点A.C、N三点共线,点A.C、M、N无法构成四边形;
②当5≤t≤6时,点M在BC边上,点N在CD边上,点A.C、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不可能是平行四边形;③当6<t≤8时,点M在AB边上,点N在CD边上,AM∥CN,由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知,当AM=CN时,易得t;
(3)当t>5时,S与t的函数关系式分为两种情况:①当5<t≤6时,点M在BC边上,点N在CD边上,CM=3t﹣10,CN=2t﹣10,利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得△CMN的面积;②当6<t≤8时,点M在AB边上,点N在CD边上,易得△CMN的面积.
解:(1)∵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90°,
由勾股定理得:AC===10(cm);
(2)∵由题意可得:0≤t≤8,对t进行如下分类讨论:
①当0≤t≤5时,点A.C、N三点共线,点A.C、M、N无法构成四边形,因此舍去;
②当5≤t≤6时,点M在BC边上,点N在CD边上,
点A.C、M、N为顶点的四边形不可能是平行四边形,因此舍去;
③当6<t≤8时,点M在AB边上,点N在CD边上,AM∥CN,
∴当AM=CN时,四边形AMCN为平行四边形,即24﹣3t=2t﹣10,解得t=6.8,
综上所述,当t=6.8时,点A.C、M、N为顶点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当t>5时,S与t的函数关系式分为两种情况:
①如图1,当5<t≤6时,点M在BC边上,点N在CD边上
△CMN的面积S===3t2﹣25t+50;
②如图2,当6<t≤8时,点M在AB边上,点N在CD边上,
△CMN的面积S===8t﹣40.